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与单节骨折进行比较,研究多节脊柱骨折(MSF)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143例脊柱损伤患者,根据损伤节段数分为多节组(53例)和单节组(90例),统计和比较两组的致伤原因、脊柱损伤节、合并伤、并发症、治疗和转归.结果两组的主要致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伤和重物压砸伤,其中腰椎最易受累,保守治疗率和死亡率相近,且治疗后随访的ASIA评级均较治疗前好转.但是多节组的人均损伤部位和脊柱节、ISS总分、重伤和极重伤(ISS≥16)率、电解质紊乱和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延期手术率、手术距入院平均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单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组治疗后A-SIA分级E级率显著低于单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F发生率高,多为高能量原因致伤,腰椎最易受累,伤情重且危急,伤后并发症多,早期难以开展有效治疗,致残率高.

  • 标签: 脊柱损伤 脊髓损伤 创伤和损伤
  • 简介:目的:根据多节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82例多节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6例,颈胸结核11例,胸椎结核35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结核9例,其中远距离跨阶段的跳跃性脊柱结核6例,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64例,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6例,分期手术5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80min(90-280min),平均出血量750m1(400~21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神经损伤2例。随访3-26个月,刀口延迟愈合3例,除1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多节脊柱结核病理破坏程度部位,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 标签: 脊柱结核 同期手术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根据多节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82例多节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6例,颈胸结核11例,胸椎结核35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结核9例,其中远距离跨阶段的跳跃性脊柱结核6例,采用。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64例,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6例,分期手术5例。结果:平均于术时间180min(90~280min),平均出血量750ml(400-21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神经损伤2例。随访3~26个月,刀口延迟愈合3例,除1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多节脊柱结核病理破坏程度部位,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 标签: 脊柱结核 同期手术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之间收治的50例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后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前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后路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而观察组患者的后凸角则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Fankel分级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且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Fankel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采取前路手术的方式治疗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与对照组使用后路手术的方式相比,可以更加有效的重建伤椎解剖结构及功能,改善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 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66例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组30例前路手术治疗者为前路组,36例后路手术者组为后路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前路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后路组,而后凸角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显著提高,且前路组显著高于后路组(P<0.05).结论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相比于后路手术能够有有效重建伤椎解剖结构及功能,改善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关键词胸腰椎脊柱骨折;多节骨折;后路手术;前路手术;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25-01

  • 标签:
  • 简介:在全身骨与关节结核中,脊柱结核发病率最高(约占43.9%),而在脊柱结核中又以腰椎为最多,胸椎次之,颈椎较少见。多节脊柱结核在脊柱结核中占10%左右嘲,多伴随脓肿、畸形及截瘫。其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单节脊柱结核,手术治疗难度相对较大。我科于2006年5月收治脊柱颈、胸、腰椎多节8椎体结核一例,已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骨与关节结核 脊柱结核 多节段 腰椎 胸椎 手术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我院选取在2009年10月—2013年8月时间内,收治的不同骨折类型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的患者共70例,其中不稳定性骨折患者35例为观察组,稳定性骨折患者35例为对照组.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采用长节固定术、短节固定术或者是前路固定术来治疗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或者是植钉固定术来治疗稳定性骨折.所有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以及随访时,需要进行X线、CT或者MRI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比临床治疗效果发现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病变椎体的平均高度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并未有出现不良反应状况的现象.结论对于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需要根据患者骨折的类型来选择手术方式,可达到满意的复位以及内固定效果,且其远期疗效也不会太差.关键词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6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897-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间盘造影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98例腰椎多节退变性疾病患者,按照诊疗方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诊疗方法,观察组加入腰椎间盘造影。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疼痛症状与腰椎功能的变化。结果:①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与腰椎功能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盘造影能够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有效的支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可推广使用。

  • 标签: 椎间盘造影 腰椎退变性疾病 诊断与治疗
  • 简介:背景:自从现代脊柱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鲜有详细的关于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成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趋势、危险因素,并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4评价表对结果进行评分。方法:对同一机构的232例手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患者平均年龄40.8岁,初次手术150例,翻修术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长节(4个或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融合,至少有2年以上的随访。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脊柱侧凸协会的问卷调查表。结果:40例患者有假关节形成。与假关节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患者胸腰椎后凸大于20。(p〈0.0001)、年龄超过55岁(p〈0.001)、融合S,节(相比融合L5或更近端的节,p=0.002)、融合多于12个节(p=0.037)。问卷调查得出的有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平均低于无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p=0.001)。结论:用长节的现代脊柱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后,假关节发生率为17%,且临床随访效果不满意。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Ⅱ级。详细的可信水平描述参见作者须知。

  • 标签: 假关节形成 内固定术后 脊柱畸形 多节段 成人 脊柱内固定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开展的时间在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目标选择为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患者,采用1:1信封随机分组法来将所有入选本次研究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分别为不同小组患者提供不同的治疗方式,并选择组间对比的方式来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在选择后路手术治疗作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模式后,两组患者在术后腰背部疼痛发生情况、达到椎体解剖高度以及治疗整体有效率方面,均为观察组患者更具有优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选择后路手术治疗的治疗方式,可以很好的避免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同时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 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手术治疗在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随机择取70例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20年1月-12月,并采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前入路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后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在椎体塌陷、切口感染、腰间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合理运用手术治疗法,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程度,最大程度降低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切实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安全,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胸腰椎 多节段脊柱骨折 前入路手术治疗 后入路手术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胸腰椎多节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测量患者手术前后后凸角度数、椎体前缘高度,用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患者术前后凸角度为(18.03±1.98)°,椎体前缘高度(21.07±3.10)mm;术后6个月后凸角度为(6.01±1.33)°,椎体前缘高度为(31.79±2.54)mm。术后6个月,患者的后凸角度明显下降,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8.02、15.28,P均<0.05)。术前Frankel分级为A级20例、B级14例、C级21例、D级9例、E级6例;术后Frankel分级为A级16例、B级7例、C级8例、D级9例、E级30例,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1,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多节脊柱骨折临床疗效较好。

  • 标签: 胸腰椎 多节段 脊柱骨折 内固定
  • 简介:背景:腰椎手术常伴随大量失血,且失血形式不仅局限于术中可见的显性出血,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同样意义重大。目的:通过对腰椎多节内固定术术前、术后即刻血常规的监测,以及手术过程中显性出血的准确计算,研究腰椎多节内固定手术过程中隐性失血的情况,从而更科学地了解患者失血量变化,及时纠正贫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统计患者身高、体重、手术节及手术当天早晨及术后1h内血常规检查结果以获取患者血细胞比容信息,并准确测量手术前后纱布重量、术中液体冲洗量及吸引器内液体量。根据以上数据,通过Gross方程计算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理论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共纳入78例患者,男34例,女44例,平均年龄(55.3±15.2)岁。手术时间(134.2±30.0)min,麻醉时间(162.0±32.5)min。患者理论总失血量为(726.5±276.3)ml,其中显性失血量(396.6±155.3)ml,隐性失血量(329.8±234.6)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42.3%。结论:腰椎多节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存在大量隐性失血,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能单纯靠显性失血评估患者贫血及循环情况。重视隐性失血、准确评估患者失血量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 标签: 出血量 腰椎融合术 隐性失血
  • 简介:近年来结核病呈高发趋势,脊柱结核越来越多,而胸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25%,而多节胸椎结核增多,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有学者将其应用在脊柱侧弯的治疗,有少数学者将其应用脊柱结核的治疗,但对于多节胸椎结核却未见报道,我院于2002年10月~2006年3月胸腔镜技术辅助小切口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4例多节胸椎结核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胸腔镜技术 胸椎结核 多节段 前路手术 内固定治疗 脊柱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腰椎峡部裂(多节)经 CT重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38例并病理结果为腰椎峡部裂(多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采用 X线、 CT扫描、 MSCT扫面三维重建进行诊断,以手术证实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腰椎峡部裂(多节)经 CT重建的诊断价值。结果: X线和 CT扫描诊断结果的检出率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三维 CT重建的检出率明显高于 X线和 CT扫描( P<0.05)。结论:通过多层螺旋 CT三维重建,可以更加准确、清晰的反应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腰椎峡部裂 多节段 CT重建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