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国内外对腹腔镜贲门周同血管离术均有报道,但由于巨睥、丰富的侧枝循环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如何安全、精准、有效、微创地完成断流术仍然是具有极大挑战性。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术包括巨脾切除,离高位食管支和异位高位食管支,分离食管下段6~8cm,离胃短静脉、胃后静脉、左膈下静脉。该术式对于脾长径≤20cm的门脉高压症患者是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有望成为标准术式。

  • 标签: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腹腔镜 脾切除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股沟区不典型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30例不典型腹股沟包病例进行彩色多普勒图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例不典型腹股沟包中7例腹股沟脂肪斜疝;1例左侧腹股沟精索囊肿斜疝;4例腹股沟血管瘤;3例腹股沟疝手术粘连物部分留置;1例超声诊断右腹股沟圆韧带囊肿,手术证实为前次腹股沟疝手术误将输卵管伞段结扎并发积液;1例腹股沟疝硬化剂治疗后复发再次手术后感染,超声诊断术后水肿渗出;5腹股沟疝硬化剂治疗后复发,腹股沟区不规则强回声后方巨大衰减;4例髋关节滑囊炎超声误诊为精索囊肿;1例腹股沟圆韧带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超声为描述性诊断;1例髂腰肌脓肿延至腹股沟区误诊为腹股沟疝;1例睾丸精索肿瘤,1例右侧精索炎性包。结论通过对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认识,加强对疾病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开拓思维,将声像学特征与临床病史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腹股沟不典型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误、漏诊。

  • 标签: 包块 腹股沟 多普勒超声检查 彩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阿奇霉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8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探讨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结果阿奇霉素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反应为主,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0-10岁,给药方式主要为静脉注射;8例患者中5例有既往药物过敏史,占比62.5%;4例有家族药物不良反应史,占比50.0%。将阿奇霉素给药终止后,多数患者不良反应消退,而2例患者在服用维生素B6后,不良反应缓解。结论部分患者应用阿奇霉素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及家族不良反应史,做好用药效果监测,减少药物静脉滴注速度,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更多保障。

  • 标签: 阿奇霉素 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 给药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延迟脐新生儿脐带残端保留长度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新生儿2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100例。A组新生儿脐带残端保留1~3cm,B组新生儿脐带残端保留4~6cm。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渗血率、脐周皮肤红肿及擦伤率、脐肉芽肿发生率、脐炎发生率、脐带脱落时间有无显著差异。结果两组新生儿脐带渗血率、脐周皮肤红肿率、脐带脱落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均未发生脐周皮肤擦伤及脐炎。A组新生儿脐肉芽肿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延迟脐新生儿脐带残端保留4~6cm较适宜临床推广。

  • 标签: 延迟断脐 新生儿 脐带残端长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再植术治疗手指旋转撕脱离伤断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手指旋转撕脱离伤断指患者30例,均采用显微外科再植术治疗(清理受伤部位、对手指骨关节进行针对性处理、一期修复肌腱和术后处理),观察其手术治疗效果,采用《再植功能评定标准》评定再植手指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手术治疗后本组30例患者术后成活且无异常23例,占76.67%。另7例出现血管危象,经救治后成活5例,失败2例,总成活率为93.33%(28/30)。术后随访3~6个月发现,本组患者再植功能评定为优19例,良9例,差2例,劣0例,优良率为93.33%(28/30)。结论显微外科再植术治疗手指旋转撕脱离伤断指效果显著。

  • 标签: 显微外科再植术 断指再植 旋转撕脱离断伤 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通过临床实验,来对超声这种技术对于女性患有的盆腔位置的结核性包以及卵巢方面的疾病进行诊断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从 2015年 11月到 2016年 11月间接受的患有本文研究的疾病类型的患者中抽取 5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超声诊断,并将诊断结果记录下来。结果:由于这种疾病的特殊性,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尤其是本文研究的女性疾病的病理特征并不明显,并且在发展中比较容易出现变化,因此误诊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医疗人员需要对诊断结果进行进一步地检查,需要保证超声技术应用的合理性。

  • 标签: 超声技术 盆腔结核性包块 卵巢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在痤疮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探讨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采取自愿参与原则选取46例痤疮患者参与本次探究,就诊时间是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组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2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期间应用中医内科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是91.30%(21/23),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是65.21%(15/23),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痤疮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更佳,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痤疮 中医内科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克林霉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克林霉素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院不良反应监测中发现的8例克林霉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分析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损害器官或系统及预后。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反应,主要是皮疹及皮肤瘙痒,受损系统以皮肤和附件为主。5例为轻度不良反应,2例中度不良反应,1例重度不良反应。经分析,7例患者在用克林霉素30min内出现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35min。所有患者经停药或相应处理,均治愈出院。结论克林霉素应用中有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对克林霉素的适应症严加掌握,防止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在用药期间应为患者加强临床监护,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克林霉素 注射液 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入选人员为我院近年来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8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用药种类。结果8例患者年龄主要为18-59岁,占比62.5%;患者受损系统主要是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主要临床表现是失眠、头痛、头昏、幻觉、视觉异常等。用药情况分析发现,患者用药最多的是左氧氟沙星,占比37.5%,其次为诺氟沙星;7例患者静脉给药,1例口服给药。经对症处理,患者不良反应均消失,痊愈出院。结论喹诺酮类药物种类较多,可引发的不良反应有多种临床表现,且不同药物可能造成不同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根据药物药理特性、患者病情、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合理用药,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更多保证。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在路易斯肺癌LLC荷瘤小鼠模型中通过删除外周血中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s),探讨MDSCs对CD8+T细胞数量和功能、体内肿瘤生长及小鼠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将C57小鼠皮下接种LLC,尾静脉注射Gr-1抗体删除荷瘤小鼠血液中的MDSC或注射对照抗体,于不同时间点采尾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MDSC和CD8+T细胞的变化,记录肿瘤生长情况和小鼠生存期,比较两组荷瘤小鼠的脾细胞对LLC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LLC荷瘤7d后小鼠中MDSCs比例(%)(23.870±1.350)显著高于正常小鼠(7.600±0.677)(P〈0.001),CD8+T细胞比例(%)(7.906±0.428)显著低于正常小鼠(11.220±0.606)(P〈0.001);荷瘤7d注射Gr-1删除抗体或对照抗体,3d后删除组外周血MDSCs比例(%)较未删除组显著降低(分别为1.578±0.299vs38.340±3.214,P〈0.001),CD8+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未删除组(分别为9.464±0.820vs4.024±0.488,P〈0.001);抗体注射10d后删除组MDSCs比例(%)较之前显著增加(31.980±3.595),但仍然低于普通荷瘤组(63.660±5.763)(P=0.0016),CD8+T细胞比例(%)较之前降低(5.806±0.554),仍高于普通荷瘤组(2.894±0.330)(P=0.0019);MDSCs删除组小鼠肿瘤生长减缓(P〈0.05)、生存期延长(P=0.036,中位生存期46dvs53d)。结论在LLC荷瘤小鼠中删除MDSC能解除其对CD8+T细胞的抑制,减缓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期。

  • 标签: 肺癌 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 CD8+T细胞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复发性面神经炎的中西医病因,进而指导临床防治。方法收集复发性面神经炎患儿病例,记录复发病因并进行总结。结果儿童复发性面神经炎在西医方面以病毒感染、耳部疾病、占位性病变、家族史等为主要病因。中医辨证以正气不足,风邪中络;内伏痰饮,脉络壅阻;气虚血瘀,筋脉失养为主。结论医生与家长应了解面瘫复发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预防。

  • 标签: 复发性面瘫 病因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