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是为了改善患者通气,纠正血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以及生命支持。 方法 急诊抢救室监护下的重症患者保持人工道。结论 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和相关肺炎的发生,促进病情有效控制及康复。

  • 标签:  气道 因素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 为加强气管切开术患者的道管理,从道湿化方法、湿化液的选择、湿化效果的评价等方面总结了气管切开术后道湿化的护理现状,并介绍了气管切开术患者道湿化的重要性。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气道湿化 护理
  • 简介:摘要:气管切开手术主要是保障患者呼吸通畅而准备的,其主要是切开颈段气管,通过放置的金属套管或硅胶套管来解除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失调和呼吸道分泌物堵塞的情况。并且随着呼吸机的发明,也使气管切开手术广泛的应用在各个科室的急救中。人体正常呼吸气体需要通过口鼻以及呼吸道的处理,将外界气体进行一系列的温度控制、加湿以及灭菌的操作。但是一旦实施了气管切开手术,气体将直接进入肺部,不仅仅在温度和湿度上会对肺部器官造成一系列的刺激反应还会携带一定的细菌。所以在对气管切开手术患者的道要实施湿化以及灭菌的操作。

  • 标签: 气管切开 气道湿化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人工道建立后,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若湿化不够,可在人工道和上呼吸道形成痰痂,对肺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道堵塞,肺部感染率也随之升高。因此必须要维护道的安全,进而保证道粘膜完整性,功能性,有效预防道保护性功能的损伤与缺失,防止 VAP的发生。目前道的管理已成为现在重症护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其中如何有效进行道的湿化与雾化是道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 标签: 雾化吸入 人工气道 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气道湿化的适宜方法。以降低痰液黏度和痰培养菌阳性率。方法: 将 7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6例。对照组采用人工鼻道加湿,观察组在人工鼻的基础上采用微泵加湿。观察 5天后痰培养效果及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痰液黏度及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P<0.01)。结论: 人工鼻部联合微泵持续道湿化可有效降低痰液黏度,降低痰培养菌阳性率。

  • 标签: 颅脑损伤 呼吸机 人工鼻 微型泵 气道加湿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 究老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人工道的管理办法及效果。 方法 : 在 武汉某院 2020 年 2 月至 2020 年 4 月 间收治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选择 20 例 开展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情况。 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结论 :对老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而言,进行合理的人工道管理有利于其症状缓解,提高存活率。

  • 标签: 新冠肺炎 危重症 人工气道 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此次研究中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切开气管施行道湿化护理,对其护理效果予以探究。方法:5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筛选自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对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接受气道湿化护理(27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27例)。观察2组护理效果,对比2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2组对比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有意义P

  • 标签: 气道湿化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道湿化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重症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 180 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利用电脑抽签方式将其均分为两组,各 90 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观察组则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增添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的区别。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重症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实行针对性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重症颅脑外伤 气管切开 气道湿化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FOCUS-PDCA模式在人工道病人声门下吸引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8月进行治疗的患者(人工道声门下吸引) 80例作为观察对象组员,利用随机分配法为患者实施小组分配,共分两个小组,将两小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 40例)、对照组( 40例),利用 FOCUS-PDCA模式为观察组实施护理,对照组实施人工道声门下吸引常规护理,利用人工道患者相关指标、肺部感染发生率判断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人工道患者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少于对照组,统计学数据有意义( P<0.05)。结论:人工道病人声门下吸引护理中应用 FOCUS-PDCA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FOCUS-PDCA模式 心理护理 四肢骨折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持续声门下低负压吸引技术技术 在人工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 方法: 抽取 2019 年 5 月 -12 月收治的建立人工道患者 78 例,均分两组,每组 39 例。参照组进行常规机械通气,研究组基于常规机械通气的基础上配合持续声门下低负压吸引技术技术,比较两组 VAP 发生率、 VAP 发生时间、道粘膜出血率及机械通气时间。 结果:研究组的 VAP 发生率与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参照组( P < 0.05 ),并且两组 VAP 发生时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研究组道粘膜出血率高于参照组( P < 0.05 )。 结论:研究表明, 持续声门下低负压吸引技术技术 在人工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显著,具体表现在可保证降低人工道患者的 VAP 发生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提高了人工道护理效率,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人工道护理的安全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持续声门下负压吸引 人工气道护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慢性小儿哮喘患儿在治疗期间采取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 2018年 2月到 2020年 2月期间,随机选取在本院儿科中接受慢性小儿哮喘治疗的 6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其平均分为对比组( n=33)采取普通护理,观察组( n=33)采取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儿肺功能康复情况以及并发症、急诊和住院次数。结果:观察组患儿肺功能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并发症发作、急诊和住院次数明显低于对比组( P< 0.05)。结论:慢性小儿哮喘患儿在治疗期间对其进行舒适护理,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效率,降低患儿并发症发作、急诊次数,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肺功能。

  • 标签: 慢性小儿哮喘 舒适护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 降低 儿科 住院患儿 吸痰致道粘膜损伤发生率 应用效果。 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 , 以“ 降低 住院患儿 吸痰致道粘膜损伤发生率 ”为主题 , 开展品管圈活动 ,并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制定相应计划 。 设定目标,针对要因拟定对策并实施,最后进行检讨与改进。 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 , 住院 患儿 吸痰致道粘膜损伤发生率由 59.8% 下降至 19.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品管圈的应用可有效 降低 住院患儿 吸痰致道粘膜损伤率 , 减轻患儿痛苦,提供无创吸痰操作,提高护患满意度。 【 关键词 】儿科;品管圈; 吸痰;粘膜损伤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 两 种道湿化方法用于脑卒中病人气管切开后的排痰效果。 方法: 抽取我 科 收治的脑卒中气管切开病人 3 4 例,时间区间为 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3 月,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分别采取间断湿化方法和持续湿化法,对患者的排痰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观察组有 1 例吸痰不彻底、 1 例痰痂形成、 1 例道黏膜出血、 1 例刺激性咳嗽 ,对照组 有 7 例吸痰不彻底、 5 例痰痂形成、 5 例道黏膜出血、 8 例刺激性咳嗽, 两组各个排痰情况指标差异均显著( P<0.05 )。结 论 : 脑卒中病人气管切开术后 采用持续湿化法,排痰效果显著,操作简单,能够有效节省人力成本。

  • 标签: 脑卒中 气管切开 气道湿化 排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