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预后效果将患者分为死亡组(6例)和存活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d、3d、5d、转出或死亡前最后1次患者CRP和PCT水平。结果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入院后第1天CRP和PC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入院第3d、5d、最后1次CRP和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PCT水平持续升高,提示患者病情危重,所以临床联合检测CRP、PCT水平对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感染性休克
  • 简介: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高血压病人240例,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健康教育,比较两组高血压知识知晓程度、用药情况、健康生活改善情况及降压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高血压知识合格率、用药依从性、健康生活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降压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提升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降压治疗有效性,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健康教育 高血压 护理
  • 简介:目的利用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血管分析软件VascuCAP,对比人工定性与软件定量评估之间的差异。方法按入选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对颈动脉CTA图像进行人工定性及软件半自动定量评估,记录斑块脂质核心、钙化、斑块内出血及动脉狭窄程度等参数。按人工定性标准将评测动脉分组,对比定量评估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共计入组121例病例,测得465条动脉数据,按有无钙化或有无狭窄分组后,VascuCAP测得的钙化程度与血管狭窄相关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有无脂质核心分组后,两组的最大脂质核心区域面积和最大脂质核心区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VascuCAP软件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量研究,省时准确且高效,与人工评估有较好的一致性。

  • 标签: VascuCAP 颈动脉斑块 CT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在医治脑出血患者微创术之后伴脑颅内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从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的脑出血微创术后发生颅脑内感染的病人80位做研究组,同时选取脑出血微创术后没发生颅内感染的病人80位作为对照组。对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及血液、脑脊液的生化和常规检测结果。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医治,医治完成后记录患者的降钙素原(PCT)水平并与医治前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0.62±0.31)μg/L和(5.58±2.29)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血白细胞的计数及脑脊液的生化与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研究组的病人进行抗感染治疗,71位病人的感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死亡9位,71位病人的降钙素原水平为(1.16±0.53)μg/L,对比医治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病人微创术后发生颅内感染,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会明显上升,得到积极医治后,血清降钙素原的水平会下降,降钙素原可为诊断是否发生颅内感染提供依据。

  • 标签: 脑出血患者 微创手术 颅内感染 血清降钙素原 脑脊液
  • 简介:目的:研究兔肺静脉心肌袖组织的电生理特性,以探讨局灶性房颤起源于肺静脉的电生理基础。方法:台氏液灌流下分离获取30只兔左房及相连肺静脉组织,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插入标本不同部位。程序刺激下分别记录动作电位并测量各项参数:静息膜电位(RMP)、动作电位幅度(APA)、动作电位复极至50%的时间(APD50)、动作电位复极至90%的时间(APD50)。结果:正常台氏液灌流下,在肺静脉心肌袖的入口处及远端电刺激均可记录到一种快反应动作电位,1期复极迅速,平台期短,形态似三角形。两者的静息电位、APD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PD50近端长于远端.(168.50±36.13)GIS:(142.39±24.46)ms,P〈0.05。肺静脉近心端可观察到自发搏动.其自发电位表现为0期除极速度慢.幅度低,频率慢。似存在舒张期除极。以4μmol/L异丙肾上腺素循环灌流后,2例肺静脉心肌袖近端快反应动作电位出现了早期后除极。结论:肺静脉肌袖的自发动作电位、复极异质性,及可由异丙肾上腺素诱发早期后除极等电生理特性,均提示肺静脉可能通过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或微折返诱发局灶性房颤。

  • 标签: 肺静脉 心房颤动 心肌 动作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分支型室速(FVT)的电生理特性及合理治疗。方法根据FVT者的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及治疗作一探讨。结果13例FVT者QRS波时限均无明显增宽(≤130ms),9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4例RBBB伴左后分支阻滞(LPFB),11例可见室房逆传。8例用异搏定治疗;3例先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治疗无效后用异搏定;2例室房逆传1:1者,用食管调搏终止发作;5例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结论F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速,因其电生理特性,易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相混淆,早期诊断并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分支型室速 电生理 治疗
  • 简介:目的探索军事训练中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物理查体、12导联心电图分析筛查,在960名士兵中筛选出高危人群作为高危组(120例),从剩余士兵中随机匹配正常对照组(120例)。比较两组士兵5000米跑步前、后(跑步前30rain,跑步后30min)血浆中肾上腺素(EPI)、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ELISA法检测)。结果两组士兵运动后血浆EPI、CRP水平较运动前显著增高,血浆NO水平较运动前显著降低(P〈0.05)。运动后高危组血浆EPI和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11.1±10.3)ng/L比(101.9±12.5)ng/L,(33.9±5.8)ng/L比(28.1±4.1)ng/L],高危组NO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2.3±12.3)}xmol/L比(108.3±9.7)mol/L](P〈0.05)。结论本方法有助于对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选,对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运动性猝死 一氧化氮 肾上腺素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如果需要减缓疼痛,试一下分散注意近期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杂志的研究发现.大脑注意分散可以阻断从躯体到达大脑前的疼痛信号。“人体大脑对注意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有一个足够费力的目标.那么你可能会较少关注到疼痛.”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RandvGollub博士解释道。

  • 标签: 分散注意力 大脑 疼痛 注意力分散 哈佛医学院 精神病学
  • 简介:我们都会有一些健忘的时候,例如:钥匙在哪里、为啥要走进房间、那个东西叫什么等等。这些情况很有可能反应了思维能力的年龄相关性变化。美国麻省总医院行为神经学及神经精神病学专家萨利纳斯博士说:“随着时间推移,每个人的脑功能在所有领域都会出现衰退,但是,单词量却是个例外。”

  • 标签: 记忆力 精神病学专家 年龄相关性 思维能力 医院行为 神经学
  • 简介:目的探讨增加血清学检测后的综合筛选方案在筛查军事训练后急性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等方法,从某集团军中筛选出120例具有急性心血管事件可能的人群进入高危组,同时以年龄作为匹配条件从剩余人群中选择120例进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在军事训练前后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变化,以及血浆中肾上腺素(AD)、一氧化氮(NO)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的变化.结果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心率、血压和各项生化指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后高危组与对照组的心率血压积分别为[(11514.9±180.4)mmHg.次/min,(10989.1±110.5)mmHg.次/min],异常心电图比例分别为50.00%和9.17%;AD分别为(111.1±10.3)ng/L和(101.9±12.5)ng/L,hFABP分别为(659.1±67.2)pg/ml和(639.5±61.4)pg/ml,NO分别为[(108.3±9.7)μmmol/Lvs.(120.6±11.4)μ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清学检查与问卷调查、查体及心电图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更有利于筛选得到军事训练后可能发生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高危患者.

  • 标签: 运动性猝死 心血管事件 肾上腺素 一氧化氮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度普外科200例住院手术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12例,感染率为6%。高龄、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手术相关因素(如急症手术、手术时间长、二,三类手术切口)、术前术中未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呼吸循环系统慢性疾病、耐药菌株感染与伤口感染有明确关系。

  • 标签: 感染 普外科 抗生素
  • 简介:目的通过两种分离方法体外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比较细胞表型差异及生物学特性,为血管性疾病研究提供精确实验基础.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获取SD大鼠胸主动脉VSMCs,分为组织块组与酶消化组.倒置显微镜、结晶紫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并定量分析;MTT比色法及TransweU细胞迁移实验分别检测分析细胞增殖与迁移活性;流式细胞周期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VSMCs并测定分析收缩型标记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以及合成型标记蛋白平滑肌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SMemb)、原肌球蛋白-4(TPM-4)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两组细胞SMA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95%,细胞呈现谷峰状结构生长.组织块组与酶消化组两组细胞长径径值分别为(95.10±16.23)μm和(114.67±15.92)μm.与酶消化组相比,组织块组细胞增殖及迁移活性分别增加23.04%和1.54倍(P<0.05),S+G2期所占比例增加49.68%(P<0.05),SMA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SMemb及TPM-4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结论组织块法获取细胞多以合成表型为主,酶消化法则主要呈收缩表型.伴随细胞形态学、增殖及迁移活性、表型特异性蛋白表达等不同改变,两种细胞获取方法可为不同目的研究提供精确的体外模型.

  • 标签: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表型转化 细胞培养
  • 简介:来自AP的报告:“周一美敦公司临床研究提出:在治疗冠状动脉引起的病变方面。美敦的药物涂层支架和雅培公司的XIENCEV支架同样有效。公司指出,“有2292名患者参与该项研究,根据观察所得结果,在进行植入治疗方面,Resolute支架和XIENCEV的故障率相差无几。另一项研究表明,美敦Resolute支架有较低的靶器官失败率,仅少数需要额外进行传统手术。“这项研究目前来自美国心脏学院的研究结果。

  • 标签: 药物涂层支架 美敦力公司 冠状动脉 治疗方 血管损伤 冠心病
  • 简介:  目的:分析和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对51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术后培养分离出的78株感染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心脏术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皮质激素、机械通气、气管切开、APACHEⅡ高评分、全肠外营养及侵入性检查治疗等均是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心脏术后真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为血液、静脉导管顶端,继之为泌尿系。大多数真菌菌株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敏感,对大扶康及伊曲康唑部分耐药。结论: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加强全身营养及脏器功能支持,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密切监测真菌感染的一切临床迹象,注重预防及经验性治疗;治疗上应选择敏感、毒副作用轻的抗真菌药物。

  • 标签: 心脏手术 感染 真菌
  • 简介:冠心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它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细菌感染,包括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感染作为CHD的危险因素是近年提出的一种较新的观点,目前未取得统一认识。我国是Hp高感染率国家,达32%~75%(1g岁以上),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为45%),加之其根治方案简单且易被病员接受,根治后再感染者并不多见,故阐明Hp感染与CHD的关系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Hp感染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致病

  • 标签: 冠心病 根治 Hp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 CHD 病员
  • 简介:随着每年使用起搏器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患者数目不断的增长.这些仪器引起的感染也越来越普遍。超过6%的使用起搏器或植入式除颤器的患者出现了感染.且感染率增长加快的速度超过了植入率。这些感染中,有些是轻微的,但也有些是严重的。

  • 标签: 植入起搏器 感染率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植入率
  • 简介:紧张型头痛发病机理可能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焦虑、忧郁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等使机体产生过多的5-HT,从而导致持久性的头颈部疼痛反复发作[1].临床使用阿米替林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本文试用黛新治疗,并同阿米替林作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黛力新 紧张型头痛 疗效观察 给药方法 副作用
  • 简介:花生作为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自古以来就有"长生果"的美誉。民谚道":常吃花生能养生",研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1、降低胆固醇花生性味甘、平,可健脾和胃、润肺化痰、益气止血,用于脾虚消瘦、食少乏力、干咳少痰、产后乳汁不足等症。李教授介绍说,花生中的脂肪可使肝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促进排泄,从而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用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标签: 花生 养生 抗病力 产后乳汁不足 动脉粥样硬化 低胆固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感染药物的临床药学分析及其临床治疗效果研究。方法对来我院诊治的80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采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分析临床上抗感染药物的药学特性及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800例患者中80例出现感染感染率为10%;患者中,左心衰竭感染率最高为15%,其次为多发伤为10.4%;79张处方中使用抗感染药物,常用抗感染药物有头抱克洛、青霉素G、阿奇霉素等。其中,头抱克洛使用最多,占38%;青霉素G使用率占,占20.2%;阿奇霉素使用率占15.2%;80例患者采用抗感染药物后均得到痊愈,且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抗感染药物临床上使用较多,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情及其病原菌分离试验等选择合理的抗感染药物,提高临床治愈率。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药学分析 治疗效果 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