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药剂科在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6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医院药剂科干预抗菌药物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给药天数等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合理抗菌药物利用率是86.05%,对照组是55.8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剂科在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较大,有效地促进了科学合理用药,保障了用药者的利益,值得使用与推广。

  • 标签: 药剂科 医院 抗菌药物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院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1890份出院病历进行调查。结果1890例病历中有932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49.31%,其中预防性用药258例,治疗用药652例,无指征用药22例;依据临床经验用药259例;依据药敏试验用药673例。抗菌药物类型中以头孢类应用最多,其次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等。496例单联用药,330例二联用药,91例三联用药,15例四联用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76例,主要包括无指征用药、选药起点高、疗程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等情况。结论本院抗菌药物使用仍存在不合理情况,应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督及规范化管理。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分析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掌握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医院加强Ⅱ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调查医院 2018年 1月全院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 185份,对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率、术前给药时机合格率及预防用药疗程进行评价。 结果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 18.9%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头孢呋辛的频率 65.7%,首次给药时机合格率 14.3%,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疗程不超过 24小时比例为 51.4%。 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中首次给药时机、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疗程问题突出。

  • 标签: [ ] Ⅰ类切口手术 预防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6月3日~2017年6月18日我院呼吸内科的257例病患资料纳入本次研究,所有的病例均接受了相应的治疗,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次数、种类以及联合用药等情况展开分析。结果在本次的调查之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比例最高,使用疗程3~29天,而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以及四环素类应用比例相差不大。应用的抗菌药物主要涉及8类16种,抗菌药物的应用率93.00%(239/257)。单一用药概率为36.96%(95/257),联合用药概率为63.04%(162/257),更换用药概率为29.18%(75/257)。结论对呼吸内科患者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有利于保障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升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

  • 标签: 呼吸内科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 2016年 -2017年门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了解质控效果,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改善,医患双方共同推进抗菌药物科学、合理、规范使用。方法 :调取我院 2016年智通 HIS及 2017年四川省基层医疗机构 HIS有关数据 ,以 Excel 2016作统计分析汇总。结果 :处方使用率、人均使用疗程、抗菌强度 (AUD)、累计 DDD数 (DDDs)、人日均金额等指标均不同程度减低。结论:我院 2017年比 2016年各科室总体更趋合理化,与多种有益因素共同作用有关。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应当医患共同参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恰当使用疗程,防止使用过度或不足。

  • 标签: 抗菌药 合理使用 质控评价 耐药
  • 简介:摘要:抗菌类西药在临床的应用中较为普遍,是多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预防治疗药物,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如果使用方式不合理,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增加患者对于抗菌类西药的抗药性,降低药物对于病症的治疗性。所以在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找确保自身对于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十分了解,以确保对于病人负责。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药理药性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6月3日~2017年6月18日我院呼吸内科的257例病患资料纳入本次研究,所有的病例均接受了相应的治疗,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次数、种类以及联合用药等情况展开分析。结果在本次的调查之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比例最高,使用疗程3~29天,而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以及四环素类应用比例相差不大。应用的抗菌药物主要涉及8类16种,抗菌药物的应用率93.00%(239/257)。单一用药概率为36.96%(95/257),联合用药概率为63.04%(162/257),更换用药概率为29.18%(75/257)。结论对呼吸内科患者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有利于保障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升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

  • 标签: 呼吸内科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药学质量监控对抗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文共选取在2017年4月份至2018年2月份来我院接受抗菌治疗的患者共86例,采用抽签方法,将抽到奇数的患者纳入到对照组,将抽到偶数的患者纳入到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3例,对照组用药未在临床药学指导下进行,观察组用药在临床药学指导下进行。结果治疗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耐药率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临床药学指导应用到抗菌疾病治疗中,促进了疾病治疗有效率的大大提升,患者的耐药率下降。

  • 标签: 临床药学 质量监控 抗菌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更有效、更经济的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保健院在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85例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单纯应用红霉素治疗的3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而将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46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应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小儿MP肺炎,无论从药代动力学还是从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均比单一应用一联抗菌素更有效、更经济、更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支原体肺炎 抗菌素联合应用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师干预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17年11月起实行药师干预,随机选取干预前后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各143例,比较药师干预前后我院抗菌药应用情况及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78.32%)明显低于干预前(61.54%)(P<0.05);干预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17.48%)明显低于干预前(33.57%)(P<0.05)。结论实行药师干预可有效改善抗菌药物临床滥用情况,减少不合理用药事件,值得推广。

  • 标签: 药师干预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运用PASS合理用药系统查询我院2014~2016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限定日计量为单位(DDD),计算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AUD)。结果近三年来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AUD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抗菌药物类别前3名,基本上为青霉素类+酶抑制剂、二代头孢菌素、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仍偏高,应继续加大干预力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标签: 抗菌药物 使用强度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药学质量监控对抗菌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以我院实施临床药学质量监控的时间( 2017 年 2 月)为分组间隔。分别从 2016 年 3 月 -2016 年 8 月、 2017 年 3 月 -2017 年 8 月这两个时段,各抽取 46 例感染患者依次纳入对照组、观察组 2 个组别。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抗菌治疗、临床药学质量监控抗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 标签: 临床药学质量监控 抗菌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医院儿科在2017年1~6月收治的采用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5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收治的单纯应用红霉素治疗的5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对其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更有效、更经济、更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支原体肺炎 临床特点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原因。方法于2017年08月--2018年08月,对本院不良反应患者50例进行观察,分析抗菌不合理应用情况、抗菌药物种类、不良反应表现。结果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中,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所致的不良反应率最高,尤其是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最为明显;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因在于输注速度快、用药时间长、用药量大、药物浓度高;不良反应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皮肤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结论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对此,临床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合理使用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问题尤为关注,对医院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提升医院整体的服务水平,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会造成患者的药源性疾病,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得到临床医学的高度关注。药剂科主管药物使用的规划与监管,也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抗菌药物 药剂科 合理应用 管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此次研究对象选择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阑尾炎患者14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回顾性分析。结果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术期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种类从高到低依次为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各类抗菌药物的利用指数(DUI)均低于1。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术期单用抗菌药物21例,占比14.79%;二联用药115例,占比80.99%;三联用药6例,占比4.23%。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以二联用药为主,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二联用药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硝咪唑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头孢菌素类、硝咪唑类+青霉素类。142例患者中67例患者是仅术后给药,占比47.18%;75例患者是术前和术后均给药,占比52.82%。142例患者有2例发生感染,感染率5.07%。结论从整体情况来看,该院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总体合理,但部分二联用药存在不合理问题,还需进一步提高其合理性,以此来不断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标签: 阑尾炎手术患者 围术期 抗菌药物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上采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5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采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时出现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观察分析本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分析本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应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神经系统异变和变态反应,以服用加替沙星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最为严重,静脉注射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口服用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用于临床治疗时,患者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因此,临床用药时,需要重视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谨慎应用,以免出现医疗事故,对患者的健康和院方的医疗水平以及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感染成为了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受到了临床的高度重视。经临床研究表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然而怎样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成为了产科医师广泛关注的课题。本文现对剖宫产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予以如下综述。

  • 标签: 剖宫产术 预防性用药 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