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通过离子置换的方法,将锶离子部分置换磷酸骨支架的离子,有望能改善骨支架材料的骨诱导性。但是,目前尚不知道掺锶是否对磷酸骨支架材料有体外细胞毒性的影响。目的:探讨掺锶对磷酸骨支架体外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骨支架的原始反应物包括粉剂和液体。粉剂包括磷酸(tetracalciumphosphate,TTCP)、无水磷酸(dicalciumphosphateanhydrous,DCPA)、磷酸锶(strontiumhydrogenphosphate,DSPA)。液体为含20wt%的柠檬酸和12wt%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液,调整液体pH为4。粉剂与液体按2g/ml比例混合,固化后制备出骨支架。本研究按锶/(锶+)[Sr/(Sr+Ca)]离子摩尔百分比0、5%、10%和20%分为4组:Sr-0组、Sr-5组、Sr-10组和Sr-20组。然后进行细胞毒性实验、骨支架表面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实验,并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形态学特征。结果:各组浸提液均没有细胞毒性。MG-63细胞在材料表面增殖良好,开始呈扁平状,并通过较长的突触连接支架表面。在培养后期,细胞全部覆盖骨支架表面。掺锶促进细胞增殖,并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添加了锶离子的磷酸骨支架材料没有细胞毒性,反而提高了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 标签: 锶离子 磷酸钙 体外细胞毒性 羟基磷灰石
  • 简介: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联合磷酸骨水泥(CPC)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2例采用DHS治疗,为DHS组;28例应用DHS联合CPC治疗,为联合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60例患者术后获得6~24个月(平均14.8个月)的随访。DHS组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切割股骨头1例,发生延迟愈合髋内翻畸形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Harris评分评定结果:优10例,良16例,可6例,优良率为81.25%。联合组无内固定物松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未发生髋内翻畸形;Harris评分评定结果:优16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2.9%。两组患侧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522,P=0.104)。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卧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C明显提高了骨质疏松患者内固定物的稳定性,能有效解决因骨质疏松导致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移动或切出的问题,避免发生内固定失效、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等。其手术操作简便易行,治疗周期短,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髋骨折 骨钉 磷酸钙类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研究新型复合纤维蛋白胶的磷酸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探讨其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制备新型复合纤维蛋白胶的磷酸骨水泥,获取材料浸提液。选择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微核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对新型复合人工骨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该磷酸骨水泥材料浸提液未引起小鼠急性毒性反应;各实验组肉眼下未见明显溶血反应,溶血率〈5%;微核实验显示,各实验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别(P〉0.05);浸提液对小鼠MC3T3成骨细胞的生长分化无明显影响,细胞毒性分级为Ⅰ。结论新型复合纤维蛋白胶的磷酸人工骨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纤维蛋白胶 生物相容性 生物安全性
  • 简介:目的比较具有大孔径的磷酸骨水泥支架在复合了载有万古霉素的壳聚糖微球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方法使用粒子溶出法制作不同孔隙率的磷酸骨水泥支架,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孔隙率骨水泥支架的力学性能差异。以乳化化学交联法制作万古霉素壳聚糖微球;挑选适宜孔隙率和力学强度的多孔磷酸骨水泥支架与2、6、10mg载药壳聚糖微球复合,检测加微球后的力学强度改变。采用K-W秩和检验做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造孔剂用量的增加,孔隙率增加,分别为(14.7±0.2)%、(52.4±2.3)%、(56.4±2.2)%、(60.4±5.8)%、(64.3±9.7)%;骨水泥支架的抗压强度逐渐下降[(9.4±0.5)Mpa、(7.1±1.1)Mpa、(6.7±2.1)Mpa、(4.5±1.9)Mpa、(1.6±0.7)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孔隙率:x^2=25.276,P〈0.05)(抗压强度:x^2=19.847,P〈0.05)。其中使用30%质量分数造孔剂的支架总孔隙率约(60.4±5.8)%,抗压强度为(4.5±1.9)Mpa,比较适中。电镜下观测到孔道直径为1mm左右。选择含30%造孔剂的骨水泥支架添加壳聚糖微球,随着微球质量的增加,其抗压强度分别为(4.4±0.9)Mpa、(4.2±1.1)Mpa、(4.2±1.0)Mpa,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含壳聚糖微球的支架和单纯大孔骨水泥支架比较,其抗压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847,P〈0.05)。结论大孔径磷酸骨水泥支架在添加了壳聚糖微球后,其力学性能有所下降,但仍可用于非负重骨缺损修复。

  • 标签: 壳聚糖 微球 磷酸钙 骨水泥 力学
  • 简介:背景:前期实验自行研发了一种可进行成骨及成软骨双向诱导分化的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目的:探索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的力学刺激能否提高组织工程骨软骨修复山羊膝关节缺损的效果。方法:取青山羊12只,制作双侧后肢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随机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缺损处均植入在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成软骨、成骨诱导2周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β-磷酸复合体,不同的是实验组将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置于磁力搅拌仪上给予力学刺激,对照组未给予力学刺激;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置。植入后12,24周进行大体观察,Masson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组织学评分。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新生软骨与骨组织生成,实验组修复骨缺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空白对照组无新生软骨生成。表明通过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体外培养阶段的力学刺激,可以改善以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β-磷酸为支架的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物对膝关节缺损的修复效果。

  • 标签: 生物材料 软骨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Β-磷酸三钙 生物反应器
  • 简介:目的评价小同大小孔径的磷酸骨水泥(CPC)材料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盐析法制备3种不同孔径(200~300μm、300~450μm、450~600μm)的CPC材料,利用Micro—CT测董3种材料的平均孔径、孔隙率。无菌条件下取新生大鼠BMSCs原代培养并传代;将3组材料分别放置于24孔板内,每种材料接种2×10^5个细胞后。于接种后12、24h收集细胞并计数,计算细胞黏附率;并对24h收集细胞行AnnexinVFT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捌亡、坏死检测,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黏附情况。结果Micro—CT测量结果显示:3种CPC材料孔径间相瓦连通,孔隙率均〉67%,平均孔径分别为240、410、510μm。接种后12h,3种材料表面细胞黏附率及坏死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300μm组在接种后24h细胞黏附草明显少于300~450μm组和450~600μ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300μm组材料衣面细胞坏死数革叫显多于450~600μ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孔径大小可影响大鼠BMSCs存多孔CPC材料上的黏附能力,随着孔径增大,细胞黏附率逐渐增高,细胞坏死率逐渐降低,为进一步研究孔径结构对细胞的影响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黏附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β-磷酸联合口腔修复膜在骨缺损型前牙区种植治疗上所起到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0年7月~2022年7月收录的38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两组各19例,对照组实行β-磷酸复合自体骨治疗,观察组实行β-磷酸联合口腔修复膜治疗,将临床效果(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以及骨质种植体稳定系数)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68.42%),差异显著(P

  • 标签: β-磷酸三钙联合口腔修复膜 骨缺损型前牙区种植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 2017年 6月 -2018年 8月治疗的脑梗死患者 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74,阿司匹林及硫酸氯吡格雷治疗)与观察组( n=74,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种临床疗效及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经过临床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 94.44% )显著高于对照组( 67.56% ),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应用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其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硫酸氢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钙 脑梗死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分析并探讨了葡萄糖酸与碳酸钠联合用于预防和治疗自然分娩后产后出血的预防和临床效果。方法 在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期间内我院接治的大批自然分娩产妇中,随机抽选100名作为本课题研讨样本,平均分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名。参照组产妇未予以药物及补液防治,观察组产妇予以葡萄糖酸联合碳酸钠静脉滴注。对两种方法的产后出血临床效果以及不同时段出血量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血人数3人,出血率为6%;参照组患者出血人数8人,出血率16%。经比较,观察组患者出血率远低于参照组;产后2h、产后24h出血量比较,观察组均少于参照组。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葡萄糖酸钙 碳酸氢钠 自然分娩 产后出血
  • 简介:背景:前期实验发现掺锶的聚磷酸材料对单独培养内皮细胞或成骨细胞的行为有显著促进作用。目的:观察掺锶聚磷酸对共培养下成骨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行为和功能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第3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以2∶1的浓度比接种于24孔板中,然后再分别加入掺锶聚磷酸、聚磷酸与羟基磷灰石,共培养7d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与结论:与聚磷酸与羟基磷灰石相比,在掺锶聚磷酸表面生长的细胞呈现更加良好的形态,细胞融合生长形成单层覆盖在材料表面,并且在材料表面有一定的跨度生长,说明掺锶聚磷酸材料能促进内皮细胞在其上黏附、伸展,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掺锶聚磷酸组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显高于聚磷酸组和羟基磷灰石组(P〈0.05),说明掺锶聚磷酸可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掺锶聚磷酸钙 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共培养体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骨缺损型前牙区种植治疗期间,为了减轻患者疾病症状,实现理想的预后效果,探究β-磷酸、口腔修复膜结合后的实施效果。方法:本项研究调查后,共有100例患者参与,划分组别后,具体包括:对照组、实验组,指导原则为:奇偶数字法,两个组别患者进行调查,均实施骨缺损型前牙区种植治疗,在入院起止时间方面,调查后为2022年8月、2023年4月;其中,β-磷酸、复合自体骨治疗技术在对照组中应用,β-磷酸、口腔修复膜结合技术在实验组中应用,每个组别中有50例样本纳入研究,统计最终疗效。结果:经历不同治疗方案后,对参与本项研究工作的两个组别进行调查,对照组关于总有效率为80.00%(40/50),实验组为94.00%(47/50),对比可见,后者展现出了更高的水平,P<0.05。结论:临床上,骨缺损型前牙区种植治疗阶段,针对此类患者来说,在改善不适症状,增加稳定性方面有非常重要作用,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需及时辅以β-磷酸、口腔修复膜技术,从而提高患者总有效率,且该技术操作期间,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其安全性高,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骨缺损型 前牙区种植治疗患者 β-磷酸三钙 口腔修复膜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对磷酸酶和钙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磷酸酶和钙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可以导致皮层磷酸酶和钙蛋白酶活性增加,洛伐他汀可降低皮层磷酸酶和钙蛋白酶活性。结论洛伐他汀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这两种酶的活性有关。

  • 标签: 洛伐他汀 大鼠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钙凋磷酸酶 钙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患者愈合过程中骨素、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骨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40例为研究组,选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胫腓骨骨折患者的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及无机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骨碱性磷酸酶、骨素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与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r=0.445,P<0.05;r=0.491,P<0.01)。而骨碱性磷酸酶、骨素水平与ESR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水平升高提示患者骨吸收增强。

  • 标签: 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 骨钙素 骨碱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碱性磷酸酶、、磷测定在早产儿代谢性骨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患有代谢性骨病的早产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未发生代谢性骨病的早产儿32例作为参照组,对两组新生儿进行为期5个月的血碱性磷酸酶、、磷测定,对比2组新生儿检测后的结果。结果:经检测后,研究组血碱性磷酸酶显著高于参照组,血、血磷指标低于参照组,数据有显著异常,统计学差异显现(P<0.05)。结论:为代谢性骨病早产儿进行血碱性磷酸酶、、磷测定,能够为及时发现患儿异常指标,为后续资料提供更多数据,是保障患儿维持健康水平的良好检测方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早产儿 代谢性骨病 血碱性磷酸酶 血钙 血磷
  • 简介:摘要伴随我们生命的始终,从受精卵开始我们人体就埋下的“种子”,孕妇便是这颗种子的温床。孕妇与的关系实际上是涉及孕妇自身、胎儿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体内以何种形式存在又是如何分布的?在人体内发挥怎样生理机能?在孕妇自身和胎儿两者之间如何分配?缺钙对孕妇自身及胎儿的健康造成哪些伤害?以及如何科学合理补钙等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了比较全面地阐述。

  • 标签: 孕妇 胎儿 缺钙
  • 简介:目的评价奥沙利铂(OXA)联合甲酰四叶酸(LV)和氟尿嘧啶(5-FU)新辅助化疗方案(OXA-LV5FU2)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2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接受OXA-LV5FU2治疗:OXA100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LV200mg/m^2,静脉滴注2h后推注5-FU400mg/m^2,后续5-FU1g/m^2以麻醉镇痛泵持续48-72h恒速静脉输入,第1、2天。每2-3周为1个疗程,共3~4个疗程。观察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原发病灶的缓解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新辅助化疗后27例患者中24例获得手术切除,其中14例获得根治性切除。临床有效率为48.1%,其中3.7%(1例)完全缓解,44.4%(12例)部分缓解,33.3%(9例)病情稳定,18.5%(5例)病情进展。8例肿瘤TNM分期降低。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外周感觉神经异常、自细胞减少症、脱发、肝功能异常,对症治疗可缓解。无化疗相关死亡者。结论OXA-LV5FU2新辅助化疗方案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中近期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

  • 标签: 胃肿瘤 药物疗法 奥沙利铂 甲酰四氢叶酸钙 氟尿嘧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氯噻嗪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22年5月-2023年7月该阶段,随机选取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且分别纳入到对照组和观察组中,每组分别纳入35例病例。在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使用厄贝沙坦氯噻嗪片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厄贝沙坦氯噻嗪片联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情况,治疗前两组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12.10±2.95)mmHg、(77.95±3.20)mmHg,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情况更佳(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观察组是97.14%,和对照组的82.86%相比,观察组情况更佳(p<0.05)。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期间选择厄贝沙坦氯噻嗪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法具有确切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水平,提升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 阿托伐他汀钙 联合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
  • 简介:目的:判断微孔磷酸(mp-TCP)临床上是否可以有效促进腱骨愈合,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减少胫骨隧道的扩大,恢复关节功能。方法本研究对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120例进行前交叉韧带(ACL)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填充mp-TCP,符合实验标准共105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进行临床、影像学指标统计分析。结果TCP填充组及TCP非填充组两组在术后12个月的临床指标中,膝关节活动度(ROM)、单腿跳跃检查、大腿周径差别、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IKDC主观功能量化评分统计学上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SSD)上则有统计学差异。重建术后影像学指标统计分析示骨隧道填充TCP可以有效减少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程度。结论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手术骨隧道填充TCP可以有效减少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程度。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磷酸三钙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磷酸西格列汀联合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生活干预,对照组应用盐酸二甲双胍与磷酸西格列汀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尿β2-微球蛋白、血尿酸及免疫球蛋白G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磷酸西格列汀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机体血尿酸、免疫球蛋白等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 标签: 磷酸西格列汀 阿托伐他汀钙 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