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颈胸脊柱结核,探讨相应的手术方式,观察临床疗效,确立正确的手术序列。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18例颈胸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7~41岁。临床表现为胸背痛,低热,盗汗。术前ASIA分级:B级1例,C级3例,

  • 标签: 颈胸段脊柱结核 手术方式 序列选择 临床疗效 临床表现 同类型
  • 简介:目的观察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爆裂骨折患者26例,术前检查示伤椎压缩20%-65%,平均压缩45%,后突角23°~35°,平均28.5°。65%患者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a(观察椎体高度、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1±0.4)h,平均透视时间(16±5)min,平均出血(480±40)mL。所有病例术后无神经功能恶化现象,术前AMS评分为(42.5±11.4)分,术后1aAMS评分为(78.5±10.2)分,术后1aAMS评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脊柱后凸Cobb’s角、椎体前缘、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爆裂骨折是一种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且能够维持脊柱稳定性,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 标签: 胸腰段爆裂骨折 后外侧减压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位颈前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胸椎体结核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2005年10月,我院采用低位颈前入路手术治疗颈胸椎体结核11例,手术包括病灶清除、白体髂骨植骨及应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其中男7例,女4倒;

  • 标签: 椎体结核 病灶清除 颈前入路 固定治疗 颈胸段 低位
  • 简介: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112例,其中桡动脉组77例,股动脉组35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介入治疗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100%,处理梗死相关血管所需的指引导管数[(1.12±0.23)根vs.(1.08±0.34)根]、穿刺至球囊扩张时间[(42.34±1.23)minvs.(48.18±2.34)min]、术中球囊数[(1.21±0.32)个vs.(1.18±0.25)个]、术中支架的使用数[(1.15±0.37)个vs.(1.16±0.21)个]、造影剂用量[(98.32±8.51)mlvs.(95.45±7.2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中桡动脉组发生皮下血肿伴局部皮肤水疱8例,比股动脉组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3例少(P〈0.05);桡动脉组无血管迷走反射发生,股动脉组在术后拔管压迫止血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5例;桡动脉组有1例导尿,股动脉组6例术后行导尿;住院天数桡动脉组明显较股动脉组少[(7.45±0.61)dvs.(8.39±0.53)d,P〈0.05];住院期间桡动脉组因泵衰竭死亡1例,恶性心律失常猝死1例,股动脉组因泵衰竭死亡1例;术后6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期间两组均无MACE以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结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PCI治疗STEMI均有效、安全,但前者可以明显减少血管并发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和导尿的发生率,缩短平均住院日。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桡动脉 股动脉 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