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维生素D浓度与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宫颈疾病患者20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检测患者HPV-DNA并分型,检测血清维生素D浓度,分析维生素D与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血清维生素D水平较高女性感染HPV几率相对较低,维生素D水平越低,感染高危型HPV的可能性就越高。维生素D血清浓度预测在50-70ng/ml可有效预防宫颈HPV感染。结论血清维生素D浓度与HPV感染之间相关性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宫颈HPV感染有着积极意义,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 标签: 宫颈癌 血清维生素D HPV 感染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脑电图(EEG)的特性,以及诊断价值。方法100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脑电图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异常率为94%,病情重的患儿脑电图改变严重,脑电重度异常,随着病情的发展,脑电图恢复。结论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脑电图 小儿病毒性脑炎
  • 简介:近年来由小干扰RNA(siRNA)所介导的RNA干扰(RNAi)技术发展迅速,如何高效、安全地将siRNA转运至靶组织是决定这一技术应用前景的关键问题。本文重点围绕构建siRNA的非病毒靶向载体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小干扰RNA 非病毒载体 基因转移技术 靶向性配体
  • 简介:摘要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疾病,近来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生与HPV高度相关。HPV按照致癌得危险程度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低危型主要导致疣类病变和低度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高危型主要导致高度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和宫颈癌。HPV感染致宫颈癌可通过多种途径,其中之一使E6、E7基因表达异常而导致细胞生长失控;另外新的研究证明,HPV还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致病。目前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宫颈癌的发生可能与人乳头瘤病毒协同因子的存在有关。可能的协同因子主要有免疫抑制、雌激素等。宫颈癌的检测一般采用三阶梯准则。HPV疫苗的研制成功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了可能性,在过去几年中,关于预防和治疗宫颈癌的疫苗研究进展令人非常鼓舞,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 标签: HPV 宫颈癌 HPV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对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有效治疗措施,为提高患儿治疗效果,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86例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给予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治疗方法等,并总结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86例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00%,对所有患儿进行1年随访,随访率为100.00%,患儿在随访期运动功能及神经发育良好,其中9例患儿病情出现复发,患儿复发症状为轻度呕吐、腹泻、良性惊厥等,对其进行对症治疗后患儿病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应根据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疾病相关特点对患儿进行正确治疗与护理,指导家属进行有效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疾病的发生率及复发率,提高患儿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 标签: 轮状病毒肠炎 婴幼儿良性惊厥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通过探究类风湿因子(RF)浓度和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假阳性之间的关系,为消除该抗体的假阳性提供客观的依据,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作准备。

  • 标签: 类风湿因子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41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提高儿科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采用2010年黑龙江省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选取符合条件的41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且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效果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可根据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诸如心肌酶测定及心电图检查等客观指标进行综合性诊断,并及早进行综合治疗。治愈27例、好转8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5例。结论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采用多手段明确诊断,尽早积极合理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因素。

  • 标签: 小儿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临床诊断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了解飞行人员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对飞行的影响,为飞行人员的病毒性肝炎防治及医学鉴定提供对策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2012年12月间住院诊治的飞行人员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20年间飞行人员肝炎病毒感染发病人数逐年减少,住院患者66例,占同期飞行人员住院患者的0.58%,近5年来下降至0.26%,与前15年间0.83%比较明显下降(P〈0.001);在同期传染病中占比为61.11%,近5年为72.22%,与前15年间58.89%比较仍为传染病中最主要种类(P〉0.005);临床感染类型包括甲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4.62%)、乙型56例(84.85%)、丙型4例(6.15%)和戊型3例(4.6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多。临床表现绝大多数症状轻微,较多的是乏力(34.85%)、纳差(18.18%)和肝功能异常,其中ALT升高26例(39.39%),AST升高22例(33.33%)。66例患者中,飞行结论不合格52例,停飞率78.79%。51例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例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论飞行人员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和在飞行人员疾病构成上的比例总体上在逐年下降,但仍是传染病的最主要部分,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肝炎病毒感染是飞行人员传染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停飞的最主要的原因。

  • 标签: 飞行人员 病毒性肝炎 疾病特征 合格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30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组和慢性乙肝组相比,重度慢乙肝与轻中度慢乙肝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HBeAg阴性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HBeAg阳性的平均年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肝癌组与慢性乙肝组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相比,HBeAg阴性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更易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以及慢性肝功能衰竭。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E 抗原 阴性 慢性乙型肝炎 基础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采用大剂量运德素治疗病毒性肺炎,进行临床对照,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耐受性及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运德素组在发热、咳嗽、气喘、肺部啰音四种症状的缓解方面疗效显著(P<0.01);治疗5天后,运德素组耐受性好,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副作用反应。结论大剂量运德素雾化吸入治疗,能有效改善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并且患儿有较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 标签: 运德素 病毒性肺炎 大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东营地区2008年~20011年病毒性脑膜炎、脑炎63例患儿进行病原与临床分析。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3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脑炎病人脑脊液的肠道病毒(EV)RNA,并结合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3例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患儿的脑脊液经RT-PCR检测,EV感染阳性率为74.6%(47/63),RT-PCR的全过程可在5小时内可以完成。肠道病毒脑膜炎可以散发或局部暴发,临床特点在各个年龄组有所不同,70.21%的患儿脑脊液中白细胞数不同程度增高(均数为76×106/L)。结论采用RT-PCR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肠道病毒,此方法敏感性高、省时省力;EV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无特异性。肠道病毒是东营地区儿童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最常见的病原。

  • 标签: 肠道病毒 病毒性脑膜炎 脑炎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内毒素水平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抗氧化能力差别,探讨乳果糖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7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内毒素水平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体内抗氧化水平;并随机分为乳果糖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6),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抗氧化能力、血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内毒素血症阴性患者(内毒素水平〈45ng/L)与内毒素血症阳性患者(内毒素水平≥45ng/L)比较.丙二醛(MDA)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27、-3.47,P均〈0.05),而-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内毒素水平与MDA水平呈正相关(r=0.57,P〈0.05),内毒素水平与SOD和NOS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0.62、-0.30.P均〈0.05)。乳果糖治疗组治疗后血中SOD水平和NOS水平明显升高,MDA和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8、-3.12、4.69、3.74,P均〈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SOD水平升高,内毒素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08、3.19,P均〈0.05),但两组治疗后MDA和NO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63、-1.54,P均〉0.05)。结论乳果糖能改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抗氧化系统损伤,可能与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有关。

  • 标签: 乳果糖 抗氧化 慢性病毒性肝炎 内毒素
  • 简介:目的使用慢病毒介导兔BMP-2基因转染兔滑膜间充质于细胞(SMSCs),检测其安全性,并在体外定向诱导至软骨细胞。方法通过构建包含BMP-2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SMSCs后行安全性分析;各项检测和MicroRNA分析判断转染后的SMSCs是否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结果贴块法获得的SMSCs在经分离纯化后,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应有的结构和表面标志物,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增殖动力学、核型分析、致瘤型分析等证实被慢病毒转染的SMSCs安全。Westernblot、免疫荧光等证实且能稳定表达BMP-2蛋白。14d后,免疫组化、MicroRNA检测等证实在不需外加外源性BMP-2的体外环境下SMSCs可自发向软骨细胞分化。结论经重组慢病毒载体感染的兔SMSCs足够安全,能稳定表达BMP-2,体外能自发向软骨细胞分化。

  • 标签: 滑膜 间质干细胞 慢病毒属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