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自1957年Norman.J.Holter发明了动态心电图(DCG)仪,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临床上一种不可缺少的医用电子仪器.它的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及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动态心电图仪 临床应用 现状 记录器
  • 简介:冠心病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基本病变,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缺血性心脏病.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在清醒或睡眠状态中可出现缺血性ST-T改变及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在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基础上发生心绞痛,可出现显著的ST-T改变或ST-T伪改善状态.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绞痛 ST-T伪改善 窦性心律
  • 简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脏结构及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传导系统也随之发生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24h动态心电图是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可以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因此,我们回顾分析了108例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及其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

  • 标签: 心律失常 24H动态心电图 老年患者 老年人 无创性检查 回顾分析
  • 简介: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在心血管疾病检查的领域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特别在基层医院是心血管疾病检查的重要检查手段,且为广大医生及患者所接受.但在慢性冠脉供血不足患者中尚未得到充分的应用.认为静态心电图检查已可确定其有无缺血,且多数认为冠心病者仅以心肌缺血改变为主要依据,忽略了其它表现.

  • 标签: 动态心电图检查 病检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血管疾病 患者 DCG
  • 简介: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圈(DCG)在起搏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ortara公司12通道DCG,对4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行24h检测,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及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检出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5例,与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5倒。结论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殛相关心律失常多为间歇性发生,DCG对其检出率较高,可作为心脏起搏器随访的常规性检查。

  • 标签: 起搏器功能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为探讨冠心病(CIID)心律失常与患者年龄、发生时间的关系。方法:对200例60岁以上CHD有心律失常者作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①心律失常发生率100%;②>70岁者较<70岁者发生率明显增高,两组比较,除房性期前收缩(PAS)无差异(P>0.05),余者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

  • 标签: 老年人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前对显性预激旁道(MAP)的定位研究较多[1],而对隐匿性预激旁道(CAP)的定位研究较少[2-3].本组对124例CAP诱发室上速(PSVT)的标准,食管心电图进行分析研究,并以射频消融术(RFCA)结果为对照组,以探讨CAP诱发PVST标准食管心电图对CAP的左、右及后间隔旁道定位的意义,为RFCA术前奠定基础.

  • 标签: 食管心电图 隐性预激旁道 诊断 定位
  • 简介:伴或不伴症状的心肌缺血是老年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而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因患者无明显症状而易为病人和医师所忽视.本文收集我院1994年2月~1999年10月确诊冠心病的102例老年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了解其SMI发作特征,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 标签: 老年人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 简介: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等其它心电检测方法.以往的报告与分析多认为在心律失常的检出中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早(PVS)最为多见.但我们在检测中发现房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较高,特别是在老年器质性心脏病组检出的心律失常以房性为主,与其它报告不同,特报告分析如下,供同道参考.

  • 标签: 房性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24h全息动态心电图(DCG)是受检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连续记录24h内的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完整的反映了心电各种变化,可对一过性高危性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对心肌缺血进行定量分析,且不受患者体质及运动能力的限制,弥补了常规12导联静态心电图和平板运动试验的不足,为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临床上实用、高效、无创伤性诊断技术.过去2~3导联同步记录DCG仅能模拟某些常规体表心电导联,无法判断心电图平均电轴及分支性传导阻滞及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束支阻滞异常心搏的定位诊断,所以现在多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的DCG.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导联 临床使用 高危 DCG 静态心电图
  • 简介:心律失常是冠心病(CHD)好发的并发症,也是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为了解24h早搏发生的规律,将本院1998~2000年近3年107例确诊冠心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 标签: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 早搏 分布
  • 简介:目的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作为标准,回顾性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结合平板运动试验(TET)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2例行DCG及TET且同时行CAG者,分析DCG及TET对CHD诊断价值。结果12导联24小时DCG诊断CHD的敏感性69.9%,特异性79.9%;TET的敏感性74.2%,特异性73.9%;两者联合时敏感性84.6%,特异性为94.2%。结论DCG与TET的结合,可作为CHD无创诊断的重要方法,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单项检查明显增高。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平板运动试验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心绞痛者比较其常规心电图(ECG)与DCG发生SMI的差别.结果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伴有SMI发作在DCG中的检出率为52.5%、80%,ECG检出率为2.5%、7.5%.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1).结论DCG在诊断SMI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头颅CT动态变化.方法对73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动态CT扫描,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后24~48小时内有20例(27.4%)患者继续出血,其中15例(75%)病情加重.24~48小时后脑水肿与占位效应的高峰持续时间:出血量≤20ml的于发病后5~10天,出血量21~60ml的于起病后10~15天.血肿量越大,其程度越严重.神经症状和体征轻于CT改变.结论脑出血后占位效应有两个高峰:第1个于发病后24~48小时内,主要是继续出血,与临床症状加重相关;第2个高峰持续时间于发病后5~15天,由水肿进展引起,与临床病情加重相关性不明显.

  • 标签: 脑出血 CT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分析肾实质性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实验组(A组)对象为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肾实质性高血压病人,共52例;对照组(B组)为同期随机抽取的我院5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两组均作动态血压检测(ABPM).结果:A、B两组之间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则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A组收缩压、舒张压均<10%,B组则>10%,两组间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肾实质性高血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较少,昼夜节律减弱.

  • 标签: 高血压 肾性 血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 简介:动态心电图(DCG)作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非创伤性检查手段之一已被广泛接受。为进一步探讨DCG在SSS诊断中的价值,本文对138例受检查者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93年1月至1998年4月由临床拟诊窦性心动过缓和疑为SSS作DCG监测者共138例,其中男89例,女49例,年龄24-74岁(平均49

  • 标签: 病窦综合征 诊断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确定是否有心律失常及其潜在的机制,2或3导联动态心电圈虽然弥补了静息12导联心电图记录时间短、不能动态观察心律失常的缺点。但是其获得心电信息量不足.不能揭示房性、室性异位节律的位置。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应用于儿童时,常需要在全麻下进行,可能限制心律失常的诱发。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于反复发作性晕厥、心悸及其它心律失常的检测更有帮助。

  • 标签: 12导联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儿童 12导联心电图 反复发作性晕厥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