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室心肌梗死(ARVI)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50例,进行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AMI中合并ARVI18例,发生率为36%.下壁、正后壁AMI23例中合并ARVI12例,发生率52.2%.V3R~V5R导联QRS波呈QS型,其后ST-T有动态改变.部分病例有Ⅰ、aVL、V5、V6导联Q波消失,STⅢ/Ⅱ抬高>1,STⅡ抬高≥1mm,V1~V5导联ST段抬高呈递减性,STV2↓/STaVF↑≤50%等表现.结论AVRI多合并下壁、正后壁AMI.胸导联异常Q波,动态ST-T改变是ARVI诊断依据,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述改变可作为ARVI诊断线索.

  • 标签: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AMI 导联 后壁 下壁 心电图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意义.方法观察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观察组),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4例(对照组)的C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LVEF和住院病死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CK峰值1530±1069U/L及CK-MB峰值239±165U/L明显高于对照组956±713U/L及117.1±60.6U/L,P<0.01.观察组Killip平均级别(2.55±0.95)明显高于对照组(1.71±0.82),P<0.01.观察组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0%,明显高于对照组3.8%P均<0.01.观察组的住院病死率30%显著高于对照组7.1%,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提示临床病情危险,预后不良.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右束支传导阻滞 预后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5年来收治的AM重患者共240例分为AM重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6个亚组,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AMI伴发RBBB26例,占10.8%,与不伴RBBB比较,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P<0.0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为50%,短暂性RBBB为11.1%,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25%vs88.9%,P<0.05).结论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右束支传导阻滞 预后 再灌注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AIRBBB与假性RBBB的鉴别诊断。方法对105例常规ECG的V1导联呈rSr'型的患者,进行3个不同层面的胸导联ECG与VCG记录,得出两者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AIRBBB与假性RBBB在ECG特征上,当V1导联有r''''时,SI、v5相对增宽≥0.05s,最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在VCG的特征上,AIRBBB37例,3个层面横面终末向量均在右后、右后跨右前为主,终末延缓时限为30ms-60ms。假性RBBB67例,3个层面终末向量除1例呈右前附加环外,右前、右后均无典型附加环。终末延缓时限均<30ms。结论当V1导联呈rSr',SI、v5时限相对增宽≥0.5s时有利于AIRBBB的诊断。VCG特征为:(1)QRS环时限<0.12s,(2)附加环多在右后或不典型,(3)终末传导延缓时限≥30ms,可作为AIRBBB与假性RBBB的鉴别诊断依据。

  • 标签: 非典型不完全性有束支阻滞 鉴别诊断 假性右束支阻滞 终末向量 心电图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9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闷痛2竽,活动后气短5年余,拟诊为冠心病,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间歇性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4级入院.患者1995年10月8日心电图出现间歇性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图1),之前为正常心电图(图2).1995年10月9日始表现为持续性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其后共行心电图检查12次,均表现为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图3),并于1996年10月9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亦表现为持续性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 标签: 心电图 临床分析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24岁,既往体健,因"反复心悸4年余"收治入院.心悸呈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半~数小时不等,年发作10-20次左右,近2月共发作频繁(6次)急诊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速".

  • 标签: 右位心 隐匿性旁道射频消融术 冠状静脉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学特征、靶点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40例房房速病人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房速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方法,用两根大头消融导管在房内交替移动标测寻找靶点,采用预设60~65℃温控放电消融。结果经电生理检查证实40例房速中10例为自律性房速,30例为非自律房速。36例(90%)射频消融即刻成功,36例有39个房速病灶位,其分布:房间隔21个,房侧壁15个,希氏束旁(Koch三角尖)2个。4例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改良房室结成功,3例合并心房扑动划线消融成功。有1例希氏束旁房速术后出现Ⅲ°AVB。结论房房速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其病灶部位以房间隔或房侧壁为多见,希氏束旁房速消融应注意防止出现AVB并发症。

  • 标签: 房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学 射频消融
  • 简介:目的探讨再灌注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室心肌梗死(MI)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1例急性下壁MI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该组急性下壁MI患者中急性下壁合并室MI的发生率为32.4%。②急性下壁与急性下壁合并室MI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③溶栓与不溶栓患者急性下壁合并室MI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室MI多与急性下壁MI同时发生;急性下壁MI者合并急性室MI是明显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可使急性下壁合并室MI患者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改善近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再灌注治疗 临床意义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合并症 预后
  • 简介:ARVD患者因右心室出现异常是进行性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危险性很大,且每位患者都具有不可预测性.本研究用QTd作为一项判断和预测ARVD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可能性的一项指标来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心电图
  • 简介:目的通过所遇的病例,学习有关文献,提高对ARVC的认识,特别是对中青年的不明原因心律失常,早期识别、预防猝死.讨论病因,目前普遍认为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可为显性、不完全外显及隐性.也提出心肌被脂肪组织所替代是慢性心肌炎引起的后天性损伤(炎症、坏死)和修复过程演进的结果.诊断主要依据心慌、头晕、昏厥等症状,结合心电图有典型的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室颤,QRS时限≥110ms,进一步可对其心脏形态及功能进行评价.组织学检查为诊断ARVC的金标准,但心内膜活检须注意取材部位,预防室壁穿孔等并发症.治疗目前主张一般情况用药物抗心律失常,严重者可植入除颤器,也可经外科手术治疗或心脏移植.

  • 标签: 心律失常 右室心肌病 ARVC 病理组织检查 临床诊断 治疗方法
  • 简介:本文对重症法洛氏四联症采用人造单瓣补片扩大室流出道进行根治术。病例共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带瓣组,采用带自体心包单瓣进行跨肺动脉瓣扩大室流出道。B组为对照组,用相应大小自体心包进行跨肺动脉瓣扩大室流出道。观察两组病例在术前、术后一周、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心电图、X线胸片及心脏超声检查指标,比较两组病例肺动脉瓣返流面积和心功能变化。结果显示带瓣组肺动脉瓣返流面积术后一周、3个月及6

  • 标签: 法洛氏四联症 根治术 带瓣心包补片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