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阐明第三横突综合征红外热成像特征,为第三横突综合征早期诊疗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选取长沙市按摩医院治未病中心2016年09-2017年09月体检中心的180例受检者,随机分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及健康志愿者组共3组,每组60例,采集各组研究对象腰部、小腿部红外热成像图像,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第三横突综合征腰部热图呈深红色,中心位置出现高温白点,热区向两侧外延,小腿部呈蓝色低温分布;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部平均温度高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组(P=0.004),高于健康志愿者组(P=0.01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组小腿平均温度低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组(P<0.001)低于健康志愿者组(P=0.012)。结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人群在腰部面部、小腿部有其特定的红外热图,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早期诊疗提供可视化依据。

  • 标签: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 红外热成像 图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浮针疗法分期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120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浮针组(仅使用浮针法)、刃针组(仅使用刃针法)、浮刃组(先使用浮针法,再使用刃针法)、刃浮组(先使用刃针法,再使用浮针法),每组3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分析四组治疗效果。结果刃浮组治疗总有效率82.50%(33/40)高于浮刃组的75.00%(30/40)、浮针组的72.50%(29/40)、刃针组的60.00%(24/40);治疗后30min、30d、90d治疗后四组VAS评分从高至低依次为刃浮组、浮刃组、浮针组及刃针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浮针疗法按照不同分期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以急性期治疗效果最好,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浮针疗法 分期治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研究Free-edge矫治技术剜除下颌第三磨牙治疗安氏Ⅲ类错的建议。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38例安氏Ⅲ类错患者进行研究,以入院时间为依据将所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拔牙组19例;非拔牙组19例。所选患者均通过Free-edge直丝系列托槽进行治疗。拔牙组患者同时行以挖除下颌第三颗磨牙治疗。结果两组患者上下牙列均排列整齐,覆盖处于正常状态,咬关系良好,磨牙关系中性,软组织侧貌得到显著改善,趋于或达到直面型。结论针对安氏Ⅲ类错患者行以Free-edge矫治技术剜除下颌第三磨牙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不管是否拔牙,Free-edge矫治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患者侧貌变化,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安氏Ⅲ类错 下颌第三磨牙 矫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第三产程胎盘剥离延缓所致产后出血前采取适时人工干预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妇产科接收的98例第三产程胎盘剥离延缓产妇作为观察分析对象,采用平均分配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给予对照组产妇常规预防措施,给予观察组产妇采取适时人工干预措施,并将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内、24内出血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内及24内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第三产程胎盘剥离延缓产妇采取适时人工干预,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产后出血量,提高产妇对护理满意度,该方法值得临床妇产科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第三产程 胎盘剥离延缓 产后出血 人工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易误诊的纵膈支气管性囊肿的影像特点,为我们日常工作中针对不典型纵膈支气管囊肿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间1例通过手术和病理确诊的纵膈支气管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情况、影像特点、病理学资料,再综合中外文献讨论。结果①男性,年龄51岁,.②临床资料偶有咳嗽症状外,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③影像学特点发生在纵膈,且在后下纵膈,密度均匀,边缘光整,无周围浸润,密度呈软组织样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④病理学资料单一囊,内容物呈巧克力样。结论①纵膈支气管囊肿为先天性疾病,少发,发生及病程长短不一。②纵膈支气管囊肿主要以咳嗽来检,多数为意外发现。③影像学常见的水样密度影易于诊断,但是后纵膈内接近实性或软组织样密度肿块的支气管囊肿极其容易误诊纵膈肿瘤。④病理学示囊肿壁内覆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壁成熟软骨、支气管平滑肌、腺体细胞等。⑤通过手术治疗预后好。

  • 标签: 纵膈支气管囊肿,影像学诊断,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性腹痛24例误诊误治。结果确诊脊柱结核1例,脊椎转移瘤l例,脊椎压缩性骨折4例,腰或胸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第3横突综合征2例,考虑腰肌纤维织炎4例,其余原因不甚明确。脊柱性腹痛临床中并不少见,但由于对本症的认识不足,误诊率较高,有时甚至行不必要的剖腹探查。现就我院2015-2017年收治的24例脊柱性腹痛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症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脊柱源性腹痛 误诊 分析
  • 简介:摘要腰痛十分常见,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学习,且腰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因椎间盘本身病变导致的腰痛比例占总人数的40%左右,可见椎间盘性腰痛病发率较高。为了深入了解椎间盘性腰痛,本文针对性的对其研究a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其治疗进展,望对相关研究与治疗工作提供帮助。

  • 标签: 椎间盘源性腰痛 研究现状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采用传统针灸配合现代解剖针刺法治疗颈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8月在我院治疗颈性头痛的患者50例,对其采用传统针灸配合现代解剖针刺法进行治疗,观察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近期的治愈率高达84%,而且经过1年的随访结果发现,有极少数的患者有复发的现象,经过再次治疗后痊愈。结论对治疗颈性头痛的患者采用传统针灸配合现代解剖针灸法对其实施治疗,效果比较显著,优于单纯的传统针灸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传统针灸 现代解剖针刺法 颈源性头痛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颈性头痛治疗时,选择蠲痹汤(加味)、针灸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将80例颈性头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加味蠲痹汤、针灸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均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90.0%,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蠲痹汤(加味)、针灸联合治疗颈性头痛的效果高于单纯针灸治疗,因此值得临床优先选择使用。

  • 标签: 颈源性头痛 蠲痹汤(加味) 针灸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肺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3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52例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在肺心病治疗基础上应用硝酸脂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治疗后,研究组的心悸、心绞痛、呼吸困难、心梗、缺血性ST-T改变、电轴左偏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且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肺心脏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应在单纯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应用硝酸脂类药物实现综合性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临床实践意义深远。

  • 标签: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冠心病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免法(RIA)测定颈性视力障碍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在颈性视力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从2000年11月至2010年12月来空军临潼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地方人员和在中心进行健康疗养的飞行员。以有无颈椎病为标准分为颈椎异常组和颈椎健康组。随机选取颈椎健康人员30人,颈椎异常组30人,用放免法(RIA)测定血浆及海马匀浆TNF-α含量并进行对比,比较视力改善情况。结果所有颈椎异常组均进行手法颈椎整复治疗后视物模糊减轻,清晰度增加,颈椎正常组血浆TNF-α含量为34.25±2.19ng/l,而与颈椎异常组血浆TNF一α含量为56.79±3.17ng/l,颈椎正常者血浆TNF-α含量明显低于颈椎异常者(P<0.05)。结论基于本课题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血浆TNF-α增高是造成颈椎性椎动脉持续缺血因素,是引起颈性视力障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颈椎疾病 视力障碍 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CTA随访检查CABG术后桥血管狭窄或闭塞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6月~2016年6月经双CTA检查CABG术后200例,并对桥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行分析。结果双CTA检查CABG术后200例,桥血管461支,内乳动脉桥血管298支(占64.6%),大隐静脉桥血管163支(占35.4%);桥血管狭窄69支(15.0%),闭塞60支(13.0%),通畅332(72.0%);桥血管狭窄或闭塞129支(28.0%)。结论双CTA随访检查CABG术后桥血管狭窄闭塞优于CAG,是目前最佳的随访检查手段。

  • 标签: 双源CTA,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在输卵管性不孕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入院顺序抽取我院自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选取的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参照组选用X线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检查,研究组选用经阴道彩色超声输卵管造影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诊断结果高于参照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好于参照组,P<0.05。结论选用经阴道彩色超声输卵管造影术对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进行检查,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诊断结果、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值得临床深究。

  • 标签: 超声造影 输卵管源性不孕症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对神经性偏头痛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将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78神经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4.87%,较对照组的79.49%更高,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达97.44%,较对照组的82.05%更高,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结合心理护理、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等措施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神经性偏头痛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具临床推广之价值。

  • 标签: 神经源性偏头痛 综合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神经性膀胱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同时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仪与针灸治疗对其残余尿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一整年内收治的42例神经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案不同均分成常规组与配合组,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与神经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以及膀胱内压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数据对比无差异存在,配合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且膀胱内压力增加,两组患者治疗后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神经性膀胱患者的治疗而言,患者接受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的效果较好,其残余尿症状可得到较好改善,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针灸 残余尿 肌肉 电刺激仪 神经
  • 简介:摘要探讨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结果。方法采取收集患者方法,对于患者实施神经内科精细化管理,最终讨论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患者满意度及舒适度明显高于实施前。结论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可使得神经内科的护理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 标签: 精细化管理 神经内科护理管理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骨性碱性磷酸酶(BAP)测定对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4月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487例3个月~2岁小儿进行末梢血小儿骨性碱性磷酸酶(NBAP)活性检测,并按卫生部颁发的婴幼儿佝偻病预防方案对487例小儿进行佝偻病临床筛查。结果487例3个月~2岁小儿中NBAP阳性率为34.91%,而临床筛查佝偻病患儿为65例,阳性率为13.35%。结论NBAP检测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对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预防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 婴幼儿 佝偻病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椎管内注入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6年3月间接治的8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76.19%,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蛋白定量、白细胞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注入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椎管 地塞米松 异烟肼 结核性脑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对神经性偏头痛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将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78神经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4.87%,较对照组的79.49%更高,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达97.44%,较对照组的82.05%更高,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结合心理护理、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等措施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神经性偏头痛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具临床推广之价值。

  • 标签: 神经源性偏头痛 综合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72例慢性肺性心脏病患者,按接受治疗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6例。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45%,常规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6.11%,结果显示实验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了患者心功能,是慢性肺性心脏病的一种理想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中西医结合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