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各种并发症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预防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病人的致残、致死率,强化治疗控制血糖,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已被UKPDS试验[1]和DCCT试验研究[2]所证实.采用胰岛持续皮下输注胰岛(CSII)是一种新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既能快速有效地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我科临床应用CSII治疗30例2型糖尿病,并进行疗效观察,现总结如下.

  • 标签: 胰岛素泵 治疗糖尿病 持续皮下输注 并发症 发生和发展 严重危害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42例妊娠期糖尿病使用胰岛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评价护理效果。结果42例使用胰岛后,血糖均达标控制,其平均达标时间为7.0±1.5d。胰岛治疗中,88.1%的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很满意,1例合并前置胎盘出血量大致胎儿宫内死亡,对胰岛治疗效果不满意;40.5%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予以心理护理后消除;9.5%出现胰岛报警,更换针头及调整输注管位置后,胰岛工作恢复正常;7.1%出现低血糖反应,进食后低血糖得到纠正。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对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提高胰岛治疗效果。

  • 标签: 糖尿病 妊娠 胰岛素泵 护理
  • 简介:2型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严重的慢性并发症,高血糖是产生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Wilson提出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可使用胰岛治疗,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和糖尿病并发症与控制试验(DCCT)均报道严格控制血糖能延缓和减少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为胰岛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利证据。胰岛治疗又称持续性皮下胰岛输注(continuoussubcutaneousinsulininfusion.CSII),模拟生理性胰岛分泌模式,

  • 标签: 胰岛素泵 2型糖尿病 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
  • 简介:胰岛能够模拟人体胰岛分泌模式,具有快速平稳降糖的优点,但应用受到一定制约。我们应用基础胰岛联合餐时胰岛治疗合并急性脑梗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

  • 标签: 糖尿病 胰岛素 胰岛素输注系统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根据WHO1997年报告,1995年全球糖尿病(DM)为1.25亿,预测到2025年可能猛增到2.99亿,糖尿病已跃居人类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我国,1980年全国14个省市30万人口调查结果显示,

  • 标签: 治疗概况 糖尿病(DM) 胰岛素 吸入 调查结果 病死率
  • 简介:目的检测胰岛瘤及瘤旁正常胰腺组织中胰岛胰岛原、C肽的表达水平,探讨它们的作用.方法选取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确诊的38例胰岛瘤及20例相应瘤旁正常胰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组织中胰岛原、胰岛、C肽的表达.结果胰岛细胞瘤和瘤旁正常胰腺组织均表达胰岛、C肽、胰岛原.100%的胰岛瘤组织胰岛原和C肽强表达,而55%~60%正常胰腺组织为弱表达;79%的胰岛瘤组织胰岛表达为+++,而85%的正常胰腺组织胰岛的表达为++++.38例胰岛瘤的胰岛原、C肽阳性表达细胞数占80%~100%,胰岛阳性表达细胞数占50%~70%,胰岛原/胰岛>1占78.9%,正常胰腺组织分别为20%~80%、60%~90%、10.0%,两者差异均非常显著(P值均<0.05).结论胰岛瘤组织的胰岛原/胰岛>1者占78.9%,测定血浆胰岛原可能有助于其诊断.

  • 标签: 胰腺 胰岛素瘤 胰岛素 胰岛素原 C肽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正>A组30例用胰岛强化治疗,血糖>6.1mmol/L时开始静滴胰岛,每小时1~2U,根据血糖调整剂量,24小时内使血糖维持在4.4~6.1mmol/L。B组29例给予胰岛常规治疗。两组均对衰竭器官作支持治疗,并用抗生。结果:A、B两组感染率分别30.0%和86.2%,病死率26.7%和48.3%,P<0.01及0.05。B组治疗费用是A组的1.9倍。表明胰岛

  • 标签: 内使 多器官功能衰竭
  •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胰岛治疗(IIT)对严重胸部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2例严重胸部创伤患者(AIS≥3)随机分为IIT组(n=21,血糖控制于4.4~6.1mmol/L)和常规治疗(CIT)组(n=21,血糖控制于10.0~11.1mmol/L)。观察2组治疗后住院期间的病死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胸腔引流管拔管和白细胞计数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结果2组无住院死亡,无低血糖反应。与CIT组相比,IIT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白细胞计数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胸腔闭式引流管拔管时间、低血糖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胸部创伤患者IIT治疗可改善预后。

  • 标签: 严重胸部创伤 强化胰岛素治疗 预后
  • 简介:分析糖尿病患者在胰岛强化治疗期间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及时间分布、影响因素,阐述了预防低血糖的护理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胰岛素强化治疗 低血糖 护理 综述
  • 简介:患者,男,36岁,口渴、多饮、多尿、消瘦6年,查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高,空腹及餐后2小时C肽均在0.5-0.6ng/ml,IAA阳性,诊断为“1型糖尿病”。多次因糖尿病酮症和酮症酸中毒人院治疗,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史。初始治疗给予普通胰岛,因过

  • 标签: 1型糖尿病 外源胰岛素 胰岛素抵抗 病因 治疗 胰岛素增敏剂
  • 简介:目的总结胰岛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66年至2008年收治的130例胰岛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30例均有Whipple三联征表现,平均病程5.17年.37.7%的患者曾被误诊,仅43.8%患者在发病1年内得到正确诊断.术前超声、CT、MRI和ASVS的正确定位率分别为32.9%、70.6%、70.3%和88.9%.其中单发胰岛瘤121例(93.1%),多发胰岛瘤4例(3.1%),增生5例(3.8%);良性病变127例(97.7%),恶性胰岛瘤3例(2.3%).13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胰岛瘤摘除术89例.术后胰瘘发生率为19.2%,胰腺炎发生率为3.9%.结论Whipple三联征具有定性诊断意义,胰腺薄层三期增强扫描仍是目前胰岛瘤术前定位诊断的首选方法,ASVS则可作为常规影像学定位阴性的补充定位手段.手术摘除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胰岛素瘤 诊断 手术治疗
  • 简介:胰岛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胰岛瘤的发病率为1~4/1000000,在尸检中发生率可达0.8%-10%,表明该肿瘤常常被漏诊。本研究总结我院25年来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59例胰岛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今后的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胰岛素瘤 外科治疗 胰腺内分泌肿瘤 临床资料 病理证实 功能性
  • 简介:1921年夏天Rmacleod从狗胰腺中分离出过滤物给糖尿病(DiabtesmelliitusDM)狗注射后,血糖水平明显下降。开始的八十余年来,人们对胰岛(Ins)结构、种类、生产以及临床应用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开辟了人类战胜DM病的新纪元,拯救了无数濒危MD患者的生命。并从“风烛残年”步人“风华正茂”大好时期。也给予全世界亿万DM患者带来了福音。重温Ins发明者、研究者的科学研究成果,给后来人以启迪和无限的敬仰。

  • 标签: 临床应用研究 胰岛素 血糖水平 科学研究 糖尿病 注射后
  • 简介:人类自1922年由班亭等成功从狗胰腺中提取出动物胰岛以来,10余年来发展至用基因工程合成的与人体胰岛结构完全相同的高纯度人胰岛,使糖尿病治疗取得极大进步。但目前常用胰岛制剂存在很大不足,动物胰岛因其纯度不足,有抗原性,并为酸性,临床已较少应用。人胰岛制剂目前有餐前应用的短效胰岛,补充基础分泌的中效胰岛,及将两者预混的胰岛(30R、50R)。短效胰岛与生理性胰岛相比,因其吸收缓慢,须注射后15~30min进食,造成患者注射的依从性差,对餐后血糖控制不佳,且有较长的作用时间,而增加低血糖的危险。中效胰岛为结晶体,注射前需要重悬,吸收不稳定,有峰值,易发生低血糖。预混的胰岛因其同时提供餐时及基础胰岛,减少每天注射次数,对有一定胰岛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方便的注射途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但也具备两者的缺点,作用时间与进餐的配合有差距,易发生低血糖。故临床需要快速达峰,模拟餐时胰岛分泌及长时间起效,模拟基础胰岛分泌的胰岛,或双相胰岛同时模拟基础和餐时胰岛分泌。

  • 标签: 胰岛素类似物 临床应用 2型糖尿病患者 人胰岛素制剂 胰岛素分泌 动物胰岛素
  • 简介:胰岛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机体对胰岛反应性减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目前研究证实IR存在于2型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其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 标签: 游离脂肪酸 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 葡萄糖 肝糖
  • 简介:目的:探讨强化胰岛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01例强化胰岛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发生至少1次以上夜间低血糖患者临床资料,对收集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高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高三酰甘油和高空腹血糖是强化胰岛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夜间低血糖的保护因素(均P<0.05),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amplitudeofplasmaglucoseexcursions,MAGE)、血糖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ofbloodglucose,SDBG)增高则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加强夜间低血糖危险因素的防控,规范血糖监测,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处理,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 标签: 2型糖尿病 夜间低血糖 强化胰岛素治疗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方法。方法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病人21例,用二甲双胍0.5Tid口服+胰岛强化治疗(R+N),疗程2周。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空腹及餐后血糖明显降低(p≤0.05);胰岛与C肽分泌明显升高(p≤0.05),接近或等于止常水平。21例患者经治疗后观察6月,其中显效14例(67%),有效4例(20%),无效3例(14%),总有效率为86%。结论甲双胍联合胰岛强化治疗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使患者减少每天服药和注射胰岛不便,同时为可以为单位和个人节约大量的药物费用,值得推广。

  • 标签: 二甲双胍 联合用药 胰岛素 短期强化治疗 2型糖尿病
  • 简介:患者女,52岁。1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多次出现一过性意识不清、抽搐、头晕、视物不清、乏力,甚至昏迷,多次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为癫痫。行脑电图、脑CT、MRI检查均未发现异常。l周前上述症状再次发作,来我院急诊。当时测血糖1.6mmol/L,静脉推注葡萄糖及口服糖水后3—5min缓解。无其他不适。患病以来体重增加约5kg。体检:无阳性体征。

  • 标签: 胰岛素瘤 癫痫 误诊 MRI检查 意识不清 视物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