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世居平原男性青年高原习服各时程淋巴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和自噬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27例世居平原武警新兵急进高原,分别在移居高原3、7、90d检测淋巴细胞线粒体DNA(mtDNA)中8-oxodG含量、mtDNA拷贝数、PGC-1α、Tfam、Bnip3和Beclin-1蛋白表达。【结果】与平原阶段比较,移居高原3d和7d,mtDNA拷贝数、8-oxodG含量、PGC-1α、Tram、BniP3和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移居高原90d,mtDNA拷贝数、PGC-1α和Tfam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Bnip3和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O.01)。与移居高原7d比较,移居高原90d,mtDNA拷贝数、8-oxodG含量、PGC-1α和Tfam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O.05~0.01),Bnip3和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高原低氧习服初期,淋巴细胞线粒体重构主要依赖于线粒体生物合成增加以提高线粒体数量;而在高原习服后期主要依赖于线粒体白噬增加以提高线粒体质量。

  • 标签: 高原习服 线粒体生物合成 线粒体数量 线粒体自噬 氧化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间行根治性切除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198例,其中行D3式淋巴结廓清术163例,D4式35例,用新鲜标本挤压触诊法行淋巴结捡取。按日本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规约进行淋巴结分组、分站,按第7版TNM分期,N0、N1(1~3个)、N2(4个以上),分析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使用SPSS19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9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93例,转移率47.0%,共捡取淋巴结3088个,有转移淋巴结361个,转移度11.7%。其中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7.6%(3/17),非腺瘤恶变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49.7%(90/18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N1、N2、N3、N4站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8.6%(34/58)、52.6%(10/19)、33.3%(4/12)、0;TNM分期中N0、N1、N2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85/105)、57.4%(39/68)、36.0%(9/25)。结论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高,肿瘤大于5cm,淋巴结转移率增高;无腺瘤背景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是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标签: 结肠肿瘤 淋巴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