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1月在本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240例患者。将其1:1随机划入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试验组对微生物标本采集过程进行规范控制。对比两组患者的采样和检验结果。结果:1)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伤口分泌物标本(93.33%vs70.00%)、痰液标本(96.67%vs83.33%)采集合格率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伤口分泌物标本(53.33%vs13.33%)、血液标本(63.33%vs26.67%)、尿液标本(46.67%vs20.00%)、痰液标本(43.33%vs16.67%)的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3)试验组对检验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8.33%vs92.5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生物标本采集对微生物检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规范采集才能提高标本合格率和阳性检出率,提升检验结果的可靠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标本采集 阳性检出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妇产科的应用价值。方法:收纳时间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入组资料74例妇产科患者,采取抽签分组,研究组:可吸收缝合线,对照组:一般缝合线,指标评估包括并发症、感染、愈合及总住院时长数据。结果:数据汇总可知,研究组病例的住院时长较短,且伤口的愈合效果好于参照组病例,P<0.05;研究组病例无并发症以及其他感染的发生,比较于对照组病例的发生数据,P<0.05。结论:可吸收缝合线的使用,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解效果,在妇产科的手术中取得广泛的应用,有效降低临床患者的并发症,预防感染事件的发生,加快患者的身体恢复,临床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 标签: 可吸收缝合线 体外降解 妇产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学微生物检验期间临床沟通的实施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接受医学微生物检验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检验期间临床沟通干预前后分为两组。常规组在临床检验期间未采取特殊处理措施。实验组在检验期间改进临床沟通。按照检验信息的反馈率和结果误判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在检验过程中的及时反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实验组结果误判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医学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改进临床沟通具备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为临床医学工作提供全面且先进的支持,可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支持,能够推动微生物检验技术快速发展,能够强化检验综合水平,可以进一步收集合格且完整的标本,值得推广。

  • 标签: 医学微生物检验 临床医师 沟通 重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菌微生物对难治鼻窦炎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的60例难治鼻窦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真菌感染的情况将其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分析两组难治鼻窦炎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感染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Lund-kennedy内镜评分、Lund-mackay CT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高,感染组鼻腔的阻力与对照组相比较高,鼻腔容积和鼻腔最横截面积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真菌微生物 难治性鼻窦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医学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方法 挑选院内2020年1月-2022年1月检验科工作人员3名与12名临床医师作为此次研究对象,观察对比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贯彻前后的检验质量及时反馈率与检验成果判读失误率。结果 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贯彻后微生物检验效果及时反馈率与检验成果判读失误率分别是96.00%与10.00%,明显优于贯彻前的85.00%与22.00%,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检验成果判读失误有所锐减,可以给临床治疗提供有利支持。

  • 标签: 医学微生物检验   临床沟通   重要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细菌腹泻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的价值。方法 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30例儿童细菌腹泻患儿纳入研究,均采取病原微生物检验,观察应用价值。结果 30例患儿经病原菌微生物检验检出27株菌株,其中沙门菌占比最高,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及气单胞菌,其他病原菌占比较少;沙门菌和志贺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高,其次为环丙沙星,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气单胞菌属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其次为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其次为克林霉素,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感。结论 儿童细菌腹泻采用病原微生物检验,可明确是否为细菌感染,并采取药敏试验确定抗感染治疗方案,可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儿童细菌性腹泻 病原微生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细菌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22年9月收治的儿童细菌腹泻患者280例作为回顾研究,为患儿实施病原微生物检验、药敏实验,分析患儿的药敏情况和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病原微生物中有志贺菌148株,占比为52.86%、沙门菌有63株,占比为22.5%、弧菌为46株,占比为16.43%、其他菌株为23株,占比为8.21%。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分析,各种病原微生物都对抗菌药物有极高的耐药性。结论:针对儿童细菌腹泻患儿实施病原微生物检验和药敏实验,通过检验结果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有效提高儿童细菌腹泻的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机体康复,保证患儿的预后。

  • 标签: 儿童细菌性腹泻 病原微生物检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细菌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22年9月收治的儿童细菌腹泻患者280例作为回顾研究,为患儿实施病原微生物检验、药敏实验,分析患儿的药敏情况和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病原微生物中有志贺菌148株,占比为52.86%、沙门菌有63株,占比为22.5%、弧菌为46株,占比为16.43%、其他菌株为23株,占比为8.21%。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分析,各种病原微生物都对抗菌药物有极高的耐药性。结论:针对儿童细菌腹泻患儿实施病原微生物检验和药敏实验,通过检验结果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有效提高儿童细菌腹泻的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机体康复,保证患儿的预后。

  • 标签: 儿童细菌性腹泻 病原微生物检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儿童细菌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治疗的细菌腹泻患儿共110例,全部患儿实施病原微生物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实验共检出 98 株病原菌,其中沙门菌占比最高,发现 58株,占比为 59.18%,其次为气单胞菌、弧菌及其他菌种,占比分别为20.41%、14.29%、6.12%;弧菌属、气单胞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气单胞菌对头孢噻肟、阿莫西林有耐药性;头孢三嗪对其他菌种有耐药性。结论:通过给予病原微生物检验,可发现细菌腹泻患儿的具体致病菌,以便给予对症治疗,对促进患儿早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儿童 细菌性腹泻 病原微生物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并比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接诊的94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主要标本包括38份血液标本、21份痰液标本、35份尿液标本,回顾分析并对比不同样本相关微生物检出情况。结果: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在阳性率有所不同,其中痰液阳性检出率最高,而血液阳性检出率最低,痰液标本、尿液标本阳性检出率高于血液标本,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检出的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存在差异,应结合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为其选择合理的标本类型,达到微生物检验目的,更好的指导患者临床诊治。

  • 标签: 回顾性分析 临床标本 血液标本 痰液标本 尿液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 简介:摘要:免疫性疾病在当前有比较高的发病率,系统红斑狼疮(SLE)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对患者身体的损害严重,在临床治疗中多以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为主,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对于系统红斑狼疮生物制剂的研究愈加深入,疗效和安全均有提升,以下文中便围绕生物制剂在系统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生物制剂 靶向B淋巴细胞 靶向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生物等效临床试验数据是查扣病人的治疗效果和诊断疾病的有效信息,对药物在试验过程中使用效果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生物等效临床试验在数据核查中存在着临床试验条件与合规欠缺、原始数据记录丢失以及对实验用药品的管理欠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物等效临床试验的效果。因此,本文针对生物等效临床试验数据核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旨在提升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效果。

  • 标签: 生物等效性 临床试验 数据核查
  • 简介:摘 要:以四环素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降解产物作为荧光标记物(Flu-TC),对荧光标记物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并用自制的磁性四环素分子印迹聚合物(TC@Fe3O4@SiO2@MIP)评价其吸附性能。结果显示,四环素碱性降解产物具有荧光特性,且TC@Fe3O4@SiO2@MIP对Flu-TC具有一定的选择识别性能,可以作为荧光标记物。为下一步建立磁性分子印迹荧光免疫竞争吸附方法奠定基础。

  • 标签: 四环素 碱性降解 荧光标记物 制备 性能评价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检验领域也有了持续的发展,对于我国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及时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许多类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医学微生物学检验的依赖也提有明显的增加,由于微生物学检验项目的增多,也加大了检验标本和检验结果受更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强化微生物检测与临床医生之间的沟通是刻不容缓的,促使疾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从影响两者沟通的主要因素已经该如何解决给该问题的方法,从而说明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

  • 标签: 微生物学检验 临床医生 重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生物检验泌尿系统的病原菌检测准确。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收治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100例,纳入时段为2020年4月-2021年1月,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患者的尿液,开展微生物检验,探究病原菌种类、分布情况等。结果:经分析,发现100例患者有90例为单一病原菌感染,有75例患者感染了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多数;有15例患者感染了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粪肠球菌;有10例患者感染了真菌,以白色念珠菌最多见。此外,有10例患者感染了混合病原菌。单一病原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混合病原菌(P<0.05)。结论:在泌尿系统检验过中,采用微生物检验,可以明确病原菌类型也分布情况,为临床病症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泌尿系统 病原菌 检测准确性
  • 简介:摘要  目的:建立双支装卷筒状吸管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 ”的要求进行验证。结果:验证中所有试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的回收率均在50%~200%范围内,采用常规法即可检出大肠埃希菌。结论:该方法有效可行,可用于指导双支装卷筒状吸管微生物限度的日常检测。

  • 标签: 双支装卷筒状吸管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菌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细菌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方法及效果。方法:此次报告截取时间区间为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以我院接收的120例通过检查确诊为儿童细菌腹泻患儿为调查对象,进行回顾分析,均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检验结果。结果:120例细菌腹泻患儿中共检出病原菌阳性35例,占比35/120(29.17%),其中以志贺菌阳性人数最多,检出率为51.43%;其次为弧菌属,检出率28.57%。结论:儿童细菌腹泻患儿通过病原微生物检验后,能够根据结果实行对症治疗,以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优化治疗方案。

  • 标签: 儿童细菌性腹泻 病原微生物 检验结果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细菌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及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70例确诊为细菌食物中毒患者纳入研究,均进行微生物检验,粪便、呕吐物及肛拭子、手拭子及食物取样等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统计主要病原菌分布及检出结果。结果 细菌食物中毒病原菌主要类型包括致泻大肠杆菌(12.9%)、副溶血性弧菌(24.3%)、沙门菌(7.1%)、金黄色葡萄球菌(11.4%)、变形杆菌(10.0%)、志贺菌(7.1%)、蜡样穿孢杆菌(10.0%)及其他(17.2%)。结论 对细菌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及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有助于迅速找到致病原,并采取针对措施进行控制,降低不良影响。

  • 标签: 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原菌分布 微生物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基层疾控中心中,采用微生物检验在细菌食物中毒人员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70例细菌食物中毒人员,对患者的粪便、肛拭子、呕吐物等开展微生物学检验,分析在细菌食物中毒检验中使用微生物检验的效果。结果:微生物种类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占比的高低依次为:副溶血性弧菌(38.75%)、蜡样芽胞杆菌(28.75%)、志贺氏菌(12.50%)、金黄色葡萄球菌(10.00%)、变形杆菌(6.25%)、沙门氏菌(2.50%)、大肠杆菌(1.25%)。粪便(57.50%)是细菌微生物检出率最高的样本来源,高于肛拭子(30.00%)、呕吐物(12.50%),三种样本的检出率相比,P<0.05。结论:基层疾控中心微生物学检验应用在细菌食物中毒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掌握患者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细菌性食物中毒 微生物检验 基层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