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病区病历夹的细菌污染情况,寻找有效的消毒方法。方法对我院病区60只不锈钢病历夹表层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并分别采用75%酒精和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结果未消毒的病历夹染菌量已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行的《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各类普通病房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的标准。所污染的微生物主要有表皮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微球菌属、真菌。用75%酒精擦拭消毒病历夹后污染菌的清除率可达90%,500mg/L的含氯消毒液的清除率可达100%。结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病历夹是简便、快捷、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病案 消毒 细菌/分离和提纯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手术过程中眼科医生手中的细菌数量,以确保有效地指导手术过程中保持手部卫生。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2月我院进行相同手术类型及相同数量的手术医生12名进行研究,进行相同的操作方法后,观察眼科医生的双手细菌菌落培养的结果以及不同教育背景和职称的眼科医生的细菌菌落培养结果的比较。结果:眼科医生在不同时间间隔培养细菌菌落的结果之间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手术手消毒后的1小时相比,手术后2小时和3小时眼科医生手的菌落数量明显增加,两者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2小时后眼科医生手的菌落数量相比,眼科手消毒后3小时眼科医生手的菌落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名眼科医生手上培养细菌菌落的结果与医师的学历和职称无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部卫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并减少医院感染的最基本,最简单和最简便的方法,这是可行且最有效的措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只能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效果并通过加强手部卫生管理来降低。科学适当的监测和管理方法是确保消毒和灭菌质量的关键,并且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 标签: []眼科手术 手术医生 手部细菌 菌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采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研究后,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展开研究,并将其分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参照组40例)以及综合护理(研究组40例),鉴于护理方式不同,统计两组患儿临床不适症状改善时间、患儿家长满意度情况,并将数据整合后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此判定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包括止泻、大便性状恢复、食欲恢复、腹部不适消失在内的症状临床改善时间研究组综合用时较短,参照组用时较长;研究组家长满意率较高,参照组满意率较低;两组统计数据对比,结果P

  • 标签: 护理干预 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的相关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5月在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治疗的57例重症腺病毒肺炎合并细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诊疗转归特点。结果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中,易感人群为未入学儿童,且男童发病率高于女童,春季和夏季较为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热峰高且病程长,伴随有咳嗽、气喘等症状,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分类为主,CRP和降钙素原可升高;影像学改变以肺实变为主,多重感染容易出现胸腔内积液;多数患儿可出现肺内外相关并发症。治疗手段以提高呼吸支持、控制感染、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纤维支气管镜等为主,多数患儿经治疗后可治愈或好转。结论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的各类症状严重、复杂,易出现多重性感染,并发症多,诊疗难度大,临床医护人员应提高对此病关注程度。

  • 标签: 腺病毒肺炎 细菌感染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20年-2021年供应室无菌间空气污染情况,依据调查结果给予控制管理对策。方法: 采用平皿沉降法进行空气微生物采样,每月15号进行常规空气消毒后,于次日上午在无干扰条件下进行空气采样,对平皿进行培养观察,分析空气细菌污染情况。结果:本次研究120份样本中细菌检出数60cfu.m-2,检出率为50.00%,其中春季、夏季、秋季以及冬季检出率分别为20.0%、23.33%、46.67%、10.00%。结论:通过调查无菌间空气细菌污染情况,可针对当前空气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对应控制策略,保障无菌质量达标。

  • 标签: 供应室 无菌间 空气细菌污染 控制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行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本院接受的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的小儿患者80例,依据患儿入院时间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常规、系统性两种模式进行干预,对不同干预方式的效果比较。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系统性护理模式应用于该类患儿中后,乙组患儿护理效果及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甲组患儿,两组研究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有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 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检测法在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5例BV初诊疑似患者为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Amsel、五项联合检测,分析检测效果。结果:联合检测、Amsel检测的阳性分别为58例(50.43%)、47例(40.87%),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Amsel检测(=2.120,P=0.145);联合检测敏感度95.74%(45/47),2例假阳性,阳性预测值77.59%(45/58);联合检测特异度80.88%(55/68),13例假阳性,阴性预测值96.49%(55/57)。与Amsel检测方式相比,联合检测后患者的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BV疾病诊断中应用五项联合检测法的特异度、敏感度均较高,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联合检测法 细菌性阴道病 敏感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痰培养结果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微小RNA(miR)-125b、miR-133、miR-146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在医院收治的79例脑外科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痰培养结果分为阳性组(n=39)和阴性组(n=40);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收治的43例脑外科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PBMC中miR-125b、miR-133、miR-146a相对表达量与血清中炎症相关指标[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析各组间指标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ECOPD患者PBMC中miR-125b、miR-133、miR-146a与血清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PBMC中miR-125b相对表达量、血清PCT、TNF-α、IL-6水平高于对照组,miR-133、miR-146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阳性组患者PBMC中miR-125b相对表达量、血清PCT、TNF-α、IL-6水平高于阴性组,miR-133、miR-146a相对表达量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BMC中miR-125b水平与PCT、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P<0.05),miR-133、miR-146a水平与PCT、TNF-α、IL-6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是,当通过尿液培养时,手术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致病细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氏菌,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等。栋在治疗时,有必要根据细菌的传播特征以及抵抗力合理地给药。

  • 标签: 脑外科 气管切开 痰培养
  • 简介:目的了解产科患者住院使用的床上物品细菌分布及菌群特点,探讨医院产科被褥的安全使用时间及合理更换周期,以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院支出成本。方法以广东省卫生厅对医院爱婴区、普通病区病房布局、设置及环境要求,采用卫生部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GB15982—1995A3规定方法,对医院产科使用中的床单、被褥等物体表面采样,进行实验室细菌学调查,并对其细菌分布状况进行探讨。结果上述床单、被褥等以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其中健康新生儿的床单、被褥污染率较高;不同物品检测结果,床垫污染率最高。床单、被褥等不同细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合格物品的污染细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床上物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尚需要进一步加大样本量,找出医院产科被褥的安全使用时问及合理更换周期的相关依据。

  • 标签: 产科 细菌学 周期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细菌性角膜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我院接收的40例细菌性角膜炎病人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病人。对照组病人选择常规的护理干预,实验组选择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焦虑情况、病情了解程度、治疗时间。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病人的焦虑情况、病情了解程度、治疗时间均比对照组更好,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对细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了解该疾病的基础知识及预防方法,缓解患者焦虑心情,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细菌性角膜炎 焦虑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重症监护室)患者护理需求、多重耐药细菌感染风险,评价集束化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ICU2019年6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护理,采取随机法,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对照组(n=60)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n=60)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家属知情同意。比较2组ICU患者的护理效果,包括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感染发生方面,观察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35.00%,P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ICU 多重耐药细菌感染 并发症 住院时间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两种方法,即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本次试验采用凝胶法。本次试验按照《中国药典》2020版和质量标准要求,通过注射用头孢唑肟钠(0.5g)细菌内毒素验证试验来确定该产品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

  • 标签: 薄膜过滤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
  • 简介:[目的]了解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内不同部位的细菌定植状况,为经口气管插管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腔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纳入27例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病人,于常规口腔护理前后分别采集咽部、插管管壁可见末端、后臼齿咬合面的分泌物进行咽拭子细菌培养,比较口腔内不同部位细菌定植状况.[结果]3个部位细菌定植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可见:咽部细菌定植数、管壁可见末端细菌定植数高于后臼齿咬合面.[结论]咽部及插管管壁可见末端细菌定植数量多于后臼齿咬合面,可能与咽部的解剖结构及病人的体位有关.

  • 标签: 机械通气 口腔护理 细菌定植
  • 简介:目的对大面积烧伤手术手术间空气、物品表面细菌污染情况进行监测,为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手术前1d由病区护士采集60例患者创面标本作病原学检测。监测60台手术,在手术开始前、手术开始后1h、手术开始后2h、手术结束时分别对手术室空气及电刀、手术床、麻醉机物体表面进行细菌检测。空气细菌悬浮数采用自然沉降法,物体表面微生物检测采用涂抹法。结果手术前空气、物品表面均无细菌检出;空气培养在手术开始后1h、2h和手术结束后检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5.0%、90.7%和88.3%;电刀、手术床和麻醉机3类物体表面在手术开始后1h至手术结束细菌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1.7%~18.3%、28.3%~38.3%、35.0%~43.3%。术前60例患者的创面标本经培养有37例阳性,涉及病原菌9种42株,术中空气中检出的细菌涉及7种52株,物体表面细菌涉及7种54株。结论大面积烧伤手术手术间的空气、物品表面可随手术的进行而出现细菌污染,手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手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手术后妥善处理患者并对手术环境进行消毒灭菌,以提高烧伤手术环境质量。

  • 标签: 烧伤手术间 细菌 监测 预防对策
  • 简介:目的寻找血液透析液配制过程中细菌污染的环节,制定和实施控制标准。方法检测反渗水、A液、透析器入口液、透析器出口液、B液、B液配制容器、B液盛装容器的细菌菌落数;将采取措施前后监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透析器入口液平均细菌菌落数1378.57士662.41cfu/ml,B液677.86±244.2cfu/ml,B液配制容器750±218.76cfu/cm^2、B液盛装容器10750±4475.36cfu/cm^2,污染严重,其余细菌检测均合格;采取措施前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透析液的配制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污染,需制定和实施严格的透析液配制清洁消毒制度,定期进行细菌学监测。并对透析液的采样监测部位及监测标准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血液透析液 细菌污染
  • 简介:笔者调查40例呼吸道疾病患者所使用的雾化器细菌污染状况,结果显示:雾化器在按厂家说明使用后经清水冲洗由病人自行保管时,使用前、后细菌污染相当严重,使用前细菌总量为62249.55cfu/cm~2,使用后细菌总量达313503.08cfu/cm~2。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条件致病菌的污染率为52.94%;非致病菌占29.41%;致病菌占17.65%。其中使用后的吸嘴部位2例检出白色念珠菌;6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针对3种标准菌及本实验的2种优势菌采用3种消毒剂作杀菌效果比较,结果强化戊二醛和灭菌王的杀菌率达99.15%以上。实验结果提示要有效地控制院内呼吸道感染,必须重视雾化器的消毒灭菌工作,建立一用一消毒,专人专用,定期监测制度。强化戊二醛消毒效果可靠,低毒安全,价格适中,应作为雾化器的首选消毒剂。

  • 标签: 雾化器 细菌污染 消毒
  • 简介:目的探讨备用状态移动式吸引器末端引流瓶吸引孔、吸引管细菌污染的情况,同时检测污染的细菌种类。方法用常规细菌培养法对全院各病区吸引器引流瓶吸引孔及吸引管采集样本作细菌学培养,并鉴定细菌类型。结果检测的48份标本中,细菌污染率60.4%,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结论吸引器引流瓶吸引孔、吸引管细菌污染可能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很有必要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去除潜在污染源。

  • 标签: 设备污染/预防和控制 细菌/分离和提纯
  • 简介:目的监测静脉输液瓶口常规配药后放置不同时间段微生物的污染情况,探讨配药后30min内接上液体时不再重新消毒瓶口的可行性。方法取210瓶100ml无菌生理盐水,分7组进行常规配药,30瓶/组。分别于消毒后、消毒配药后5,10,15,20,25,30min,7个不同时间段对瓶口进行微生物采样计数;同时进行治疗室空气培养。结果210瓶无菌生理盐水瓶口中有25个被微生物污染。其中微生物主要为G+杆菌、微球菌、类酵母样菌、凝同酶阴性葡萄球菌。不同时间段内所污染的瓶口数及各瓶口微生物污染菌落计数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配药后,如30min内接上液体,可不必再重新消毒瓶口。

  • 标签: 无菌溶液 细菌学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改良式留置针固定方法与常规的固定方法细菌培养结果,为改良式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 2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穿刺成功后,留置针导管送入血管 17mm,对照组( n=100)采用医用透明敷料按常规固定方法,实验组( n=100)采用先用无菌胶布固定针柄,再用医用透明敷料进行固定,两组患者留置针时间≥ 72小时 ,拔针时用无菌拭子采集留置针针眼周围皮肤标本及导管前段,进行细菌培养,比较其皮肤采样与导管前段采样细菌滋生率。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细菌滋生率对照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在无菌环境下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并经留置针固定方法改良,可有效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避免细菌滋生。

  • 标签: 留置针 改良式 固定方法 细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