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护理效率是护理单元中投入的护理人力、资源,所产出的护理活动及措施的数量。在医疗服务领域的效率评估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应用比较直接的临床数据来评估成本,二是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测量效率

  • 标签: 护理单元 DEA法 计量经济学模型 效率评估 临床数据 护理人力
  • 简介:留置胃管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它可以补充营养、水分,进行药物治疗和负压引流。保持胃管通畅是留置胃管护理的重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由于病人胃内食物残渣过多,误吞入胃内的痰液、口腔分泌物黏稠,导致胃管严重堵塞。传统的方法是用50m1.注射器进行反复抽吸、冲洗,费时费力,且难以彻底清除胃管壁黏附物。为此,我科采用中心负压吸引方法解决35例严重胃管粘堵,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标签: 留置胃管护理 中心负压吸引 粘堵 临床护理工作 口腔分泌物 护理操作
  • 简介:对深圳市罗湖区40余家医疗机构的复用医疗器械消毒供应实行集中式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合理布局,设备更新,对区属医疗机构、辖区门诊部、诊所的门诊量、床位数、手术例数等项目进行充分的调研,建立标准化工作程序与技术操作规范,应用电子网络管理技术等科学化管理系统,规范流程,加强监测跟踪来保证器械的灭菌质量,使消毒供应中心的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充分使用,医疗器械集中到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统一回收、分类、包装、灭菌、监测、发放,做到批批监测合格后统一配送到相关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区域一体式管理通过为辖区医疗机构提供合格的灭菌物品,使临床科室的灭菌物品质量得到了统一的显著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区域一体式管理完善了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环节,实现了人力、设备、场地等资源的共享,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 标签: 消毒供应室 区域一体化管理 消毒灭菌 质量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简称输液港)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对应用输液港300例肿瘤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00例患者在使用输液港过程中发生问题有22例次,发生率为7.3%,其主要的问题是堵管有13例次(59.1%),感染有6例次(27.3%)。结论及时观察和处理输液港发生的问题和加强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对保证输液港有效通畅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肿瘤患者 中心静脉输液港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总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性堵管再通的护理.血栓性堵管后再通的护理措施是行尿激酶溶栓、更换连接器、指腹揉搓法等.25例血栓性堵管通管成功23例,成功率92%.

  • 标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堵管 血栓 通管
  • 简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肿瘤患者化疗给药的常用途径,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致机械性静脉炎以及化疗药物外渗导致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等并发症[1]。研究表明[2],在较长时间的输液治疗中,PICC较其他外周静脉导管或中心静脉导管可以降低导管相关风险、节约费用,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脱落 护理警示
  • 简介:成立中心静脉导管管理小组,根据《2011年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和临床特点设计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核查表,包括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核查表和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核查表,医护人员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和导管维护时管理小组核查记录,及时反馈改进。2011年2月至8月,临床使用安全核查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4.02‰,较2010年6月至12月的5.80‰有降低。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安全核查表
  • 简介:目的探讨压力传感器监测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CVP)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压力传感器监测CVP,观察患者的监测效果。结果压力传感器能正确监测所有患者的CVP,没有发生静脉穿刺置管堵塞、渗漏和滑脱;护士通过连续动态观察CVP波形和数值,结合患者心率、血压值来调节补液量、滴速及判断心功能,使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结论应用压力传感器可以正确监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机械通气患者的CVP,并能动态连续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数据;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机械通气 压力传感器 中心静脉压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模拟人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应用综合模拟人对134名护生进行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护生对模拟教学的评价。结果分别有97.76%、97.01%、94.03%、96.27%、95.52%、98.51%、97.76%、94.78%、98.51%的护生的认为模拟教学在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技能操作练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综合能力的提高、临床思维及应变、沟通、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增强学习效果、身临其境等方面具有优越性。结论模拟教学使护生在近似真实的临床场景进行学习,有利于护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 标签: 护理学基础 模拟教学 基本护理技能 护生
  • 简介:目的探索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改革方法,使急救护理知识与技能适应临床需求,满足临床对高技术型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比例,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及模拟案例情景实训方法,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结果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急救技能的结合。结论实践教学改革缩短了学生向专业护士转化的过渡期,符合培养高技术型护理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

  • 标签: 教育 护理 实践教学 急救医学
  • 简介:目的观察采用自制会阴切开缝合模型的实验教学效果。方法将2009级助产专业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课教学时,试验组采用自制会阴切开缝合模型练习,对照组采用新鲜猪肉、普通模型练习,比较两组学生的实验技能考核成绩和临床出科考核成绩。结果试验组的实验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临床出科考核成绩的优秀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会阴切开缝合模型既能降低实验教学成本,又能有效提高学生会阴切开缝合术的技巧,达到了《高级助产学》实验大纲的要求。

  • 标签: 会阴切开术 助产士 模型 教育
  • 简介:目的构建"双师型"护理教师临床专业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法应用文献调研法、深度访谈法自行设计问卷,对全国6省19名护理专家进行Delphi专家咨询。结果形成了对"双师型"教师客观要求评价和护理学学生自我感知评价两份评价量表。结论此评价体系量化了护理"双师型"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改进标准,突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完善了"双师型"教师临床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标签: 教育 护理 课堂教学 评价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BL)模式在护理伦理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确定TBL分组方式、教学设计、评分方式等,在护理伦理学课程中选择临终关怀伦理和安乐死伦理这两部分内容,对310名大专学生开展TBL教学。结果学生取得较为满意的学习成绩,85.5%~64.5%的学生对TBL分组方式及学习效果很满意;大部分学生自评小组合作能力、学习主动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学习态度、沟通能力等有了较大进步。结论’rBL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但需注意课前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科学进行学生分组、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和时间、努力提高学生参与度等。

  • 标签: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 护理伦理学 教学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的优势与不足。方法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明确主讲教师权利与义务,制定主讲教师遴选、考评以及奖惩制度,探索和完善主讲教师负责制的管理措施和运行方式。结果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6年中,主讲课程的总评优秀率达到100%;课程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先后建成2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优质双语示范课程,2门军队优质课程,5门校级优秀课程;骨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1名主讲教师获得总后勤部育才金奖,2名教师获育才银奖.3名教师获上海市育才奖,2名教师获校特级优秀教师称号,10名教师获校A级优秀教员称号。结论主讲教师负责制对调动护生求学积极性。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作用,在促进护理学科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有待改进和完善。

  • 标签: 护理 课程 主讲教师 师资培养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l临床实践综合能力的教学与管理方法。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4月的实习本科护生40名(观察组),在其l临床实践教学中实施目标管理模式,通过德尔菲(Delphi)函询法界定本科护生临床综合能力并将其作为本科护生临床实习的总目标,每个专科围绕临床实践总目标制定并实施专科阶段目标。采用历史对照,以2009年6月-2010年4月具有良好可比性.沿用传统实习带教方法的40名实习本科护生作为对照组。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及专业论文评审方法衡量护生临床综合能力。结果观察组护生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的护理评估能力、病例分析能力、技能操作等成绩均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临床教学中实施目标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综合能力。

  • 标签: 目标管理 临床教学 护生 综合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将某大学护理专业30名本科生分成4组,每组由2名导师组织针对脑卒中护理的PBL教学;教学效果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导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学生对PBL课程的评价,以及学生对导师表现的评价。结果导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总分显著提高(P=0.027);学生认为PBL课程中"主持人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对文献的检索和利用能力""有助于培养评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语言沟通能力",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对导师的评价中,"准备与态度""交流与反馈"的评分较高,"过程控制"的评分较低。结论PBL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导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PBL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

  • 标签: 基于问题的学习 教育 护理 脑血管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