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十二指肠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8例体检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图像采用3级评判,以胃镜对照,分析图像质量及诊断符合率。结果:图像质量均以Ⅲ级显示为主,食管下段,贲门,底,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和水平部Ⅲ级显示比分别为77.6%、82.5%、77.2%、87.7%、86.0%、78.1%、64.9%、52.6%;超声造影诊断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88.9%、100%、100%和97.7%。超声造影与胃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是一种无创、安全、依从性较高的检查方法,可作为十二指肠病变的筛查手段之一。

  • 标签: 超声造影 胃十二指肠疾病 筛查
  • 简介:腹部空腔脏器穿孔多急性发病,病情凶险,临床上为多因急腹症就诊。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膈下新月状或层状游离气体影。现收集我院2014年3—7月间3例因上腹痛及腰痛住院患者,没有典型急腹症表现,行钡餐检查发现穿孔及肠间脓肿形成。例1,男,56岁。诉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活动后呼吸困难,伴腹痛、腹胀,以剑突下为剧,进食后有反酸。无发热、恶心、呕吐、咯血、腹泻、血便等,

  • 标签: 十二指肠 肠穿孔 腹部脓肿
  • 简介: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例伴局灶癌变)的临床和CT资料。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59-76岁,中位年龄61.5岁。结果本组12例均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为局部结节或软组织肿块,最大径8-37mm,平均(17.5±8.8)mm,2例伴局灶癌变者最大径分别为37和18mm。10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欠清。12例均无浆膜面累及,周围无明显肿大淋巴结。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11例中度强化、1例伴局灶癌变病例呈较高程度强化。6例伴胆管系统扩张(5例轻度、1例中度),其中4例同时伴胰管扩张。结论十二指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多表现为边界清楚、中度强化结节影,邻近乳头区可引起胆管轻度梗阻,瘤体大或强化明显者提示恶变可能。

  • 标签: 十二指肠 管状绒毛状腺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十二指肠神经鞘瘤是一种发生于十二指肠的胃肠道型神经鞘瘤,为间叶来源良性肿瘤的一种,临床上较为罕见,恶变概率较低。在术前影像学诊断过程中,胃肠道型神经鞘瘤较为罕见,且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极为相似,误诊率较高。因此,提高影像科医师及临床医师对胃肠道型神经鞘瘤,尤其对十二指肠神经鞘瘤的认识非常重要。

  • 标签: 神经鞘瘤 影像科医师 临床医师 影像学诊断 术前影像学 误诊率
  • 简介:十二指肠胃返流又称胆汁返流,是胃窦部与十二指肠运动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空腹时十二指肠内容物(胆汁、胰液)返流入可引起胃黏膜的病理性损害,称为碱性返流性胃炎或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口干、口苦,上腹部灼热、疼痛、恶心,有的伴有呕吐胆汁和体质量减轻,严重的伴有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等改变。现将18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X线钡餐检查及胃液胆汁酸浓度测定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以总结十二指肠胃返流病的X线诊断分型经验。

  • 标签: 十二指肠胃返流 X线透视检查 双重造影 倒水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体筛查我院消化内科在2018年4月~2019年11月期间就诊的胃溃疡出血患者110例,抓阄法将患者分为一般组和治疗组,组均55例。一般组给予四联疗法干预,治疗组联合消化内镜干预,探究两组患者的预后状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一般组患者创面再出血7例(12.73%)、复发胃溃疡4例(7.27%)高于治疗组创面再出血2例(3.64%)、复发胃溃疡1例(1.82%),一般组幽门螺杆菌(HP)根治43例(78.18%)低于治疗组HP根治52例(94.55%);一般组的总治疗有效率78.18%低于治疗组的96.36%(P<0.05)。结论 在治疗胃溃疡出血病症时,应用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效果较好,可降低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治疗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的预后恢复有利,值得推广。

  • 标签: 消化内镜 四联疗法 胃溃疡出血 治疗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5岁,因胸闷气短1个月入院,无嗳气、反酸等其他消化道症状。常规超声检查:胰尾与交界处见低回声团块,大小约55mm×34mm×36mm,内部回声尚均匀,边界清。彩色超声:内见少许血流信号(图1A、1B);饮水后观察,肿块来源于胃壁,与胰腺界限清楚,肿块随着充盈后向右中腹移动至胰颈处(图1C、1D)。超声造影:注入造影剂声诺维9s后,肿块包膜首先出现造影剂灌注,呈环状高增强,并向内部均匀性填充,内部呈等增强(图1E、1F)。超声提示胃壁实性占位(可能是神经鞘瘤或间质瘤)。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体)结合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符合神经鞘瘤(图2),肿块大小60mm×35mm×32mm。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Dog-1(-)、CD117(-)、CD34部分(+)、Vimentin(+)、SMA部分(+)、S-100(+)、NSE(-)、GFAP(+)、Ki-67<5%(+)(图3)。

  • 标签: 胃神经鞘瘤 超声 双重造影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食管超声造影、胃镜、X线钡餐造影诊断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的价值。方法:对50例主诉灼痛、反酸、反食、胸背部疼痛等经临床拟诊GERD的患者同时进行食管超声造影、胃镜、X线钡餐造影检查,比较3种方法对GERD的检出率和诊断价值。结果:食管超声造影检出38例GERD(阳性率76%),未检出12例(阴性率24%);胃镜检出19例GERD(阳性率38%),未检出31例(阴性率62%);X线钡餐造影检出16例GERD(阳性率32%),未检出34例(阴性率68%)。3种方法之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管超声造影与胃镜、食管超声造影与X线钡餐造影比较,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超声造影可直观、实时显示有无反流,较胃镜、X线钡餐造影诊断GERD更有价值,可作为GERD的筛查手段。

  • 标签: 对比研究 胃食管反流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化内科门诊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方法:将近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食管反流病患 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进行治疗。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并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0%,显著高于对照组 的 70.0%;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0%(4/5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8.0%(9/50) ,上述两组指标差异均具备 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消化内科门诊 胃食管反流病 治疗方法 临床疗效
  • 简介:嗜酸性肉芽肿(gastriceosinophilicgranuloma,GEG)是一种罕见的、极易误诊的占位性病变。笔者收集4例,报道如下。例1,男,56岁,上腹部不适,伴呕吐1周入院,既往体健。实验室检查提示外周血嗜酸性细胞8.1%。钡餐发现胃窦小弯侧见一穿透性溃疡,突出腔外约2.5cm,局部胃壁活动度可,周围黏膜纠集,未见明显黏膜破坏征(见图1)。拟诊胃窦小弯侧穿透性溃疡。胃镜诊断角处溃疡,

  • 标签: 胃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循证研究及质量持续改进方法设计产后出血集束化护理方案。方法便利抽样选取我院102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3—7月的产后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共50例;2017年8—12月的产后出血患者作为干预组,应用基于循证研究的集束化护理,共52例。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后,患者寒战、焦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抢救时间、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基于循证研究的产后出血集束化护理方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循证研究 集束化护理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均见子宫器质性病变问题,常见患者存在宫颈内膜炎、宫颈息肉等方面病情。已经绝经的患者内膜癌变率偏高,未绝经患者则多见其处于增殖期及分泌期内膜,内膜癌变率相当偏低。本文就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为题,做出临床分析。

  • 标签: 妇产科 阴道不规则出血 子宫内膜
  • 简介:急性脑出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脑出血与脑梗死仅靠临床症状不易鉴别,随着低场MR在基层医院应用的增多,很多脑卒中患者首诊选择了MRI.现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脑出血的低场MR表现,以探讨低场MR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内镜手术治疗急性胃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症状转归情况。方法选择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我院收治的 108例急性胃出血患者,两组患者均行内镜手术治疗,按手术时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4例。对照组择期手术,观察组行急诊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止血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4.44%,高于对照组的 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恶心、呕血、便血及腹部灼烧感改善时间分别为 [( 2.45±0.34) d、( 1.98±0.37) d、( 2.26±0.44) d、( 1.65±0.88) d],较对照组的 [( 4.56±0.54) d、( 3.98±0.61) d、( 3.19±0.56) d、( 2.98±0.14) d]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治疗后止血时间为( 2.76±0.61) d、住院时间为( 6.63±1.20) d,短于对照组的( 4.97±1.54) d、( 8.65±2.55)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急性胃出血患者应用急诊手术治疗效果优于择期手术治疗,能有效、迅速控制出血,缓解疾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急性胃出血 急诊手术 保守治疗 止血时间 血红蛋白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23岁。入院前10天呕血1次,色鲜红,解柏油样便4次,伴头晕、乏力。近1年体质量减轻15kg,无腹痛,无发热。体格检查示:患者皮肤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左侧腹扪及6cm左右肿块,质硬,边界尚清,较固定,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3.69&#215;1012/L,血红蛋白104g/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antigen19-9,CA19-9)(-),CA125(-),CA724(-),大便隐血(-)。

  • 标签: 肾嫌色细胞癌 胃恶性间质瘤 超声诊断 糖类抗原19-9 CA19-9 体质量减轻
  • 简介:意外伤害所致的急诊大出血多为动脉性大出血,出血量大,常伴有失血性休克,死亡率高.自2003年2月我院引进美国长青公司的带DSA减影多功能胃肠机以来,对17例急性动脉性出血患者进行了选择性动脉造影和栓塞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 标签: 急诊 介入放射学 治疗 外伤出血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栓塞治疗内脏大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 2015年 8月至 2016年 12月我院收治的内脏大出血患者 5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外科手术治疗组( n=25)和急诊介入栓塞组( n=25)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次手术成功情况、手术时间、止血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急诊介入栓塞组患者的一次手术成功率 92.0%( 23/25)显著高于外科手术治疗组 72.0%( 18/25)( P<0.05),手术时间、止血时间均显著低于外科手术治疗组( 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4.0%( 1/25)、 8.0%( 2/25)均显著低于外科手术治疗组 16.0%( 4/25)、 24.0%( 6/25)( P<0.05)。结论:急诊介入栓塞治疗内脏大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外科手术治疗好。

  • 标签: 急诊介入栓塞 内脏大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铝碳酸镁联合雷贝拉唑在治疗胃溃疡中的作用。 方法 将我院 2010 年 6 月至 2012 年 1 月间接受治疗的胃溃疡患者 4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20 例,治疗组给予铝碳酸镁联合雷贝拉唑联合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胃溃疡的疗效。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胃溃疡治愈率明显升高 (P < 0.05) ,复发率明显降低 (P < 0.05) 。 结论 铝碳酸镁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溃疡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疗效高,复发率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铝碳酸镁 雷贝拉唑 胃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8 年 1 月~2019 年 1 月收治的 60 例血液科出 血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30)和行优质护理的实验组(n=30),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 验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结论:给予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优质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 的满意度,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血液科 出血性疾病 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