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科室分布与耐药特点,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治疗提供抗菌药物选择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住院患者分离的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采用VITEK2-Compact60自动分析仪与纸片扩散法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对其标本类型、科室分布及常用22种抗菌药物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获取非重复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753株,痰液标本检出最多,308株,占40.9%;其次尿液137株,占18.2%;分离自年龄〉60岁患者菌株307株,占40.8%;检出率高的科室前2位的是ICU和呼吸内科,分别为126株(16.7%)和103株(13.7%);同期以呼吸系统感染收治入院者144例,分离得肺炎克雷伯菌103株,该菌感染率71.5%。肺炎克雷伯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耐药率分别为66.3%、60.8%和59.4%,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4%与2.0%;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410株(54.4%),耐碳青霉烯类菌株29株(3.9%);多重耐药(MDR)菌株492株(65.3%)。结论该院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严重,其主要分离自痰液、尿液标本,ESBL阳性菌株与MDR菌株检出率均较高,医院需加强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者的目标性监测,控制MDR肺炎克雷伯菌在医院内的流行。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简介:目的了解血流感染常见病原真菌的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状况,评估(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的临床价值,为临床真菌感染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真菌血流感染的的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状况,同步分析G试验检测结果。结果3年共分离真菌114株,以念珠菌属为主(86.8%,99/114),其中以白念珠菌比例最高,占30.7%。真菌血流感染科室分布以胸外科、血液科、ICU多见,占41.2%,其中胸外科感染逐年减少(2013年5例10株,2014年2例5株,2015年3例4株),血液科和ICU在2014年最高,分别有11株和7株。药敏结果显示血流感染真菌对两性霉素B最为敏感,敏感率达到100%,对伊曲康唑敏感率最低,平均敏感率仅为83.5%。88例患者中54例进行了G试验检测,其中13例G试验先于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结论真菌血流感染以念珠菌属为主,抗真菌药物中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活性最强,血培养与血清学试验联合检测,可给临床提供较早且可靠的诊断依据。

  • 标签: 血流感染 真菌 (1 3)-β-D-葡聚糖检测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了解血液科病房血培养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现状。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分离出521株病原微生物,其中革兰阴性菌47.2%,革兰阳性菌45.7%,真菌7.1%。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4株、大肠埃希菌88株、肺炎克雷伯菌51株、铜绿假单胞菌39株和肠球菌属34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率分别为40.4%和63.4%。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9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70%;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85%,对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70%;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妥布霉素敏感率〉90%,对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均〉7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率均〉90%。MRCNS检出率为82.5%。检出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3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8株。结论革兰阴性菌是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主要致病菌,常见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较敏感,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较为敏感。这对临床经验性用药具有很大指导作用。

  • 标签: 血液病 血培养 临床分离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研究儿童流感嗜血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4-2015年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350株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布、产β内酰胺酶情况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测定β内酰胺酶,按照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4年的标准进行药敏检测和结果判断。使用WHONET5.6和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常见合并其他病原感染。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53.1%,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最高,为76.9%,对环丙沙星、头孢唑肟、氯霉素、四环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阿奇霉素、头孢克洛、氨苄西林敏感率分别为99.1%、98.9%、95.4%、88.3%、87.7%、74.9%、65.4%、56.6%、46.0%,未检出对头孢曲松、美罗培南不敏感的流感嗜血杆菌。结论儿童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酶阳性率很高,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的主要机制,其高产酶特点使氨苄西林不能作为临床一线用药。流感嗜血杆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最高,对β内酰胺类以外抗菌药物,最敏感的是环丙沙星,其次为氯霉素。

  • 标签: 儿童 流感嗜血杆菌 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临床分离菌株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其配套鉴定卡进行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标准判定。结果6年共检出分离菌6393株,排名前3位的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3.6%)、粪肠球菌(19.4%)和无乳链球菌(13.7%)。2009年、2010年、2014年分别检出李斯特菌属8株、1株、10株。自2012年起共检出厌氧菌40株。标本分布主要来自生殖道与宫腔标本,分别占53.7%和21.3%;其次是血液标本,占8.2%,包括静脉血(6.1%)和脐带血(2.2%);手术切口标本165株,占2.6%。宫腔、静脉血标本排名前3位分离菌均为埃希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切口标本以埃希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为主。脐血标本以链球菌属、埃希菌属、肠球菌属为主。厌氧菌主要分离自血标本,占总厌氧菌的82.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分离自静脉血和宫腔。总体上,主要分离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变化趋势相对稳定,且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处于较好的水平。结论该院临床分离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无乳链球菌为主,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较好。耐药菌以ESBL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为主,MRSA少见。

  • 标签: 细菌分布 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性 妇幼
  • 简介:目的分析心血管病医院血培养主要分离菌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对2011-2015年临床送检的血培养标本进行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4348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得细菌2017株,检出率8.3%,去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菌株后为100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574株(56.9%),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21株,31.8%)、链球菌(111株,11.0%)、金黄色葡萄球菌(55株,5.5%)、粪肠球菌(40株,4.0%)、屎肠球菌(15株,1.5%);革兰阴性杆菌381株(37.8%),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68株,6.7%)、铜绿假单胞菌(61株,6.0%)、大肠埃希菌(58株,5.7%)、肺炎克雷伯菌(43株,4.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4株,3.4%)、阴沟肠杆菌(33株,3.3%);真菌54株(5.4%),白念珠菌占首位。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敏感;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高浓度链霉素及高浓度庆大霉素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敏感率较高,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尚可;屎肠球菌耐药性较粪肠球菌强,但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高浓度链霉素及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的菌株;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敏感,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较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稍差。结论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5年血培养分离得革兰阳性球菌多于革兰阴性杆菌,分布较稳定,不同类型医院患者情况不同,微生物对药物敏感性也会有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所在医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血培养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调查重庆地区男男性行为者(menwhohavesexwithmen,MSM)EB病毒(Epstein-Barrvirus)血清流行病学现状,推测MSM人群EB病毒感染和再活化情况。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法,对1082例MSM(来源为2012--2015年重庆地区进行临床药物试验预防艾滋病感染的MSM人群)和1059名健康成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EB。VCA-IgG、EB-NA-IgG和EB.VCA-IgM,使用)(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82例MSM中HIV阳性130例,HIV阴性952例:①EB病毒既往感染率在MSM、HIV阳性、HIV阴性者中分别为1002例(92.6%)、115例(88.5%)、887例(93.2%),其中MSM组、HIV阴性MSM组与对照组952例(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B病毒未感染率在MSM、HIV阳性MSM、HIV阴性MSM组分别为5例(0.5%)、1例(0.8%)、4例(0-4%),3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3例(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阳性与HIV阴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EB病毒血清学再活化率在MSM、HIV阳性MSM、HIV阴性MSM组中分别为52例(4.8%)、13例(10.0%)、39例(4.1%),其中HIV阳性MSM同对照组40例(3.8%)、HIV阴性MSM组39例(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①MSM人群EB病毒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其发生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威胁更大。②非HIV感染的MSM人群EB病毒再活化率可能与正常人无差异。③HIV感染的MSM人群EB病毒血清学再活化率明娃增高,可能同HIV感染后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发生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风险更大。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人群 EB病毒 感染 病毒再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