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在针刺大脑平衡区长时间留针并同时结合智能平衡仪进行趣味平衡训练对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方法选取农垦总院康复科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国内主流康复技术中西医结合等康复治疗手段,实验组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使用针刺大脑平衡区,并长时间留针,在留针过程中结合智能平衡仪训练。治疗后应用步行Hoffer量表与Holden量表进行步行能力的评定。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治疗组Hoffer量表与Holden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实验组评分优于治疗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大脑平衡区长时间留针并同时结合智能平衡仪进行趣味平衡训练对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存在意义,可以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脑卒中 平衡仪 大脑平衡区 留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SET(SlingExerciseTherapy,悬吊训练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阶段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48例,均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SET,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FMA评分、BB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BBS评分,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患者Ba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疗效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SET可改善平衡功能,提高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SET 脑卒中 偏瘫患者 平衡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平衡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肩关节周围炎患者20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接受平衡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100例,痊愈47例,显效33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93.0%;对照组100例,痊愈30例,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27例,治疗有效率73.0%,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平衡针灸 肩关节周围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衡膳食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干预效果。方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对选取原发性高血压前期人群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平衡膳食组,各40例。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平衡膳食组进行具体的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宣教以及上门随访。2组干预期均为6个月,记录干预前及干预后1、3、6个月时血压变化情况。结果2组不同时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在干预后1、3、6个月,2组SBP、DBP与基线水平比较,对照组较好的有20例,平衡膳食组较好的有38例。干预6个月后,2组血压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前期人群,采用平衡膳食进行干预能够明显降低血压,并且其效果优于传统的低盐低脂饮食健康宣教,平衡膳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膳食疗法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肩腰腿痛采用平衡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的方式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颈肩腰腿痛患者给予传统的针灸治疗方式,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颈肩腰腿痛患者给予平衡针灸治疗方式,设为观察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其效果改善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弹力绳带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120例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和神经生理学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佩戴弹力绳带,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以及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mMWS),进而得出两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FMA-L、BBS、FAC评分及10mMWS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辅助弹力绳带环绕捆绑能够有效的提高平衡功能,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加快步行速度。

  • 标签: 偏瘫 弹力绳带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91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将前46例患者分为传统组,对其采取常规针灸治疗,后45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对其采取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及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传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3.9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实验组患者VAS评分为(1.21±1.25)分,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P<0.05),关节活动度评分为(35.22±5.66),高于传统组患者(P<0.05)。结论采取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操作简便,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情况,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

  • 标签: 肩痛穴平衡针灸 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于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间治疗的10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例数相同(均为5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康复训练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平衡功能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步长和步速相比于对照组的步长和步速明显提高,而步宽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中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平衡功能,进而使患儿步态稳定。

  • 标签: 综合康复训练 痉挛型脑性瘫痪 平衡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偏瘫早期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的相关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52例)作为此次研究分析的对象,并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随机分设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其中,两组全部患者均给予物理因子及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25例)在此基础上给予A1-下肢智能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27)则给予老式普通站立床进行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治疗2周及4周后的效果分析。结果两组治疗2周、4周后的下肢运功功能、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存在,且P<0.05,有统计学差异存在;研究组下肢运功功能、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与对照组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A1-下肢智能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的功能、步行的能力,建议推广。

  • 标签: A1-下肢智能训练系统 老式站立床 脑卒中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于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间治疗的10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例数相同(均为5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康复训练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平衡功能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步长和步速相比于对照组的步长和步速明显提高,而步宽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中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平衡功能,进而使患儿步态稳定。

  • 标签: 综合康复训练 痉挛型脑性瘫痪 平衡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平衡针联合经络辨证选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肩臂痛疗效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肩臂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平衡针联合经络辨证选穴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观察组治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疼痛症状减轻;观察组患者病情痊愈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肩臂痛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平衡针联合经络辨证选穴的治疗方法能增强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缓解临床症状。

  • 标签: 平衡针 经络辨证选穴 神经根型 颈椎病肩臂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持救护车上施救者身体平衡的固定架对胸外按压质量的效果,同时评价其对背部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实验模拟40个院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救护车转运的场景,招募的8名心肺复苏实施者在救护车转运过程中在模拟人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通过心肺复苏反馈系统评价胸外按压质量,同时应用背部疼痛评分量表评价实施者背部疼痛的程度。结果与未应用平衡架组相比,应用平衡架组有较高的有效按压比例(72%±4%vs.50%±3%),较低的按压中断时间比例(10%±3%vs.24%±5%)和背部疼痛评分(1.55±0.76vs.2.60±0.82)。结论这种救护车上保持施救者身体平衡的固定架有益于提高胸外按压质量,同时降低实施者背部疼痛的程度。

  • 标签: 心跳骤停 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动生化仪检验中血清标本溶血对其测定值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来院健康体检健康人员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模拟的50份自然溶血样品,对两组血清样品进行常规生化检验与诱导溶血生化检验,比较两组血清相关指标。结果正常血液样本的Hb(0.27±0.01)g/L、LDH(126.79±4.50)U/L、GLU(4.22±0.47)mol/L、TBIL(8.91±4.53)mol/L、AST(29.01±2.27)U/L与ALT(23.10±2.11)U/L水平,均低于模拟溶血样本Hb(1.57±0.24)g/L、LDH(218.03±6.80)U/L、GLU(5.01±0.41)mol/L、TBIL(10.90±5.00)mol/L、AST(53.85±2.79)U/L与ALT(57.90±3.1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生化仪检测过程中血清标本溶液对其存在明显的干扰,对血糖自动生化仪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因而需要采取各种方式避免溶血标本的发生。

  • 标签: 自动生化仪 血清标本 生化检验 溶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自动血型仪在血性检测中应用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应用全自动血型仪,本院在2016年10月到2017年11月检测了12763例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血型鉴定样本。结果在12763例样本中,仪器无法判断结构的样本有85例,其中自身对照阳性样本和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样本分别有50例和35例。结论对于血性检测来说,全自动血型仪的检测效率与准确性都比较高。

  • 标签: 全自动血型分析仪 血型检测 应用
  • 简介: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中,自动化分析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及技术对于提高检验人员对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操作技能有重要作用。作者认为全自动生化分析的理论教学应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重点讲授,一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结构介绍;二是介绍全自动分析仪的应用。

  • 标签: 临床生物化学 自动化分析 教学重点 理论教学 参数设定 分析仪
  • 简介:目前临床实验室检验自动化现状和概况检验领域的检测项目随着时代发展逐渐丰富,实验室诊断在临床诊断、治疗及监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实验室自动化的定义为:由机械化的仪器设备取代人的手工操作过程,这种仪器设备调节靠信息反馈,能完全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目前,实验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满足医院临床及实验室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需求,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测质量,以满足临床需求。而大型综合性实验室提高自动化程度的压力尤其突出。

  • 标签: 临床实验室 检验自动化 现状 流水线产品 前处理产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PH治疗内痔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肛肠科RPH治疗内痔出血54例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观察采用RPH治疗内痔出血。结果成功治愈内痔出血54例,术后的观察1-2d,无需住院,全部患者均无感染现象,术后疼痛现象比较轻微,患者的恢复情况很好,并且十分迅速。结论RPH治疗内痔出血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均在非麻醉状态下完成手术,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操作创伤较小,患者恢复较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RPH 内痔出血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动化药房管理系统在门诊药房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根据我院门诊药房的实际情况分析自动发药机和药品智能存取系统的工作流程以及使用情况。结果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减少了调剂差错,同时还避免了与患者的纠纷。结论自动化系统的使用代替了门诊药房的药品手工调配模式,但是在新系统的运用过程中还要完善其中的不足,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 标签: 门诊药房 自动化 药房管理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