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homdialnevascularization,CNV)、盘状瘢痕为特征的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常引起严重的视力下降,渗漏、出血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药物对CNV的防治没有确切效果,目前治疗CNV的主要方法是激光光凝,但因其可对视网膜造成永久性损害而应用受限。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thermotherapy,TTT)是近年来眼科激光治疗的一种新方法,国内外已开始应用于AMD等引起的CNV等疾病,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经瞳孔温热疗法 眼底新生血管 前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 老年性黄斑变性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执业医生:段国香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3-09-07
  • 出处:《护理前沿》 2023年第9期
  • 机构:【摘  要】目的:探讨英普瑞温热低热模式对于抽脂后的术后修复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抽脂患者100例,依据干预方法分为英普瑞温热低热模式组、常规化基础干预模式组两组,各50例。统计分析两组术后指标、满意度。结果:英普瑞温热低热模式组患者的平整度明显减轻时间短于常规化基础干预模式组(P<0.05),肿胀度明显减轻时间短于常规化基础干预模式组(P<0.05)。英普瑞温热低热模式组患者的满意度88.00%(44/50)高于常规化基础干预模式组68.00%(34/50)(χ =5.828,P<0.05)。结论:英普瑞温热低热模式对于抽脂后的术后修复作用巨大。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浅层吸痰在机械通气新生儿中的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8月~2022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共60例,按不同吸痰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分别在吸痰前后,对两组患儿心率(HR)、血压(MBP)、血氧饱和度(SpO2)及气道阻力(R)等指标进行测定,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后对两组相关数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吸痰前在HR、MBP、SpO2及R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吸痰前后HR、MBP、SpO2及R的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值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患儿气道黏膜损伤、肺出血、烦躁、插管脱出移位、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机械通气新生儿中实施浅层吸痰,能最大限度的吸出痰液,同时能将对患儿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减轻患儿痛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浅层吸痰 新生儿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患者进食早餐在裂隙灯下角膜异物剔除术中的操作影响评价。方法 选取200例在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4月眼科门诊中经临床医师确诊为角膜异物的患者,根据患者未进食早餐,与进食早餐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将在操作前未进食早餐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操作前有进食早餐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角膜异物剔除术中操作时间长短,患者操作中的配合情况,不良反应晕厥的发生。结果 在操作时间上,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在患者操作中配合度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在晕厥反应的发生率上,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角膜异物剔除术 进食早餐 操作时间 患者配合度 晕厥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亚低温在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对6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和护理。[结果]亚低温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亚低温治疗期间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仅有寒战等不适表现,除2例肺部感染外,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促进惠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亚低温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亚低温疗法 护理
  • 简介:作者采用深低温保存的角膜材料为35例角膜溃疡合并穿孔的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解决了角膜穿孔患者因缺少新鲜角膜而延误治疗的难题。但低温保存角膜移植术后切口具有愈合慢、易损伤程度较新鲜角膜大的弱点,因此。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后护理,并着重给予出院自我监护指导。使患者掌握术后注意事项及自我观察内容。经6~23个月的随访观察,显示本组患者获得较满意疗效。

  • 标签: 患者 深低温保存 角膜移植术 护理 随访观察 出院
  • 简介:颅脑损伤是一种创伤性疾病,病死率为58%,而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高达70%~80%。众所周知,低温能降低病人的颅内压、脑代谢率和脑血流量,特别是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早中期使用,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亚低温脑保护即是将病人体温维持在32℃~35℃,以降低病人脑组织耗氧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一种临床治疗脑损伤的方法。江基尧等120于1993年首先将28℃~35℃的轻中度低温称为亚低温,并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但由于32℃以下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国内多采用32℃~35℃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 标签: 亚低温脑保护 临床应用 重型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病人 护理 创伤性疾病
  • 简介:摘要: 亚低温治疗应用药物和物理的方法 ,使患者体 温 降低 以达到 治疗 目的 ,过去 主要 用 于重 颅脑 损 伤 ,随着对亚低温治疗 的研究深入和监测水平的提 高,促进其在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1】。

  • 标签: 亚低温治疗 ICU 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重症脑梗塞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作用。方法:选取自2020年7月~2022年7月到我院就诊的92例脑梗塞患者。采用奇偶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为46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加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

  • 标签: 亚低温治疗 重症脑梗塞患者 治疗效果 护理满意程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敷料联合蚕食清创法在低温烫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低温烫伤患者80例列入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京万红药膏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新型敷料联合蚕食清创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反应、创口愈合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

  • 标签: [] 新型敷料 蚕食清创法 低温烫伤 创口愈合时间
  • 简介:近10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证明,亚低温33℃~35℃能减轻外伤后脑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初步临床应用亦获得肯定效果。我科2004年2月-2006年1月,应用亚低温和常规治疗两种方法对68例重型颅脑伤病人(GCS≤8分)进行分组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分组治疗 亚低温 护理 疗效 初步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低温烫伤伤口治疗中应用湿性疗法的效果;方法:于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选择研究病例,共纳入59例患者,均为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低温烫伤患者。研究开始后秉持客观原则,在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下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共29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确定为对照组,另一组共30例患者采用湿性疗法进行治疗确定为研究组。以临床治疗效果及创口愈时间、住院时间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 标签: 低温烫伤 伤口治疗 湿性疗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计划在血管内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实施的临床可行性。方法:一比一分组,样本共计14例,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接诊,研究组行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干预。对比护理质量、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两组样本中均未出现死亡病例,              P>0.05。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血管内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积极作用,提高护理质量,尽可能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管 亚低温 重型颅脑损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麻醉恢复室中患者术后低温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 130例于 2018年 4月 -2019年 6月麻醉恢复室收治的完成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以上患者分为常规组( 65例,行常规护理方式)与研究组( 65例,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行保温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体温情况,低体温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护理后发现,研究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体温明显优于常规组,且低体温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以上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通过在麻醉恢复室中应用保温护理干预,能有效稳定患者体温,降低低体温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低温原因 保温护理干预
  • 简介:报道了1999年6月~2001年6月1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亚低温治疗期间的监护及护理情况,认为在亚低温持续期合理调控低温持续时间,密切监测病人的体温,颅内压脑灌注压,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正确应用冬眠合剂,加强营养等是配合亚低温治疗的重要护理措施.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监护 护理 冬眠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效果。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将30例中枢性高热患者按病种分层随机分为观察组(物理降温+低温药液滴注)和对照组(物理降温+常温药液滴注)各15例,观察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后2、6、10、14、18h耳温变化及72h后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前后体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在各时间点体温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前后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组间差异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后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疗效确切,且未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枢性高热 静脉滴注 低温药液 疗效 耳温
  • 简介: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2~24小时人院开始采用冰毯机+冬眠肌松剂十呼吸机辅助呼吸降温,经4~12小时将病人肛温控制在33~35℃之间,维持2~10天,复温采用自然复温法,并对其进行监护.结果依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Ⅱ级2例,Ⅲ级10例,Ⅳ6例,Ⅴ级2例,死亡3例,病死率13.0%.结论亚低温治疗期控制温度、安全复温、加强生命体征、颅内压、体温及循环系统功能的监护,注意营养支持护理,是确保临床疗效,降低病人病死率、致残率,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中,2020.12-2022.11为参考阶段,以本院诊疗的68例中型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值抽签,研究对象均分两组,一组是参照组(n=34),一组视为观察组(n=34),参照组,传统手术治疗,术后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亚低温状态下,开展手术治疗,术后予以针对干预护理,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前,参照组,水肿体积(90.40±7.67),颅内压(26.2±6.0),观察组,水肿体积(91.00±7.15),颅内压(25.3±6.0),基于数据分析可知,两组变化极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参照组,水肿体积(84.55±8.95),颅内压(26.1±3.4),观察组,水肿体积(73.55±6.44),颅内压(19.5±3.4),基于实际数据来看,数值变化突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强化患者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重型脑外伤 并发脑梗死 亚低温治疗 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