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由德国托马斯·卡恩和哈拉尔德·巴斯主编、解放军总医院肖越勇教授主译的《介入性磁共振成像》已出版。本书内容涵盖了介入性磁共振成像的各个方面:从成像基础、概念以及成像设备和器械等成像技术方面进行了论述,包括:MRI介入系统、脉冲序列、MRI导航、MRI环境下的麻醉,iMRI安全措施等;

  • 标签: 介入性磁共振成像 出版 解放军总医院 iMRI 成像技术 成像设备
  • 简介:由德国托马斯·卡恩和哈拉尔德·巴斯主编、解放军总医院肖越勇教授主译的《介入性磁共振成像》已出版。本书内容涵盖了介入性磁共振成像的各个方面:从成像基础、概念以及成像设备和器械等成像技术方面进行了论述,包括:MRI介入系统、脉冲序列、MRI导航、MRI环境下的麻醉,iMRI安全措施等;

  • 标签: 哈拉尔德 成像设备 托马斯 脉冲序列 引导介入治疗 卡恩
  • 简介:人体内所含各种组织的横向弛豫时间各不相同,有部分组织T2非常短,即短T2成分,常规MR序列无法采集相应组织的MR信号,即图像上无法显示。超短回波时间MRI作为一种可以显示短T2成分的序列,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对超短回波时间MRI技术在多个系统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 标签: 超短回波时间 磁共振成像 短T2成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今111例行1.5T核磁共振扫描仪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将本组患者分为肝细胞癌组(37例)、肝转移瘤组(14例)、肝血管瘤组(30例)、肝囊肿组(30例),各组分别在1.5T设备(b值=800)下进行检测,并对于各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细胞癌组的ADC为(0.85±0.13)×10-3mm2/s,肝转移瘤组的ADC为(0.91±0.35)×10-3mm2/s,肝血管瘤组的ADC为(1.04±0.64)×10-3mm2/s,肝囊肿组的ADC为(1.23±0.37)×10-3mm2/s,肝细胞癌组与肝转移瘤组的ADC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技术在对肝脏肿瘤类型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能够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 肝细胞癌 鉴别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条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逐步地运用到脑部血管成像之中,并且在先进的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医学条件开展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成像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地推广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逐渐地推广到观察与分析脑部血管成像的各种疾病。我院医护人员运用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并且把它投入到脑部血管成像的使用当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再加上一些其它的配合治疗方法来对患者进行综合性保护,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正确的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成像临床的诊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身体健康的机率,为患者伤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 标签: 脑部血管成像 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诊断急性/超急性脑梗死方面体现出的价值予以探讨。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疑似急性期)行磁共振常规DWI、FLAIR、T2WI、T1WI检查。结果80例患者中急性期和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分别有32例和10例,二者在DWI上体现出高信号特点,T2WI则是部分稍高信号或等信号,ADC图中为低信号。2例MRI扫描无异常。结论对急性期和超急性期脑梗死病变而言,磁共振弥散成像比MRI更加敏感,可以发现责任病灶于多发梗死灶中。

  • 标签: 急性脑梗死诊断 磁共振弥散成像 价值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急性期不同时间段的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与常规扫描T1WI,T2WI和FIR信号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中,发病3h内共10例,其中4例DWI出现稍高信号,占40%;3~6h共12例,其中7例DWI见稍高信号,占58.33%;7~12h共28例,其中26例DWI见高信号,占92.86%;13~24h共14例,T2WI,FIR和DWI均见高信号占100%。结论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常规扫描对比,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脑梗死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应用
  • 简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通过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的布朗运动,间接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能够从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状态。肾脏血流量丰富,是调节水循环代谢的重要器官,并且DWI成像无需使用造影剂,从而避免了造影剂引起肾系统性纤维化的风险,这对造影剂过敏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DWI成像在肾脏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DWI成像的原理及其在肾局灶性病变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扩散加权成像 造影剂 局灶性病变 活体组织 嗜酸细胞腺瘤 病理生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