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品管圈的意义和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间本院接诊的ICU病患58例,根据电脑随机双盲法原理将所选病患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9例。甲组开展品管圈活动,乙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甲组的住院时间明显比乙组短,医疗费用明显比乙组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2.16±3.72)分,明显比乙组的(81.69±4.03)分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力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能显著提升ICU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综合指标。

  • 标签: ICU 应用意义 品管圈 护理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综合康复护理及对生活质量的干预意义。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4月11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作为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分组,各有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综合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大面积烧伤治疗总有效率;烧伤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综合康复组大面积烧伤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康复组烧伤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综合康复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综合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加速烧伤愈合,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大面积烧伤患者 综合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干预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对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干预意义。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76例手术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方法分组,各有38例。常规护理组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细节护理组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手术室环境质量、操作技术评分、护理服务态度评分;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结果细节护理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细节护理组手术室环境质量、操作技术评分、护理服务态度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情绪相近,P>0.05;干预后细节护理组焦虑、抑郁情绪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对患者满意度有提高作用,可改善护患关系,还可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负性情绪,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细节护理 满意度 护理质量 干预意义
  • 简介:收集高质的人类肿瘤组织及以血液为主的体液样本是发现新型肿瘤生物标志物及药物作用新靶点的物质基础。高质的生物样本也是决定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限速性因素。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均已建立完备的肿瘤样本库。

  • 标签: 肿瘤 病理学 组织样本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孕期保健护理的实施意义。方法选取本院100例孕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为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经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护理,观察组进行孕期保健护理,对比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果。结果观察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及自然分娩率均优于对照组,X?值分别为7.16、6.35、8.58、13.50,P均<0.05。结论为孕产妇实施孕期保健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孕产妇 孕期保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诊髋部外伤患者CR与螺旋CT扫描在髋部创伤发现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2017年度骨科住院146例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对初次CR未检出患者骨折,再次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照分析骨折检出率。结果146例患者中,初次平片显示明显骨折115例,可疑骨折15处,漏诊16例。急诊CT扫描显示漏诊部位骨折。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对急诊髋部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R平片,是下肢部外伤中髋部创伤发现骨折诊断的首选方法。

  • 标签: 髋部 骨折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重症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细菌感染78例患者作为细菌感染组,其中56例患者根据ACCP/SCCM共识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重度细菌感染另外48例为各病房收治的非细菌感染的其他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对该两组患者同时测定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全血白细胞计数(WBC)。结果56例重症细菌感染患者的PCT阳性率(PCT≥0.5ng/mL)为94.6%,WBC阳性率(WBC≥20×109/L为阳性)为46.4%,hs-CRP阳性率(hs-CRP≥8ng/L为阳性)为64.3%。三项在重症感染时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是PCT阳性率明显高于hs-CRP和W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检测对重症细菌感染疾病具有较高敏感性,可作为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早期用药提供有力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细菌感染
  • 简介:摘要通过采用抽样法对农村人口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性别的村民进行调查,对农村居民的信息是如何传播的,国家的政策是如何执行的,以及资源是如何配置的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发现不同人群对健康知识了解层面和程度都有很大的差距。有关部门对农村健康教育没有合理的计划,使居民不能及时学到和教育有关的知识。因此针对这一现状,加强农村健康教育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的工作。

  • 标签: 健康教育 知识需求 教育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与病情发展转归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7月前收治的33例患者为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2016年7月及以后收治的33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多种措施促进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疾病发展情况。结果两组治疗7d后均存在不同情况的睡眠质量问题,PSQI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每单项评分及总评分差异均不明显(P>0.05)。治疗并随访1个月,观察组心绞痛复发、新增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转急性心肌梗死例数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病情稳定率87.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1.5%(P<0.05)。结论改善并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可以促进疾病的良性发展,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及进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睡眠质量 病情发展 转归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层应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的意义及价值。方法接受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的晚期肺腺癌患者140例,根据患者是否行EGFR基因检测分为基因检测组70例(均为EGFR突变患者)和非基因检测组70例,口服吉非替尼250mg,每日1次,或厄洛替尼15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性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比较2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基因检测组组mPFS为13.0个月,非基因检测组mPFS为5.0个月,两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检测组CR2例,PR36例,SD26例,PD6例,ORR54.29%,DCR91.43%。非基因检测组CR1例,PR10例,SD11例,PD48例,ORR15.71%,DCR31.43%。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在一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使用是安全的,但只有选择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治疗的临床获益才能提高。

  • 标签: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吉非替尼 厄洛替尼
  • 简介:心脏磁共振(cardiacmagneticresonance,CMR)扫描不仅无电离辐射,且与超声、CT及核素等常见的无创性检查相比,其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组合堪称最佳。不仅如此,CMR具有大视野、多成像序列、高度的组织分辨力及不断呈现的新方法、新技术,

  • 标签: 磁共振 心脏疾病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腹部创伤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我科收治的60例腹部创伤患者并将其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CT诊断,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的金标准进行比较,统计CT诊断的准确率。结果CT检查对脾损伤和胰腺损伤的诊断率均达到100%,在肝损伤、肾脏损伤、肠道及肠系膜损伤和膀胱损伤中同样有较高的检出率,与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腹部创伤的临床诊断中应用CT检查,能够详细了解患者的腹部创伤类型、特点以及脏器的损伤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数据,建议采用。

  • 标签: 腹部创伤 CT诊断 方法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医院对就诊患者的电话回访记录,分析医患沟通过程中所暴露的矛盾和问题。方法解读对就诊患者的电话回访记录,根据患者所反映的问题,查找医院及医护人员在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结果认为医患沟通是提高诊疗效能的必然要求,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之间融洽、平等、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够全面详尽地了解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护服务。

  • 标签: 电话回访 医患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我国无偿献血一共经历了个体供血、义务供血、无偿献血三个阶段。自1998年实施《献血法》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基本实现了由有偿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通过无偿献血招募,以满足临床的用血需求,使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方法我们对330例参与调查人员分两组无偿献血招募组和无偿献血非招募组进行研究,随机抽取每组220人。结果招募组有80﹪的人进行初次献血,20﹪的人进行再次献血,52﹪的人有陪同者。非招募组40﹪的人进行初次献血,5﹪的人进行再次献血,21﹪的人有陪同者。结论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无偿献血招募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血站工作人员在献血者心目中的地位及信任度,使更多的人自愿参加无偿献血的重要举措。

  • 标签: 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招募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在脑梗死患者发病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9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均值,与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均值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PCT、MPV、PDW明显高于与健康体检组(P〈0.01);PL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期血小板部份参数异常,其检测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对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脑梗塞/血液 血小板计数
  • 简介:目的:探讨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红细胞激光和荧光参数的差异及意义。方法:用UF-100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测定经肾活检确诊的肾性血尿70份和非肾性血尿86份,记录血尿红细胞激光和荧光参数。所有数据比较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组间差异用studentt检验。结果:各参数P70—Fse(ch)、Fse—DW(ch)、Non—LysedRBC%、RBC—MFL(ch)、RBC—MFsc(ch)、RBC—MFL—DWSD(ch)肾性血尿组分别为62.0±10.5、30.9±9.1、65.7±26.8、17.0±2.7、56.1±10.9、16.8±4.7;非肾性血尿组分别为111.3±16.1、28.3±11.8、82.6.5±18.6、17.0±2.5、72.8±26.0、15.9±3.6。经统计分析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P70-Fsc、Non-LysedRBC%、RBC—MFsc三参数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而其他各参数差异不明显。结论:可以利用红细胞激光和荧光上述参数差异鉴别肾性和非肾性血尿。

  • 标签: 血尿 红细胞激光 红细胞荧光 尿沉渣 尿液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在脊柱骨折诊断中所具有的意义。方法择定我院2015年6月30日~2016年7月1日收治的92例脊柱骨折病人为对象,所有病人在入院24小时内皆接受螺旋CT扫描仪进行常规诊断,对病人基本资料与CT影像学的诊断结果加以回顾分析,以X线摄片检查的结果为对照,将手术病理确诊作为最终参考依据,腹壁螺旋CT与X线片在脊柱骨折诊断的符合率。结果经手术病理确诊,在92例脊柱骨折病人中,压缩性与爆裂性骨折病人分别是34例、58例,其中,经螺旋CT与X线检查,检出压缩性骨折符合率分别是100%、76.5%;检出爆裂性骨折的符合率分别是100%、77.6%;可见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P<0.05)。结论在脊柱骨折的诊断中,螺旋CT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诊断的准确率高,可为脊柱骨折后期治疗提供更可靠依据。

  • 标签: 螺旋CT 脊柱骨折 诊断意义
  • 简介: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肿瘤发生机制的认识可归纳为几个基本假说,即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表观遗传修饰和干细胞起源。其中,基因点突变、缺失、扩增的变化已得到较多的实验证据。但这些研究结论是建立在仅对很少一部分基因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可见,我们靠现有的知识很难真正揭示基因变异与肿瘤间的关系。如需全面了解,必须进行肿瘤全基因组变异分析。

  • 标签: 肿瘤 基因组 变异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东亚希森美康公司提供的CA7000全自动血凝对270例常见的疾病:脑梗死(30例)、肺栓塞(30例)、肝硬化(30例)、糖尿病(30例)、肾病综合征(30例)、妊娠(30例)(早孕、中孕和晚孕)、胆石症(45例)、普通高血压(45例)进行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3组:第1组为脑梗死、肺栓塞和肾病综合征组,其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在3000μg/L以上,第2组为妊娠、肝硬化和糖尿病,D二聚体结果在300~3000μg/L之间,第3组为普通高血压和非手术的胆石症,D二聚体结果在300μg/L之内。结论D二聚体结果符合临床第1组者可确定诊断,第2组提示诊断并应注意连续监测,第3组可排除与凝血纤溶激活的相关并发症。

  • 标签: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分析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对早产儿实施发展性照顾的护理效果及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8 月期间 100 例早产儿为观察对象,将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早产儿均为 50 例;对照组以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则以发展性照顾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早产儿的护理效果及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影响。 结果 经护理 2 周后,对照组早产儿平均体重为 2136.5±15.46g ,摄奶量为 105.6±10.7ml/d ,智力和心理评分为 83.6±7.6 分、 84.7±7.7 分;观察组早产儿平均体重为 2402.1±13.78g ,摄奶量为 236.2±10.1ml/d ,智力评分和心理评分分别为 96.4±7.8 分和 95.3±8.9 分。两组早产儿护理结果及生存质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对早产儿实施发展性照顾的护理干预,可明显增加早产儿体重,增加早产儿摄奶量,对提升早产儿生存质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因此,发展性照顾的护理应用价值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发展性照顾 早产儿 护理价值 生存质量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