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系统在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腰段骨折患者376例,均行腰椎x线、CT、MRI检查,通过骨折形态,神经损伤状态(ASIA评分),及后纵韧带复合体损伤情况,进行TLICS评分;其中采用MRI检查作为术前后纵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状态评估的主要方法,将后纵韧带复合体损伤分为:无损伤型、不确定型、断裂型。将中探查和术前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明确MRI对PLC诊断的准确率。评分≤3分者68例,采用非手术治疗;评分=4者91例,根据患者是否有合并伤、合并伤的严重程度、及其全身情况,其中采用手术治疗者54例,保守治疗37例;评分≥5分者217例,均选择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中术后相关并发症,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7月(17~29月)。MRI检查对诊断PLC损伤的诊断准确达84.9%。保守治疗中8例因顽固性腰背痛,5例因伤椎节段进行性后凸加重(其中2例并发迟发型神经损伤)而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恢复劳动能力,考虑和MRI检查没有明确PLC损伤有关。手术治疗中:5例伤椎节段后凸增加,内固定松动移位,二次行后路手术延长固定节段及融合,分析原因:该5例患者术前均存在PLC损伤,可能与中未行融合有关。4例行后路固定后伤椎出现明显的空洞现象,而二次行前路稳定性重建。15例术后患者术后明显腰背部不适,VAS评分平均为5.4分,给与对症支持后均有缓解,VAS评分为2.1分。120例神经损伤患者中,均有明显好转,提高1~3个评分等级,没有1例发生神经症状的恶化。结论:TLICS在腰段骨折的治疗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中PLC损伤的明确�

  • 标签: TLICS 胸段骨折 治疗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腰椎骨折术后并发便秘的最佳护理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10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骨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的50例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发生便秘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便秘和其他相关症状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效果很明显。结论采用护理措施对于预防腰椎患者骨折手术后并发便秘等症状的效果明显,可以有效的减轻便秘症状,减少便秘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便秘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中运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增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1月-2012年12月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手术;治疗组20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增强,在治疗前后及随访中测量伤椎的Cobb’s角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败、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等现象,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此种情况,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本研究发现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增强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可增强局部椎体固定的稳定性,并有效减少副作用。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短节段固定 椎体增强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颈、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今收治的颈、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患者共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该病的临床特点,并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本文6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为四肢麻木、乏力、下肢痛、胸腹束带感等,其中采取单纯颈椎手术共42例,腰椎手术共13例,胸椎手术共5例。采取单纯颈椎手术的改善率为66.7%,采取单纯腰椎手术的改善率为53.8%,采取单纯胸椎手术的改善率为60.0%。结论颈、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的诱因主要有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黄韧带骨化、椎管狭窄等,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适宜的方式,已达到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的目的。

  • 标签: 颈椎 胸椎 腰椎 退行性病变 临床特点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经右-切口入路食管切除重建的手术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采用经右-切口入路食管切除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中食管癌患者21例,年龄均〉70岁,PaO2(70-L-9)mmHg(1mmHg=0.133kPa),最大通气量:51%±9%,第1秒肺活量:57%±11%;食管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患者14例,PaO2:(96±13)mmHg,最大通气量:83%±11%,第1秒肺活量:91%±14%;均采用右-切口入路,根据病灶位置选择具体。患者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4月。结果3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1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右胸内吻合;14例食管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患者中,2例食管平滑肌瘤、3例食管间质瘤和1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行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7例食管平滑肌瘤和1例食管间质瘤患者行单纯肿瘤摘除。患者手术时间为(3.4±1.8)h,中出血量为(160±44)m1。21例食管癌患者清扫淋巴结(14±5)枚,其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1.1±0.7)枚;术后无胸内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住院时间为(10±4)d。食管癌患者术后PaO2为(664-10)mmHg,最大通气量为50%±11%,第1秒肺活量为51%±13%;食管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患者PaO2为(94±13)mmHg,最大通气量为80%±13%,第1秒肺活量为87%±16%。35例患者随访1~2年,患者术后进食良好,无明显进食梗阻,术后1年生存率为82.9%(29/35),术后2年生存率为77.1%(27/35);死亡患者均为食管癌患者,1例死于心血管意外,7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结论经右-切口入路可选择性用于治疗部分食管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患者和高龄、肺功能低的食管癌患者,其近期效果�

  • 标签: 食管肿瘤 手术入路 右胸-切口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体位过伸复位结合后路短节段伤椎置钉治疗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采用术前体位过伸复位结合后路短节段伤椎置钉治疗腰椎骨折43例。外伤至手术时间1~10天,平均3天。骨折分型(AO分型):A型24例,Bt型10例.B2型6侧,C型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2~67岁,平均38岁。比较术前体位过伸复位前、体位过伸复位后及术后Cobb角、伤椎前、中缘高度丢失率及椎管占位情况,并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手术前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43例患者中未出现切口感染,无医源性脊髓损伤及大血管损伤.未出现术后神经损伤加重,无内固定失败,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结果显示过伸体位复位后伤椎前、中缘高度较复位前明显恢复,Cobb角度明显减小,椎管占位情况明显缓解。而术后较体位过伸复位前及复位后伤椎前、中缘高度明显增加,Cobb角明显减小,椎管占位百分比情况减小。结论过伸复位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改善椎体畸形程度,结合后路短节段伤椎置钉治疗可显著提高伤椎前中柱高度,纠正后凸畸形角度。具有损伤小、疗效好的优点。

  • 标签: 过伸复位 胸腰椎骨折 伤椎
  • 简介:<正>对于主动脉病变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至今仍存在争议[1]。主动脉病变的开放手术常较复杂,需胸骨切开、左肺萎陷、主动脉置换以及腰动脉和肋间动脉的重建,增加了内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缺血、失血性休克等的风险,对于高龄(>65岁)及存在如冠心病、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严重并存病的患者难以耐受。即使是术前评估手术耐受能力较好的患者,主动脉病变开放手术也存在很大的

  • 标签: 腔内隔绝术 主动脉病变 腔内移植物 急性主动脉夹层 开放手术 胸主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Kummell病的适应证,评价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在Kummell病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2009年3月~2011年3月56例Kummell病患者,其中男17例,女39例,平均62.8岁。术前CT测量“真空样”改变的体积、位置;椎体椎弓根轴线与椎弓根骨性穿刺点与椎体“真空样”改变处连线的夹角,确定穿刺方向。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应用X线片评价骨水泥以及骨折椎体情况。结果:随访15—37个月,平均25.4个月,骨水泥位置良好,病变椎体无再骨折,骨水泥与椎体界面无透亮区。VAS评分术前7.6±0.8、术后3d2.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2±0.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治疗Kummell病快速、安全、可靠。确定责任椎体以利于适应证的选择,准确的影像学测量有利于穿刺的准确性。

  • 标签: Kummell病 椎体成形术 CT 骨水泥
  • 简介: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伤椎植骨组30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单纯固定组26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变化。结果5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0月,平均(15.8±3.7)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断钉等并发症。组内比较,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时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植骨组明显优于单纯固定组。两组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腰椎骨折疗效确切,能减少椎体高度丢失以及后凸畸形的复发加重,降低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植骨
  • 简介:建立操作空间,切开颈白线,显露甲状腺。分离峡部下缘显露气管,并以气管为辨识,靠左侧横断峡部,分离椎状叶同时清扫Ⅵa区LN,分离部分硬固定,增加腺体游离。显露并脱帽离断上极血管,沿真假被膜间游离腺体外侧,分离右甲状腺下极血管,显露右喉返神经,显露下甲状旁腺。分离Berry韧带,显露保护喉返神经外上方的上甲状旁腺,完整切除右甲状腺叶。取出标本,展示并保留标本,右下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分离气管左侧清扫Ⅵc区左侧界,切开胸腺上部清扫Ⅵc下界,沿右颈总动脉表面清扫Ⅵb区外侧界,沿右喉返神经表面分离清扫Ⅵb区LN。进一步游离喉返神经下段,分离并清扫Ⅵb区喉返神经后方LN,中央区清扫结束展示清扫后右甲状腺区域。缝合颈白线,放置引流。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腹腔镜检查 甲状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UPL)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我院收治的30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UPL组153例,ESWL组147例,比较两组的碎石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UPL组一次碎石成功率为91.33%,显著高于ESWL组(P<0.05)。对于输尿管上段结石,ESWL组明显优于UPL组;中段结石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下段结石UPL组明显优于ESPL组。UPL组的血尿发病率显著高于ESWL组(P<0.05);发热、腰痛、恶心、呕吐明显低于ESWL组(P<0.05)。结论相比较而言,UPL组更可靠,特别是对中小型结石和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并发症少,血尿以外的并发症比较少。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 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 输尿管结石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对小儿腹股沟斜疝进行治疗的方面也取得了极大地进展,不断有新的得到开发和运用,如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本文主要对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与传统进行比较,并进行如下综述。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腹腔镜 传统术式 疝囊高位结扎术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治疗尿道下裂进行分析。方法选自2008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救治的发生尿道下裂的患儿112例。根据不同的尿道下裂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运用MAGPI、Mathieu、Duckett、Snodgrass、Duckett+Duplay和阴囊中线皮瓣几种对其进行手术,并对所用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在术后出现尿道瘘和尿道狭窄的均为16例,发生率为14.28%。所有中,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为MAGPI,较高的是Duckett,其尿道瘘的发生率占总尿道瘘发生率的81.25%;2~6岁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尿道瘘的发生率为18.46%,尿道狭窄的发生率为15.38,总发生率达到31.84%;结论尿道下裂的繁多,各有其优缺点。因此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尿道下裂类型等因素,不同类型的尿道下裂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 标签: 手术治疗 尿道下裂 术式
  • 简介:目的探讨Ivor—Lewis经颈部机械吻合治疗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两家医院收治的303例中段食管癌患者(江苏省如皋市博爱医院107例、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196例)的临床资料,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分为Ivor—Lewis组(151例),施行Ivor—Lewis径路经颈部机械吻合;Sweet组(152例),施行Sweet径路经颈部机械吻合。比较两组患者中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淋巴结清扫和术后随访等情况。采用门诊复查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日。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成组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术后死亡风险。结果Ivor—Lewis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切除率分别为(239±21)min和98.68%(149/151),Sweet组分别为(188±30)min和92.76%(141/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2,6.45,P〈0.05)。Ivor—Lewis组和Sweet组的食管上切缘阳性率分别为0.67%(1/149)和0.71%(1/14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7%(15/149)和11.35%(16/141),手术死亡率分别为0和0.71%(1/14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or—Lewis组清扫的颈交界部、腹上区淋巴结数目以及颈交界部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6±1,1)枚、(3.5±1.1)枚和(0.7±1.1)枚,Sweet组分别为(2.3±0.8)枚、(2.4±0.8)枚和(0.3±0.6)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96,9.02,3.26,P〈0.05)。290例手术切除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273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率为94.14%(273/290),中位随访时间为28.0个月。Ivor—Lewis组患者术后第1、2、3年肿瘤复发、转移率分别为8.21%(11/134)、19�

  • 标签: 食管肿瘤 食管切除术 食管胃吻合术 扩大二野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探讨Millikan改良疝修补在马鞍疝中的应用.分析我院应用Millikan改良法治疗的121例马鞍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手术时间为45.7min,术后出现尿潴留4例,阴囊水肿5例.术后3~6d出院.对101例患者随访1~3年,无1例复发.Millikan改良法治疗马鞍疝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及复发率低下等优点.

  • 标签: 马鞍疝 无张力疝修补术 Millikan改良法
  • 简介:目的比较单孔及三孔后腹腔镜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孔及三孔行后腹腔镜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穿刺孔漏气率、手术时间、中出血量、腹膜穿破率、中增操作孔率、取石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方法穿刺孔漏气率、取石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差异(P〉0.05)。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膜穿破率及中增操作孔率三孔组较优(P〈0.05)。结论单孔较三孔后腹腔镜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具有微创及美容等优势,须在不断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明晰该技术的潜力及应用范围,以达减少手术创伤和美容效果的医、患追求。

  • 标签: 单孔法 三孔法 后腹腔镜 输尿管 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不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从2008年5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100例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他们分为A、B组,A组患者的手术方式为病变肝叶或者肝段切除手术,B组为无肝叶或者肝段切除手术。仔细比较这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结石结石残余率。结果A组患者的结石再次发生率为12%,B组患者为66%,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包含病变肝叶或者肝段的切除手术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后肝内胆管的结石残余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包含病变肝叶或者肝段的切除手术 疗效比较 结石残余率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贵州航天医院行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1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平均手术时间55min,平均住院时间5d,术后1d下床活动恢复饮食,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发生尿潴留3例,异物感5例。随访2个月至1年,无复发。结论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疝是一种安全、可靠、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及复发率低,医师学习掌握时间短,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股沟 疝修补术 无张力 腹膜前间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悬低切环形保留肛管皮肤的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环状混合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PPH,实验组患者采用高悬低切环形保留肛管皮肤的混合痔,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1天及1周疼痛评分均,各项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和复发率均低于或少于对照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且各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H及高悬低切环形保留肛管皮肤的混合痔均为治疗环形混合痔的有效。与PPH相比,高悬低切环形保留肛管皮肤的混合痔疼痛感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