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小板无效的发生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于2011年12月-2014年01月在我院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对其血清进行调查分析,并检测其相关抗体与类型。结果60例血小板无效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出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患者共49例,占无效的81.67%(49/60),血小板相关抗体阴性患者有11例,占无效的18.33%(11/60);HLA抗体阳性者有31例,占无效的51.67%,HPA抗体阳性患者11例及HLA、HPA抗体阳性者9例的无效率均为100.00%。结论HLA与HPA类血小板抗体是导致血小板无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血液病患者中进行相关抗体的筛查有利于及时发现血小板无效的高危患者,并采取配合性,对于有效降低血小板无效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血小板无效输注 血小板抗体 临床分析
  • 简介:洗涤红细胞是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洗涤并去除血浆后的红细胞制品,由于这种产品去除了绝大部分的非红细胞成分,包括血浆、血小板和细胞破碎残留物,故临床需求量逐年加大,笔者依据2009~2012年洗涤红细胞加工制备的数量从而分析临床用血情况.

  • 标签: 洗涤红细胞 血站 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入院拟输血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检出结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我站友好进修交流医院的19847例入院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体阳性者进一步作抗体鉴定。结果在被检标本中共发现122例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率为0.6147%,不规则抗体阳性者男性41例,占被调查男性的0.2066%,女性81例,占被调查女性的0.4081%,女性高于男性,经统计学处理,说明之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2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有98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免疫史,站被调查总例数的0.4938%,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中自身抗体28例,抗-D、抗-E、抗-Ec、抗-C、抗-M、抗-Lea、抗-Leb、抗-Pl、抗-Fya、抗-Fyb、抗-Jka、抗-Mur有94例。结论输血前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情况进行了解,对安全、有效、及时地输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血型 红细胞 不规则抗体 抗体筛查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21-0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人工显微镜检查患者尿液中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含量与采用干化学法检验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并讨论采用干化学法导致的结果呈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门诊部收治的4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的新鲜尿液作为标本,共480份,采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分别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干化学方法进行检测,B组采用人工显微镜方法进行检测,观察两组患者尿液中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的含量。结果通过对比发现,A组患者检测结果中的WBC假阳性率为22.0%,假阴性率为12.7%,明显高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RBC假阳性率为7.9%,假阴性率为14.6%,明显高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干化学方法对患者尿液进行检验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但这种方法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过高,无法代替人工显微镜检查的方式。

  • 标签: 尿血白细胞 尿血红细胞 干化学法 人工显微镜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20-02
  • 简介:我国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增高。手术仍是治疗老年胃癌的主要方法。麻醉对手术有重大影响,如何选择有效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非常重要。有文献报道丙泊酚靶控在老年胃癌根治术麻醉诱导中的效果明显。本文回顾性分析64例老年胃癌患者根治术应用丙泊酚靶控麻醉诱导中的效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胃癌根治术 麻醉诱导 老年胃癌 靶控输注 丙泊酚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心脏手术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到2013年6月因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接受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治疗的成年患者(既往无慢性肾脏病病史),以28天为界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并分析心脏手术前及接受CRRT治疗首日2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以红细胞分布宽度(RDW)t〉15%或〈15%为界进一步分组,探讨RDW对患者死亡的预测效力和累积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例心脏术后AKI并接受CVVHDF治疗的患者。其中6例存活,11例死亡。死亡组RDW和SOFA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P=O.048,0.014)。RDW和SOFA评分预测28天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5和0.848(P=0.024,0.0002),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RDW≥15%患者28天死亡率显著高于RDW〈15%患者(P=0.038)。结论RDW可能是心脏术后AKI接受CRRT治疗患者的死亡预测因子。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 心脏手术 急性肾损伤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3种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体内炎性介质和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清除效果,并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的疗效。方法MHD患者54例,随机分为3组,即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血液透析+血液灌流(HD+HP)组,每组18人,每4周测1次血常规,根据贫血纠正情况调整EPO用量,随访3月,检测受试前后患者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激素(PTH)、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以EPO的用量与红细胞压积(Hct)的比值(EPO/Hct)作为EPO抵抗的指标。结果治疗前后组内对比,HDF组和HD+HP组患者CRP、IL-6、PTH、EPO/Hct有所下降(HDF组t=3.642,P=0.002;t=4.019,P=0.001;t=8.724,P〈0.001;t=8.386,P〈0.001。HD+HP组t=5.493,P〈0.001;t=8.425,P〈0.001;t=12.216,P〈0.001;t=5.128,K0.001),HD组各监测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EPO用量、EPO/Hct、CRP、IL-6、PTH有统计学差异(F=27.538,P〈0.001;F=-8.358,P=0.001;F=12.269,P〈0.001;F=12.385,P〈0.001;F=11.139.P〈0.001),HDF组及HD+HP组EPO用量、EPO/Hct、CRP、IL-6、PTH均低于HD组(P〈0.001,P〈0.001;P=0.002,P=0.001;P=0.008,P〈0.001;P=0.008,P〈.001;P〈0.001,P〈0.001),其中HD+HP组CRP、IL-6水平明显低于HDF组(P=0.032;P=0.032)。相关性分析提示EPO/Hct与CRP、IL-6、PTH呈正相关(r=0.33,P〈0.05;r=0.28,P〈0.05;r=0.42,P〈0.05)。结论HDF及HD+HP治疗能够提高尿毒症患者EPO疗效并能减少EPO用量,其机制至少部分与改善了该人群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微炎症状态有关。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滤过 肾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素
  • 简介:本研究观察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来源的外泌体(DC—derivedexosome,DCex)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超速离心法从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获取DCex,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DCex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和鉴定其细胞来源。取第3代MSC,设3组培养诱导体系:①对照组:d—MEM基础培养液组;②实验组:d—MEM基础培养液+DCex(10μg/m1)组;③α-MEM基础培养液+标准诱导剂组。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各组成骨分化转录因子Runx2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另外,荧光染料DiI标记DCex,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Cex进入MSC的过程。结果显示,在电子显微镜下DCex呈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膜层结构,直径为40—100nm,并表达DC细胞的标志物CD83,CD86,CD80和HLA—DR。在DCex处理MSC后6h时,可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进入到MSC胞质内的DCex,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荧光强度增加。按组培养第7天,DCex实验组Runx2表达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MSC培养第14天,DCex组ALP含量OD值与对应蛋白比为2.22±0.27,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1.20±0.21)(P〈0.01),但低于标准诱导组(3.22±0.24)(P〈0.05)。结论:DCex可以促进MSC向成骨细胞分化,其且体机制仍需讲一步研穷证实.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跟腱组织工程再生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其诱导分化的有利环境(氧体积分数)尤为必要。目的: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跟腱细胞在不同氧体积分数条件下间接共培养,比较氧体积分数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跟腱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SD大鼠跟腱细胞。SD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直接购买,经培养传至第1代后,与跟腱细胞一起在常氧(体积分数20%)和低氧(体积分数2%)条件下经Transwel间接共培养体系共培养。在培养7,14和21d,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跟腱细胞的特异指标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Tenomodulin,Thrombospondin-4,Scleraxis基因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胶原蛋白Ⅰ和Thrombospondin-4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跟腱细胞经间接共培养后,低氧组检测到的跟腱细胞的相关特异指标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表达水平均高于常氧组。提示氧体积分数可显著影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跟腱细胞分化的潜能,低氧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跟腱细胞分化的有利条件之一。

  • 标签: 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跟腱细胞 低氧 常氧 共培养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向软骨诱导的过程中,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AD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大鼠ADSCs,实验分4组(n=12):对照组、实验A、B、C组,每组加入等量的细胞数(1×105个),实验A、B、C组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2、3ng/mL的IL-1β.培养6、12、18d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各组成软骨基因(Ⅱ型胶原和糖胺聚糖蛋白)和成脂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量.结果ADSCs免疫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44和CD105呈阳性表达培养6、12、18d,实验B组Ⅱ型胶原、糖胺聚糖蛋白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A、C组之间及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6、12、18d,实验A组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和实验B组明显增加,实验B组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C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结论当IL-1β浓度为1、3ng/mL时,其对ADSCs向软骨细胞分化未见明显促进作用;但当IL-1β浓度为2ng/mL时,可对ADSCs的成软骨分化产生促进作用.

  • 标签: 脂肪组织 干细胞 白细胞介素1 软骨细胞 诱导
  • 简介:目的探讨P物质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OB)与内皮细胞(EC)体外联合培养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BMSCs来源的OB与EC单独培养体系,以及按2∶1的比例体外直接或间接共培养体系.实验组:各培养体系细胞内同时加入1&#215;10-8mol/LP物质(n=6),对照组:各培养体系不添加P物质(n=6).培养48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增殖与活性,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骨钙素(OC)mRNA基因的表达.比较两组不同培养方式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OB单独培养、间接共培养时细胞G1期减少,G2/M期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OB单独培养、间接共培养、直接共培养的细胞ALP增殖活性[(2.877±0.188)、(3.053±0.179)、(4.345±0.305)]及OCmRNA的表达量[(1.682±0.155)、(3.188±0.213)、(3.720±0.19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00±0.233)、(2.842±0.120)、(3.220±0.191);(1.360±0.141)、(2.272±0.143)、(2.507±0.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单独培养的ALP增殖活性和OCmRNA的表达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间接共培养、直接共培养的ALP增殖活性及OCmRNA的表达量较OB单独培养明显增高,且直接共培养较间接共培养也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来源的OB与EC共培养细胞相容性良好,P物质可显著促进共培养体系中OB的增殖与活性.

  • 标签: 骨髓细胞 P物质 成骨细胞 内皮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颅窝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对14例后颅窝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病变位于小脑半球11例(左侧7例,右侧4例),小脑蚓部3例。肿瘤直径3~4.5cm,平均3.65cm。结果肿瘤全切1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腰椎穿刺测定脑脊液压力均<180mmH2O。术后14例临床症状均减轻,其中11例(11/14)颅内压增高症状消失,4例(4/5)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症状消失,2例水平眼震均减轻,3例颈部抵抗均消失,1例视物模糊症状减轻。12例术后随访4~33个月,平均19个月,头颅MRI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效果良好。

  • 标签: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显微外科
  • 简介:脂肪源性干细胞因具有生物学特性稳定、来源广泛、取材方便、数量充足、易于培养扩增的优点,且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有望成为细胞治疗的理想来源。诱导方法的选择,影响分化因素的研究已成为了细胞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脂肪源性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和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脂肪源性干细胞 诱导 心肌细胞 分化
  • 简介:背景:目前的研究表明,从胚胎大鼠大脑皮质分离的神经干细胞在胶原蛋白凝胶中可增殖并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联合胶原蛋白支架移植对脊髓损伤后鼠大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45只SD大鼠制作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造模1周后,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皮质后部在脊髓损伤部位注入同种异体神经干细胞悬液,联合组在脊髓损伤部位注入同种异体神经干细胞结合胶原蛋白悬液,模型组不植入任何物质。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8周,3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且联合组移植后8周BBB运动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移植后1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3组均可见少量凋亡细胞及Bcl-2抗凋亡蛋白阳性细胞,大量Bax阳性细胞;随时间的推移,3组Bax凋亡蛋白阳性细胞、Bcl-2抗凋亡蛋白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并且移植后8周联合组、细胞移植组Bax阳性细胞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Bcl-2抗凋亡蛋白阳性细胞高于模型组(P〈0.05),此时3组均无凋亡细胞。表明神经干细胞联合胶原蛋白支架移植可抑制脊髓损伤后鼠大脑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组织工程神经材料 胶原凝胶 神经干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较骨髓、脂肪等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易取材、更为原始,并不受伦理、法律的限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最具治疗潜力的细胞来源之一。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潜能。方法:采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作为诱导剂,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干细胞标记蛋白巢蛋白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结论:形态学观察经诱导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神经干细胞球改变;免疫荧光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均可检测到神经干细胞标记物巢蛋白,并可进一步分化表达神经元标志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以及神经胶质细胞蛋白、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可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化。

  • 标签: 干细胞 脐带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诱导分化 神经干细胞
  • 简介: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近年来完成的一些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大规模临床实验,为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1],目前已证实胺碘酮可降低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老年危重 心律失常 静脉注射 胺碘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研究为探究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脑转移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机制及MIP-1α在T-ALL模式细胞Jurkat穿过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过程中的作用.应用real-timePCR、siRNA试验、跨内皮迁移试验和细胞黏附试验,分别检测MIP-1α的表达、Jurkat细胞穿透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力.结果表明,Jur-kat细胞作为研究T-ALL细胞穿过血脑屏障(BBB)机制的模式细胞MIP-1α表达均高于正常人T淋巴细胞以及其他3种T-ALL细胞系(HSB2、CEM、SUP-T1),Jurkat细胞分泌的MIP-1α使其穿过HBMEC单层能力增强.MIP-1αsiRNA干扰后的Jurkat细胞对HBMEC黏附和跨内皮迁移力下降.结论:Jurkat细胞分泌的MIP-1α参与了Jurkat细胞穿过HBMEC单层的过程.

  • 标签: MIP-1Α T淋巴细胞白血病 JURKAT细胞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对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进行成瘤风险评估及类肝样细胞分化能力的鉴定.方法将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进行裸鼠致瘤试验评估成瘤风险,通过序贯法诱导成肝分化,于诱导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ALB和AFP的表达、糖原染色鉴定糖原储备能力.结果裸鼠致瘤实验提示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成瘤风险.成肝诱导后,细胞形态逐渐变为圆形;ALB仅在诱导第21天部分阳性表达,AFP在诱导第14天起阳性表达;糖原染色阳性.结论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致瘤风险,且具有类肝样细胞的分化能力.

  • 标签: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类肝样细胞
  • 简介: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具有多功能的细胞生长因子,对来源于中胚层及神经外胚层的细胞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的作用。方法:将第5代人牙周膜细胞,以1×108L-1的浓度分别接种到96孔板,随机分成4组,分别加入含0,1,10,10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积分数为15%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在第1,3,5,7天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在第1,7天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4组之间人牙周膜细胞增殖情况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586,P=0.024),随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质量浓度的增大,吸光度值均增大,其中1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吸光度值均大于其他组(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各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00),浓度越大,活性越低(P〈0.05)。结果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1-100μg/L范围内质量浓度越高,促进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越强。

  • 标签: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口腔组织构建 体外培养 人牙周膜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