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非编码RNA(lncRNA)在癌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发现,大量的lncRNA与各种类型的癌症相关。lncRNA的表达和突变能够促进肿瘤的形成和转移。lncRNA可能具有肿瘤抑制和促进致癌作用。因为lncRNA的基因组表达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所以,lncRNA被认定可以作为新的肿瘤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报道,对lncRNA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 长链非编码RNA 生物标志物 综述
  • 简介:目的研究α-硫辛酸(ALA)对脲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STZ组和ALA+STZ组(ALA组),各10只。后2组以STZ(70mg/kg体重)一次性腹腔内注射诱发糖尿病,ALA组在注射前8d开始给予ALA(50mg·kg^-1·d^-1,强饲)直至实验结束(4周)。STZ注射后每3天监测血糖、体重一次。测定胰腺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水平。结果STZ使大鼠血糖明显升高,STZ和ALA组制模成功率分别为90%(9/10)和70%(7/10),相差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NC组、STZ组和ALA组平均体重分别为(368±3)g、(301±2)g和(341±26)g,3组间相差显著(P〈0.05)。STZ组胰腺组织内MDA水平为(1.22±0.14)nmol/mgprot,NC组为(0.57±0.04)nmol/mgprot,相差显著(P〈0.05);STZ组胰腺组织内GSH含量为(16.54±1.10)mg/gprot,NC组为(25.46±0.62)mg/gprot(P〈0.05);STZ组胰岛细胞呈退行性变。ALA组血糖较STZ组明显降低(P〈0.05),胰腺组织匀浆MDA含量为(0.72±0.23)nmol/mgprot,较STZ组明显降低(P〈0.05),GSH含量为(35.33±2.66)mg/gprot,较STZ组明显升高(P〈0.05),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增强,较STZ组显著(P〈0.05),胰岛β细胞损伤减轻。结论ALA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来保护胰岛β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 标签: 硫辛酸 链脲菌素 β细胞 胰腺 氧化性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剂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加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中对淋巴结的清扫及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初治的,行甲状腺全切+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手术的100例T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米碳组与对照组。统计2组淋巴结清扫总数、右侧RLN后方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数、甲状旁腺病理检获及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及血钙水平。结果纳米碳组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为(10.96±5.43)枚,高于对照组(8.22±4.40)枚,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1),其中纳米碳组平均每例RLN后方淋巴结清扫数为(1.62±1.95)枚,高于对照组(0.76±1.21)枚,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1)。纳米碳组转移淋巴结数为(2.02±2.40)枚,对照组转移淋巴结数为(1.84±2.61)枚,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05),纳米碳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天甲状旁腺素测量值及甲状旁腺激素下降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t=1.04,P〉0.05)。甲状旁腺误切率纳米碳组为2%(1/50),对照组为6%(3/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结论活性纳米碳在TC手术中有利于中央区淋巴结的彻底清扫,但对术中甲状旁腺的功能保护可能更加依赖于术者的经验及血供的保护。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旁腺素
  • 简介:daVinciSi外科手术系统是21世纪微创外科诊疗技术的重大进展之一,高清、立体和微观放大的视野,精确、灵巧和严密的操作模式是其典型的特征,相对腔镜,其可以在微小切口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精准操作,到达狭窄手术部位,安全、有效的完成各类手术。

  • 标签: DA Vinci Si外科手术系统 乳腺癌 内乳淋巴结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脲菌素(STZ)对C57BL/6J小鼠糖尿病诱导效应的影响,探讨其量效关系及最佳剂量范围。方法将C57BL/6J小鼠按数字随机法分为9个STZ剂量组(A~Ⅰ组,STZ分别为30、60、80、100、120、150、180、210、240mg/kg体重),每组15只,腹腔注射;1个对照组,10只,腹腔注射等体积缓冲液。观察各组血糖、体重、血胰岛素和45d生存率的变化,分析其与STZ剂量的关系。同时取A、C、G及对照组小鼠胰腺、肾脏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行免疫组化观察胰腺胰岛素及。肾脏CD68的表达。结果C~G组较对照组血糖增高、体重及血胰岛素含量较对照组下降非常显著(P〈0.05),且STZ剂量与血糖呈正相关(r=0.984,P〈0.05),与血胰岛素含量呈负相关(r=-0.994,P〈0.05)。C~G组成模率达86.7%-100%,显著高于A、B组的0和40%(P〈0.05);45d生存率为46.7%-73.3%,显著高于H、I组的13.3%和0(P〈0.05)。A组胰腺、。肾脏组织未见明显破坏;C组及G组出现典型的胰岛萎缩变形,胰岛素分泌颗粒减少,肾小球系膜外基质沉着及球周巨噬细胞浸润。结论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STZ以80~180mg/kg体重的剂量制模率高、生存率高,且靶器官损伤典型;该剂量与血糖呈正相关,与血胰岛素含量呈负相关。

  • 标签: 糖尿病 实验性 链脲菌素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C57BL/6J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住院患者上肢收缩压差异(IASBP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老年患者1542例,于病情平稳或相对平稳24h后行无创血压检测,根据IASBPD值将患者分为0~5mmHg组570例、6~15mmHg组834例、≥16mmHg组138例。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其他合并疾病、C-反应蛋白(CRP)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IASBPD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总体IASBPD为(8.5±5.4)mmHg,高血压患者与无高血压患者的IASBPD分别为(10.6±5.2)mmHg和(4.3±2.6)mmHg,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BMI及CRP水平、高血压、高血压家族史、降压药使用、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他合并疾病是影响IASBPD的相关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286,95%CI1.784~2.929)、BMI(OR=1.101,95%CI1.054~1.150)、高血压(OR=7.726,95%CI5.575~10.706)、糖尿病(OR=1.701,95%CI1.125~2.570)、高脂血症(OR=2.182,95%CI1.660~2.869)及CRP(OR=1.260,95%CI1.190~1.333)是影响IAS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住院患者IASBPD较大,高血压、女性、BMI、糖尿病、高脂血症、CRP是影响IASBPD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血压 危险因素 双上肢收缩压差异
  • 简介: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突变导致同一位点氨基酸不同改变的临床表型变化特点,为遗传型-表型关系研究积累数据。方法在529例HCM患者以及307名健康对照者中进行β-肌球蛋白重基因(MYH7)目标区域靶向捕获再测序筛查,发现的基因变异性Sanger法测序验证。结果在1例HCM患者中首次发现MYH7基因29号外显子第4145位碱基由G转换为A,结果导致1382位的精氨酸(Arg,R)转变为谷氨酰胺(Gln,Q),另1例HCM患者,29号外显子第4144位碱基由C转换为T,结果导致1382位的精氨酸(Arg,R)转变为色氨酸(Trp,W),正常对照组相同位置1382位表达为精氨酸(Arg,R)。MYH71382位氨基酸发生改变的两例HCM患者临床表型均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且均在住院期间接受了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长期随访预后良好。结论首次在中国人HCM患者中发现MYH7基因Arg1382Gln突变,该位点氨基酸发生不同改变后具有相似的临床表型,表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经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效果好提示一旦发现该位点基因突变就有可能实现临床表型预测。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基因突变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 临床表型
  • 简介:目的本研究探索冠心病差异表达长非编码RNAASO3973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对白细胞介素-6(IL-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应用敲低和过表达ASO3973的策略,利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Blot和ELISA检测IL-6、ICAM-1的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膜表面ICAM-1的表达。结果敲低ASO3973导致炎症因子(IL-6、IL-8、IL-1β)和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细胞上清液中的IL-6分泌量显著降低(P〈0.05),细胞总蛋白中IL-6和ICAM-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细胞膜表面ICAM-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过表达ASO3973导致IL-6、ICAM-1、VCAM-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细胞上清液中的IL-6的分泌量显著升高(P〈0.05),细胞膜表面ICAM-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LncRNAASO3973显著调控内皮细胞IL-6、ICAM-1的基因表达水平。提示ASO3973可能通过调控内皮细胞炎症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ASO3973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IL-6 ICAM-1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内服、外用、静滴药物致硫仑样反应的有关病例报道明显呈上升趋势,这暴露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药物的副作用及相互配伍禁忌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现根据我院近2年以来急诊处治的5例硫仑样反应病例整理报道分析如下:

  • 标签: 先锋必 甲硝唑 双硫仑样反应病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瘘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为1%~3%[1]。发生于颈廓清术后的乳糜胸极少,尤其是侧乳糜瘘胸更为罕见[2],个案报道也很少,国外1907年由Stuart首次报道,共报道30余例;国内1992年王利利首次报道1例因舌癌行颈清扫后侧乳糜胸,至今报道约20余例。本文报道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颈廓清术后侧乳糜胸1例,进一步探讨该罕见并发症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及治疗。

  • 标签: 颈部淋巴结清扫 乳糜胸
  • 简介:目的: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T(c-TnT)已经被证实不适合检测早期和短暂心肌缺血。近来我们报道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血清道酶Ⅰ活性突然升高作为诊断标准。为了评价血清道酶Ⅰ活性能否用于早期心肌缺血的标志,我们调查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诱发短暂心肌缺血的患者血清中道酶Ⅰ活性水平的变化。方法和结果:在24个连续性经历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和12个经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CAG),在手术前、术后即刻及3h、12~24h检查血清道酶Ⅰ活性和磷酸肌酸激酶MB(CK-MB)和肌钙蛋白T(c-TnT)的活性。24个PCI病人中,有21个术后3h血清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明显升高。PCI术后3h血清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平均百分比差异是35.9+/-37.5%。即使在16个PCI术后病人磷酸肌酸激酶MB和肌钙蛋白T在正常范围,13个PCI术后血清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升高。在CAG病人组,CAG术后血清道酶Ⅰ活性水平的每次测定值都保持不变。结论:血清道酶Ⅰ活性的升高可用于检测短暂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标志物。

  • 标签: 磷酸肌酸激酶MB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短暂心肌缺血 心肌标志物 活性水平 早期血清
  • 简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服用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但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具体时程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置入术后联抗血小板药物应至少应用12个月,以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但最新研究发现长期应用联抗血小板药物并不增加患者获益。尤其是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问世后,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已缩短至3个月。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短程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根据最新临床研究,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抗血小板 疗程
  • 简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脑炎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副肿瘤边缘叶脑炎,常发生在伴有畸胎瘤的年轻女性患者中,以精神行为异常、抽搐、意识及呼吸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脑电图、头部MRI一般无特异性表现,血及脑脊液中抗NMDAR抗体阳性,有潜在致死性。本病较为罕见,目前国外报道数百例,国内仅报道2例,现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1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 边缘叶脑炎 畸胎瘤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肾上腺功能的腹腔镜侧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9例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40(22-58)岁。CT提示侧肾上腺肿瘤。结果9例均行保留肾上腺功能的腹腔镜侧嗜铬细胞瘤切除术。随访4个月-6年,中位随访时间3.2年。9例均存活,肾上腺功能正常,无需长期激素替代治疗。结论侧嗜铬细胞瘤临床少见,治疗难度大,行保留肾上腺功能的腹腔镜侧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既可完整切除侧肾上腺肿瘤,又避免患者长期激素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双侧 腹腔镜 保留肾上腺功能
  • 简介:目的评价甘氨唑钠(希美钠)联合放疗治疗肿瘤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增敏放疗组30例肿瘤患者采取希美钠联合放疗,与采取普通放疗的30例病例进行比较。结果增敏放疗组完全缓解22例(73.33%),普通放疗组完全缓解12例(40%)。两组毒副作用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增敏放疗组近期疗效优于普通放疗组,且毒副作用未见明显增加。

  • 标签: 甘氮双唑钠 放疗增敏 放射疗法 毒副作用 肿瘤
  • 简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hyperparathyroidism,PHPT)是因甲状旁腺腺瘤、增生或癌引起甲状旁腺素(PTH)自主性分泌过多而导致的以钙磷代谢紊乱、骨和(或)肾病变为临床特征的疾病。我院近期收治1例侧甲状旁腺腺瘤和增生合并右侧甲状腺腺瘤,采用内镜辅助探查手术,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甲状旁腺腺瘤 内镜 微创
  • 简介:目的研究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联系。方法利用靶向捕获加二代测序,对1个HCM家系的先证者进行26个致病基因的筛查。二代测序发现的突变,利用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进行验证,并对家族中其他成员进行该突变位点的筛查,并分析其临床表型特点。结果遗传筛查发现先证者携带β肌球蛋白重基因(MYH7).c.1172A〉C(Asn391Thr)突变,该突变位于MYH7基因第12号外显子,导致β肌球蛋白重的第391位氨基酸残基由天冬酰胺变为苏氨酸。该家系中接受调查的22例对象中8例携带MYH7基因Asn391Thr突变,其中6例患者均携带该突变,突变与疾病呈共分离,且在307名对照者中没有检出。携带者中有3例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痛、黑噱等心功能不全表现,所有患者发病年龄均小于40岁,其中Ⅱ9小于8岁(见图1)。家系中有4人早逝(〈50岁),其中3人确诊为HCM。结论MYH7基因Asn391Thr错义突变为HCM的一个恶性致病突变,携带该突变的患者应进行较积极的治疗和猝死预防。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Β肌球蛋白重链 Asn391Thr 基因型一表型联系
  • 简介:1.病史摘要患者男,14岁,发作性头疼伴血压升高1年余。患者入院前1年发作头晕、头疼,伴视物模糊、心慌、恶心、呕吐,到当地县医院就诊,测血压(BP)180/130mmHg,诊断考虑"高血压",予降压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先后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仍不达标。在当地曾行主动脉及肾动脉造影示肾动脉主干狭窄,左侧几乎闭塞。期间反复多次行外周血管超声及CT检查未见主动脉及其他分支动脉明显异常。

  • 标签: 大动脉炎 双肾动脉 孤立 降压药物 肾动脉造影 血压升高
  • 简介:<正>三十年代末,上海防痨协会印制发行的"防痨章",即本文所介绍的"红十字封印纸"。封印纸(Seai),上绘商标图案或图画形似邮票的方片,在寄信或发文时可用以封口,但不含邮资.封印纸在各国使用已有悠久历史。然而,将封印纸用于防疥宣传及募集防痊基金

  • 标签: 红十字会 封印 结核病 日本 基金 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