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肉瘤 (granulocyticsarcoma,GS)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 14例经病理证实并资料完整的粒细胞肉瘤住院患者,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14例患者以儿童、青少年居多,临床症状以肿瘤压迫所致肿胀、疼痛等非特异性为主。 8例患者行 DR检查, 1例检出; 10例行 CT扫描,病灶与肌肉密度比较均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周边较中心强化明显。其中 8例侵及骨质,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及部分硬化灶( 25%); 9例行 MR平扫 ,与肌肉信号比较,不同部位的 GS呈不同的等、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内均存在无强化坏死区,且周边强化程度较中心区域明显。结论: G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特点并提示 GS的生长特性:( 1)病程发展迅速,呈弥漫性生长,边界不清,对邻近骨质呈包裹性生长趋势;( 2)病灶软组织成分 CT上呈等密度, MRI上 T2WI呈高信号, T1WI信号根据部位不同表现不一;( 3)病灶内多存在坏死灶,且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病灶周边区域较中心强化程度高;( 4)可同时具有溶骨及成骨两种影像学表现,且骨质破坏程度与病程长短无关。

  • 标签: 粒细胞肉瘤 白血病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 :目的:阐述神经内科视频脑电图检查中集束化护理的应用方法,观察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及家长依从性,分别为 97.1%及 100%、检查成功率 100%、患儿家属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满意度,分别( 95.36±1.20)分、( 96.10±1.38)分及( 94.55±2.17)分。对照组患儿及家长依从性,分别为 61.8%及 73.5%、检查成功率 61.8%、患儿家属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满意度,分别( 78.95±3.64)分、( 80.45±3.40)分及( 79.66±1.78)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神经内科视频脑电图检查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可有效提升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提高检查成功率。

  • 标签: 神经内科 视频脑电图检查 集束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医学检验中影响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并寻求控制方法,以期为今后的血液细胞检测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选取 2016年 10月至 2017年 10月我站血型相同的健康献血者人群 75例,采集其血液样本进行血液细胞检测,分析影响血液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与对策。结果将抗凝比例分别设置为 1∶10000与 1∶5000,发现检测指标 RBC、 WBC、 HGB、 PLT存在显著差异( P< 0.05);将血液样本放置时间分别设定为 30min、 3h及 6h,发现检测指标 RBC、 WBC、 HGB、 PLT存在显著差异( P< 0.05), 3h与 6h分别与 30min相比。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对血液细胞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如抗凝比例、放置时间、存放温度以及工作人员的操作等,但就本次研究结果来看,抗凝比例与放置时间是较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临床检验中需要进行严格合理的控制,确保血液细胞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临床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测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带教路径教学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神经内科实习生,例数26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26例进行分组,收取时间在2019年1月~2019年10月,分为观察组一组(13例)、对照组一组(13例),分别实施临床护理带教路径教学以及常规教学模式,将两组神经内科实习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神经内科实习生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核心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带教路径教学在神经内科实习生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内科 临床护理 带教路径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依帕司他片对治疗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7年我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及糖尿病神经并发症患者,给予患者依帕司他片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结果在给予患者3个月治疗干预之后,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与治疗前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糖尿病神经并发症患者依帕司他片药物治疗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能够对病情起到延缓和治疗作用,并且药物治疗安全性比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使用。

  • 标签: 依帕司他片 糖尿病 神经并发症
  • 简介:摘要:随着细胞组织工程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干细胞在体内机制的不断了解研究, 21 世纪在全球多个国家药品管理局批准了干细胞制剂进入临床运用,为传统医药无法治疗和控制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本文主要介绍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的作用机制。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科手术治疗中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综合评估该神经阻滞方式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外科收治的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神经阻滞方式,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种神经穿刺阻滞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的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成功率和镇痛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而神经阻滞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有意义;就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分析,观察组神经阻滞前后未有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则发生显著变化 P< 0.05有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完成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手术操作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而且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长的优势,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外科手术 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细胞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中控制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该院实施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体检者 80例,均予正规的血液细胞检验,通过分析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观察不同检验流程对实际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 1∶5000血液稀释比例的血液标本在 RBC、 WBC、 Hb、 PLT的检验结果,均低于 1∶10000血液稀释比例的血液标本;室温状态下,血液标本放置 48小时后的 RBC、 WBC、 Hb、 PLT水平均高于放置 24小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低温状态下,血液标本放置 48小时后的 WBC、 PLT、 Hb、 RBC水平与放置 24小时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液细胞检验各项环节(标本放置时长、稀释比例、存放温度等)均会对检验质量形成一定影响,应在采取血液细胞检验过程中对不同环节进行严格把控,最大化确保检验结果的准备性。

  • 标签: 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验 质量控制 临床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腱鞘巨细胞瘤( GCTTS)的超声、 CT、磁共振成像( MRI)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总结分析 27例经病理证实的 GCTTS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中 GCTTS病变均为局限型, 18例软组织肿块跨关节生长, 9例包绕肌腱生长,其中 7例浸润邻近骨质;与正常骨骼肌相比,病灶 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 T1WI上, 13例呈稍低信号, 10例呈等、低信号, 4例呈等信号。结论 GCTTS以局限型多见,相比超声和 CT扫描, MRI在发现病变及其程度、范围、疾病诊断以及随访上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腱鞘巨细胞瘤 诊断显像 病理学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使用推拿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 2020 年 10 月至 2020 年 12

  • 标签: 肌内效贴 神经根型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