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EPCs)凋亡的信号途径。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分成以下各组:(1)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以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48h;(2)OX—LDL各浓度组(共3组):EPCs培养24h后,再分别换用含5,10,20mg/LOX—LDL的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24h:Westernblot检测细胞内Akt、磷酸化Akt的蛋白表达时加上一组。(3)Wortmannin组:EPCs培养24h后,换用含Wortmannin100μmol/L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24h。采用MTF法检测EPCs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提取细胞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Bcl-2mRNA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Akt的蛋白表达。结果:Ox—LDL呈浓度依赖性抑制EPCs增殖、诱导EPCs凋亡(P〈0.01),基础状态下内皮祖细胞表达Bcl-2mRNA及蛋白,OX—LDL处理能抑制其表达,降低磷酸化Akt的表达,并存在量效关系(P〈0.05)。结论:Ox—LDL抑制EPCs增殖、诱导EPCs凋亡的作用是通过抑制Akt活化,下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实现的;Ox—LDL的作用机制至少部分是依赖P13K/Akt信号通路实现,这可能影响血管内皮的修复及新生血管的形成。

  • 标签: 内皮祖细胞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BCL-2 PI3K/Akt信号转导
  • 简介:目的:研究氟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前和术毕患者拔管清醒即刻静脉缓慢注射脂肪乳5mL;超前镇痛组(P组)麻醉诱导前静脉缓慢注射氟洛芬酯5mL,术毕患者拔管清醒即刻静脉缓慢注射脂肪乳5mL;常规镇痛组(R组)麻醉诱导前静脉缓慢注射脂肪乳5mL,术毕患者拔管清醒即刻静脉缓慢注射氟洛芬酯5mL。分别记录拔管清醒即刻、1、2、4、6、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记录24小时追加镇痛药情况;并统计24h内不良反应。结果:术后P组1、2、4、6、12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同时点VAS评分(P〈0.05);而P组1、2、4、6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R组同时点VAS评分(P〈0.05)。结论:氟洛芬酯可安全地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镇痛,而使用超前镇痛可提供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超前镇痛 腹腔镜 妇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星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首次接受电切术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每周进行1次灌注治疗,6周后延迟至每月1次,治疗1年,观察组术后5周左右进行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星,后续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以及大量出血、电切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都取得了成功,膀胱肿瘤切除率达到了100%,在随访期间内,观察组仅有8例患者复发,占2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8.57%)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电切术相比,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星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同样安全、有效,肿瘤的复发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二次经尿道电切 粘膜下注射 吡柔比星 表浅性膀胱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