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幽门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幽门梗阻患者49例,选取同期进行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治疗患者18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幽门梗阻的呕吐频率、呕吐量以及钡剂排空时间均显著高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吻合口破裂瘘、术后梗阻、胃排空障碍以及营养性合并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幽门梗阻患者,应该在早期对其进行手术治疗,解除梗阻,并配合给与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肠道外营养、纠正贫血、积极预防并发症处理,对于患者痊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瘢痕性幽门梗阻 临床特点 治疗措施
  • 简介:【 摘要 】 目的 :   探究分析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幽门梗阻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应用情况。 方法

  • 标签:
  • 简介:1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诊断对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疾病的有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先天性幽门肥厚病患69例为研对象,利用黑白超声诊断仪,对病患进行诊断,令病患摆出仰卧位,观察其胃肠蠕动,排空,幽门舒张以及水肿部位情况,并在能够显示病患幽门部位停桢。将幽门管道的长度以及扩张状态时最大宽度,厚度加以全面测量。在手术进行中,同样测量上述参数。和手术结果比较。结果两种方式在测量病患幽门管长度方面有显出差异存在,(P<0.05)。在幽门厚度,幽门肌厚度无明显差异性存在。(P>0.05)。结论B超是一种诊断CHPS的好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先天性幽门狭窄超声检查
  • 简介:幽门良性梗阻是溃疡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当幽门附近十二指肠球部有溃疡或炎性病变时,刺激幽门括约肌,引起其痉挛或幽门区水肿,由此发生的梗阻,称为幽门不完全梗阻。它是暂时的,但也可有反复发作。溃疡周围水肿引起的幽门梗阻,非手术治疗往往有效。然而即使好转,

  • 标签: 胃幽门良性不全梗阻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活动性胃炎
  • 简介:摘要为了解良性输尿管狭窄的临床特点腔内治疗问题,本文结合各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良性输尿管狭窄的临床研究腔内治疗进展进行了总结。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了良性输尿管狭窄的病因,列举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强调了腔内治疗的优势。其次主要从球囊扩张术、支架扩张术等多方面入手,总结了疾病的腔内治疗方法,证实了各项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良性输尿管狭窄 腔内治疗 开放性手术 复发率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经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本组19例。具有典型呕吐病史。上腹部摸到肿块。均经钡餐X线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确诊。气管插管全麻。CO2气腹。腹部三点穿刺,腹腔镜下施行幽门肌切开术。结果全部手术成功。随访3个月~2年。近远期效果良好。结论作者认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是将内镜先进的技术运用于小儿腹部外科手术的一种新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小儿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腹腔镜手术 幽门肌切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超声诊断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回顾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患儿共80例,80例患儿均接受超声诊断。80例患儿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同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观察超声诊断结果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病理诊断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0%,超声诊断的诊断符合率为95.00%,两种方法间无明显差异存在(P>0.05)。结论 超声诊断的方法可显著提高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从而为患儿的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 标签: 超声诊断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婴儿肥厚幽门狭窄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同时探查双侧内环口,若合并腹股沟斜疝则同时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经验。方法腹腔镜下先行幽门环肌切开术,然后腹腔镜转向盆腔探查双侧内环口,若未闭合(直径≥0.3cm)则行疝囊高位缝扎术。结果86例中合并腹股沟斜疝32例(37.2%),其中单侧13例,双侧19例。手术时间较单纯行幽门环肌切开术增加5~20min,平均15min。均于术后6h开始喂养,术后2~6d,平均3.5d出院。86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同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避免了二次行嵌顿疝复位或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可能,同时因疝囊小,没有因疝内容反复进出或嵌顿形成的瘢痕而易于操作,较传统手术更不易损伤精索。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肥厚性幽门狭窄 婴儿 腹腔镜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穿孔、出血、幽门狭窄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96例因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出血、幽门狭窄而急诊手术的病人,于胃穿部手术标本或活检标本,作免疫组化染色,在高倍镜下行Hp计数,对Hp感染的密度进行分析,按Rauws标准评估胃炎的严重度.结果消化性溃疡穿孔、出血、幽门狭窄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90%、58%、50%;Hp感染分级分别为3.4±0.19、2.2±0.17、2.6±0.20;Rauws分数分别为8.0±0.31、5.1±0.29、5.8±0.42.Hp感染和胃炎改变在消化性溃疡穿孔较出血,狭窄更为明显,前者的P值分别为<0.01和<0.05.结论消化性溃疡穿孔与Hp感染密切相关,根治Hp能有效防止溃疡穿孔.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溃疡 穿孔 出血 幽门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婴儿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的腹腔镜治疗价值临床效果,以促进患儿营养情况的早日恢复,保证患儿正常发育。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为18例具有典型呕吐病史的患儿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幽门肌切开术的临床资料,术前患儿均经B超上消化道造影确诊。结果:18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25~50min;术中无出血,术后当天拔除胃管,术后第1天上午开始喂水,术后无出血、胃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4d出院。其中13例术后随访1~6个月,营养情况完全恢复,生长发育均恢复正常。结论:腹腔镜幽门肌切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治愈率高的优点,治疗新生儿、婴儿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幽门狭窄 肥厚性 腹腔镜检查 婴儿
  • 简介:腹部外科术后粘连梗阻的发生率较高,临床诊断治疗均较规范;而粘连幽门梗阻临床上较少见,临床医生重视不够,且难以明确诊断,往往延误治疗而使患者病情加重,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失衡、维生素缺乏等,使患者最终出现全身衰竭危及生命。本次研究收集在本院治疗的左肝切除术后粘连幽门梗阻3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诊断治疗 幽门梗阻 左肝切除 临床医生 水电解质失衡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颈瘢痕狭窄的发病机制临床诊疗。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2例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颈瘢痕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患者进行电切镜下瘢痕电切术治疗,分析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患者复发率为8.1%。结论 对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颈瘢痕狭窄患者进行电切镜下瘢痕电切术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膀胱颈瘢痕狭窄患者临床治疗中,电切镜下瘢痕电切术治疗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膀胱颈瘢痕狭窄 发病机制 临床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和探究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围手术期胃管的临床护理以及干预方式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和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择的案例为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所接诊的40例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并且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了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且每组患者的数量为20例。针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胃管护理方式,给予观察组围手术期的胃管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住院时间、喂奶时间以及体重增加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在采用围手术期胃管护理干预之后,其住院时间、喂奶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 标签: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围手术期 胃管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暂时防反流型金属食管带膜内支架治疗良性吻合口狭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32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患者,放置支架后观察狭窄部扩张、通畅情况胃食管反流情况。结果金属内支架扩张良好,狭窄部通畅,无一例存在胃食管反流情况,置架期间,无反流食管炎发生。除1例拒绝取出外,其余均顺利取出。结论暂时防反流型金属支架有良好的扩张作用和防止胃食管反流作用,可调整和取出支架,临床效果较满意。

  • 标签: 良性吻合口狭窄 胃食管反流 暂时防反流型金属内支架 反流性食管炎
  • 简介:【摘要】胆管良性狭窄主要为因受到非肿瘤因素影响从而引起胆管纤维组织增生、胆管腔局限性狭小以及瘢痕痉挛等,形成胆管炎疾病或者是胆汁排出困难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引发肝功能衰竭,而临床治疗方面难度较大,同时预后较差。所以,为了确保患者病情早期康复,对于胆管良性狭窄疾病患者开展有效诊治方式至关重要。本文章首先分析胆管良性狭窄诱发因素,随后探讨ERCP对于胆管良性狭窄诊治重要

  • 标签: 胆管良性狭窄 ERCP 诊治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