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在人类遗传流行病学病例与多对照研究中,复杂疾病的基因型和表型间的复杂关系依赖于基因-基因、基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相对于传统的统计方法,多因素降维法(MDR)是目前成功应用的无参数、无遗传模式分析交互作用的方法。了解以及掌握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步骤及特点,有助于更深入的研究复杂疾病的基因型和表型间的关系。

  • 标签: 复杂疾病 多因素降维法 交互作用
  • 简介:患者男性,69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不适1周,加重2d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活动后突然出现心前区不适,有轻度压迫感,休息后症状逐渐缓解。入院前1d开始反复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伴有憋喘,休息后无改善,给予硝酸甘油口服后症状缓解。人院当日早饭后再次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症状剧烈,伴有呼吸困难、意识模糊,

  • 标签: 复杂冠脉病变 肾功能不全 介入治疗 心前区不适 症状缓解 老年
  • 简介:目的总结多学科协作模式(multidisciplinaryteam,MDT)在复杂疑难甲状腺肿瘤诊治中的应用经验。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46例复杂疑难的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的方式,其中MDT组23例,围手术期进行MDT诊治,对照组23例,围手术期治疗按常规手术模式进行。结果46例术后无呼吸困难、甲状腺危象等短期并发症。对照组平均麻醉时间(52.0±11.5)min,平均手术时间(159.0±38.1)min,平均住院时间(11.0±3.5)d。术后发生出血5例,声音嘶哑5例,饮水呛咳7例,一过性低钙血症8例,永久性低钙血症6例,术中气管软化行颈段气管切开术2例。MDT组平均麻醉时间(37.0±8.5)min,平均手术时间(134.0±28.5)min,平均住院时间(7.0±1.5)d,术后发生出血0例,声音嘶哑0例,饮水呛咳1例,一过性低钙血症2例,永久性低钙血症0例,术中气管软化行颈段气管切开术4例。2组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复杂疑难甲状腺肿瘤诊治中应用MDT可缩短术前麻醉插管时间及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复杂疑难甲状腺肿瘤 多学科协作 围手术期处理
  • 简介:随着新器械、新技术不断涌现和临床医师的不懈努力,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方法在不断进步,并逐渐朝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向发展.短段股动脉病变一般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PTA加裸支架植入术,效果可靠.长段复杂的股浅动脉病变,传统的膝上股股转流术是公认的治疗方式.新型Viabahn覆膜支架的出现使得"腔内转流"成为了可能,它治疗复杂股浅动脉病变较传统治疗优势显著,通畅率满意,并可达到与人工血管旁路术相媲美的临床效果,本文综述了此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动脉硬化 动脉闭塞性疾病 Viabahn覆膜支架
  • 简介: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能否减轻老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比较缺血后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在成年和老龄大鼠之间有无差别。方法32只雄性F344大鼠分为成年(6~8月龄)和老龄(20~22月龄)组,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30min,再灌注2h,8只)和缺血后适应(IPost)组(缺血30min,给予4轮10s再通/10s缺血后再灌注2h,8只),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电图,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再灌注2h后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结果再灌注2h时,成年IPost组MAP和RPP均高于I/R组(P<0.05),而老龄IPost组与I/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初30min内,成年IPost组和I/R组心律失常评分分别为1分和3.5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龄IPost组和I/R组心律失常评分分别为2分和3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和老龄IPost组心肌梗死面积较I/R组分别减少52%和44%(均P<0.05)。成年和老龄IPost组CK和LDH浓度较I/R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能缩小老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肌酶释放,且其程度与成年大鼠相似;同时缺血后适应能改善成年大鼠心肌顿抑、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但此作用在老龄大鼠未观察到。

  • 标签: 大鼠 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适应 心肌保护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根据患者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前48h内是否出现过心绞痛症状,将患者分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观察组(64例)及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进行相同的临床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患者比较,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小,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低,预后好。

  • 标签: 心肌缺血预适应 初发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 预后
  • 简介:<正>911299东北华北六省及天津市血液病学术会议纪要/杨崇礼∥中华血液学杂志.-1990,11(10).-539911300血液病患者血清蛋白与血清铁比值的研究/王体永…∥中华血液学杂志.-1990,11(12).-656正常人62例的血清铁蛋白/血清铁(SF/SI)比值为4.98,急性白血病42例、恶性淋巴瘤15例、再障27例、慢粒白血病9例SF/SI比匕值高于正常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巨幼细胞性贫血10例略高于正常

  • 标签: 血液学 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 血小板减少性 正常对照组 恶性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