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最为广泛应用的干燥综合征欧洲诊断标准现已修正,唇腺活检和/或Ro/La血清学阳性必不可少·西维美林(cevimeline)是一种新型毒蕈碱受体(M3)刺激剂,与毛果芸香碱比较,能更有效地改善干燥症状,副作用更少。近期研究明确了干燥综合征病人发展为淋巴瘤的一些危险因素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APS 诊断 静脉血栓 治疗
  • 简介:凝治疗能预防病理性血凝块形成(如在心大约每200人中就有瓣膜或心房),阻止静脉中已经形成的血栓的延伸和栓塞。凝治疗的类型、强度和疗程取决于治疗的指征。在英国,1人需凝治疗。肝素和华法令是两种主要的抗凝剂。

  • 标签: 抗凝治疗 临床应用 病理性血凝块 静脉 血栓 抗凝剂
  • 简介:凝治疗能预防病理性血栓形成(如在心瓣膜或心房),阻止静脉中已经形成的血栓延伸和栓塞。凝治疗的类型、强度和疗程取决于治疗的适应证。在英国,约有1.8%的人群需要凝治疗。肝素和华法令是两种主要的抗凝剂。

  • 标签: 抗凝治疗 临床应用 病理性血栓形成 抗凝剂 适应证
  • 简介:HIV疾病是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将其作为工厂来产生病毒自身新的拷贝。药物治疗采用不同制剂的组合,作用于病毒生活周期的不同阶段(图1)。目前,在英国得到批准的逆转录病毒药物包括下列四类。

  • 标签: 药物治疗 药理学 爱滋病病毒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耐药性
  • 简介:微生物药物具有区别于其他治疗药物的特征。它们主要针对侵入体内的微生物,表现出选择性抗菌毒性。感染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因此治疗药物必须以适当浓度广泛分布。危险/效益比值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用于预防的抗生素不良反应要少。除了作用于感染的微生物外,抗生素经常影响皮肤和粘膜的正常菌群,导致重叠感染和偶尔耐药,这可以影响到患者及生态环境。

  • 标签: 药物治疗 抗微生物药 重叠感染 耐药性 实验室检查 抗生素
  • 简介:微生物药物具有区别于其他治疗药物的独特特征。它们主要针对侵入体内的微生物,对其有选择性抗菌毒性。感染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因此治疗药物必须广泛分布,并具合适的组织浓度。风险/效益比值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预防用药需采用不良反应低的抗生素。除了作用于致病微生物外,抗生素经常会影响皮肤和粘膜的正常菌群,可导致重叠感染,有时产生耐药,可影响患者及生态环境。

  • 标签: 抗微生物治疗 抗生素 耐药性 氨苄西林 甲氧苄啶
  • 简介:<正>采用ELISA检测血液病受血者-HCV。观测输血前血液病受血者176例,输血后追踪观察6-12月完成复查95例;并设对照组417例。结果:血液病受血者输血前-HCV阳性率(5.68%,10/176)明显高于对照组(0.72%,3/417;P<0.01)和普外科患者(2.23%,21/942;P<0.05)。输血后无新感染病例

  • 标签: 受血者 HCV 血液病患者 输血前 外科患者
  • 简介:<正>慢性乙型肝炎125例分为苦参碱、干扰素及苦参碱联合干扰素3组,各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轻重等方面皆具可比性。观察3、6、及12个月HBV-M和HBV-DNA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苦参碱、干扰素及苦参碱联合干扰素组HBeAg的阴转率分别为30.4%,36.6%和39.5%;HBV-DNA的阴转率分别为39.1%,41.5%,和50.0%。治疗结束后及6个月HBehg、HBV-DNA的阴转率及HBe的阳转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2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12%,9%和18%;苦参碱联合干扰素治

  • 标签: 抗乙型肝炎病毒 干扰素治疗 阴转率 乙型肝炎 DNA 阳转率
  • 简介:<正>92例患者随机分为纤溶组(A组32例)、凝组(B组28例)和纤溶+凝联合应用组(C组32例)。A组于第1、3、5天内分别予巴曲酶10BU、5BU、5BU;B组予低分子肝素0.4ml腹壁皮下注射,一日两次,连用10天;C组前5天同A组,第6天起同9组。结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纤溶 巴曲酶 低分子肝素 后纤维蛋白原 单一用药
  • 简介:<正>他汀类药物是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近十余年来开发的降脂药物。经4S(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CARE(胆固醇与冠心病复发事件研究)、LIPID(普伐他汀对冠心病长期干预研究)、WOSCOPS(西苏格兰冠心病一级预防研究)等几项里程碑式的大型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他汀类药物能减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然而该类药物取得临床疗效的机制除降脂作用外,尚有重要的多向性效应的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即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非降脂作用 冠心病一级预防 他汀类药物 普伐他汀 抗动脉粥样硬化 局部炎症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术后外周血管栓塞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将6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2组(A组术前不用凝药,B组术前使用阿司旺林),在术前、捕管完成心内电生理检测后,消融完成后即刻及术后2d,采静脉血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烷B2(TXB,)、蛋白c(PC)、蛋白S(PS)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与术前比较,其他三个时点血浆PAF、TXB2含量明显增加,PC及PS血浆含量无变化,且发现年龄、左右心系统操作对PAF、TXB2变化尤影响;B组患者与术前相比,其他三个时点的血浆PAF、TXB:含量尤明显变化。结论RFCA术可引起血小板的激活,凝系统无明显变化,可致血栓形成。服用阿司匹林可阻止血小板的激活,从而阻止血栓的形成。

  • 标签: 射频消融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栓烷B2 蛋白C 蛋白S
  • 简介:韦格纳氏肉芽肿(Wegener’sgranulomatosis,WG)、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syndrome,CSS)、微型多血管炎(microscopicpolyangitis,MPA)、局限于肾脏的血管炎(renallimitedvasculitis,RLV)等患者血液中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率高达80%以上,临床也将这些疾病称之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AAV至今仍是一类可危及生命的的严重疾病,它可以导致器官衰竭而使患者死亡。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治疗方法仍分为三个阶段:诱导治疗、维持治疗、复发的认识和防治,而治疗主要目标已向减少药物副作用和远期器官功能保护转移。本文就AAV近几年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治疗进展 syndrome 韦格纳氏肉芽肿 微型多血管炎
  • 简介:2003年初,国内出现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疫情,由于其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铁路作为一个重要的运输工具,在SARS的防治工作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体温是筛查SARS的一个重要指标。2003年4月6月,笔者作为149/150次列车5组“非典”疫情处理专门小组副组长参加了SARS的防治工作。期间发现普遍使用的便携式红外体表温度检测仪在测定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初步分析如下:

  • 标签: 便携式红外体表测温仪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筛查 误差分析 SARS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简介:ALLHAT(AntihypertensiveandLipid-LoweringtreatmenttopreventHeartAttackTrial,应用高血压和降脂治疗预防心脏病发作研究)是在美国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活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始于1994年,共入选了42418名高危高血压患者,黑人占35%,比较了ACE抑制剂(赖诺普利)、钙拮抗剂(络活喜)、α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氯噻酮)对终点事件的影响。ALLHAT试验的主要终点是冠心病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次要终点是总死亡率、卒中、冠心病联合终点和心血管疾病联合终点。

  • 标签: 心脏病发作 降脂治疗 抗高血压 预防 ALLHAT试验 致死性心肌梗死
  • 简介:背景已有研究报道高血压治疗的降压反应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因变异的影响,但尚没有临床试验来证实是否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影响到不同的药物治疗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肾脏表型的关系。方法与结果采用双盲-阳性对照-随机高血压药物治疗试验,研究对象为年龄≥55岁,至少有一个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37939例研究对象被随机分到利尿剂(chlorthalidone),钙离子拮抗剂(amlodipin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lisinopril),和α受体阻滞剂(doxazosin)四个药物治疗组,并随访4~8年;同时检测所有患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基因I/D多态性 心血管危险因素 抗高血压治疗 药物治疗 遗传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