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多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年龄在54~76岁的血管性痴呆患者被随机分为多奈哌齐+尼莫地平组(24例)和石杉碱甲+吡拉西坦组(21例),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并进行两组疗效的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多奈哌齐+尼莫地平组的MMSE评分[(15.8±6.3)分比(21.6±7.4)分]显著提高,ADL评分[(50.3±6.4)分比(40.2±7.1)分]显著下降,石杉碱甲+吡拉西坦组MMSE评分[(14.6±6.9)分比(18.5±7.2)分]显著提高,ADL评分[(49.3±7.8)分比(43.5±8.2)分]显著下降,P均<0.01;但两组治疗后无显著差异(P=0.08,0.07)。结论:多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多奈哌齐+尼莫地平相当。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多奈哌齐 尼莫地平
  • 简介:编辑部医生:我听说智能手机可能会干扰到起搏的工作。那是怎样发生的呢?读者:高先生高先生:您好。这是可能存在的风险,但是非常小的。一个植入性装置可能会错误地接收附近手机的电磁信号。心脏起搏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ICDs)可能是容易受影响的。起搏(有助于帮助开始或规律缓慢的心跳)患者可能会受到智能手机的干扰,可能会误认为是心脏的信号。如果仪器监测到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就会发送一个高能的电击以纠正心脏恢复正常的心律。

  • 标签: 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式 仪器监测 电磁信号 植入性 信号模拟
  • 简介:希腊学者Papakostas等报道了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使用牛心包补的早期及远期结果。他们回顾性分析了过去12年中单中心使用牛心包补缝合的238例患者(256例次)CEA的数据,统计分析了补相关并发症(再狭窄、感染、动脉瘤生成)以及早期和远期(12~144个月随访)的临床结局。该组术后30d卒中发生率为1.2%(3/256),无一例死亡,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5%(9/256),颅神经损伤发生率为4.3%(11/256)。

  • 标签: 远期结果 临床结局 卒中发生率 再狭窄 血管缝合 损伤发生率
  • 简介: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手术治疗越来越普及[1],桡动脉压迫在临床使用日渐增多,然而压迫导致腕部皮肤损伤情况不断出现,严重者术后一周皮肤破损尚未愈合,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因此,我科在2014年开始对加用透明贴预防桡动脉压迫所致皮肤损伤进行了相关的对照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透明贴 桡动脉压迫器 皮肤损伤
  • 简介:心脏永久起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起搏的电极导线植入是心脏起搏手术的关键步骤。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目前最为常用。但近年来有关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并发症报道(如气胸、锁骨下挤压综合征等)日渐增多,故有必要开展新的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而腋静脉起始于第一肋外缘,因此起搏电极导管不受锁骨和第一肋夹角及肌肉韧带的挤压,故经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再次受到重视。

  • 标签: 腋静脉造影 X线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 穿刺 起搏器电极导线
  • 简介:目的研究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其体内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的关系,以及依那普利叶酸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的影响。方法选取轻中度H型高血压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给予口服依那普利叶酸,对照组给予口服依那普利,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动脉压[(80.2±6.6)mmHg比(81.6±8.1)mmHg]、超敏C反应蛋白[(3.1±1.3)mg/L比(3.7±1.5)mg/L]、血同型半胱氨酸[(14.1±3.1)μmol/L比(20.2±4.4)μmol/L]及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47.5±4.1)%比(54.5±3.9)]、CD62P[(18.5±3.1)%比(23.6±3.8)%]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H型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因子呈正相关(CD41r=0.61,P〈005;CD62Pr=0.55,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可增加H型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依那普利叶酸片在降血压和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同时还可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炎症与血小板活化。与单纯依那普利治疗相比,依那普利叶酸可更有效减少H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发病风险。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H型高血压 血小板活化 依那普利叶酸片
  • 简介:目的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术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9月~2014年6月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植入术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行汉密尔顿(HAMD)24项抑郁量表问卷调查。术后根据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15)和非抑郁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经济收入、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负性生活事件、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吸烟、植入时间方面的资料。分析心脏起搏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心脏起搏植入术后的患者中15例出现抑郁,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将这4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收入(OR=62.58,95%CI:1.16~3.54)、负性生活事件(OR=218.19,95%CI:2.13~4.25)、心律失常(OR=62.62,95%CI:1.13~2.78)是植入起搏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术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7.5%,其危险因素是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

  • 标签: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