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全世界的哮喘发病率已开始增高,儿童哮喘的发病率最高,成人哮喘每年的发病率也是相当的高。在瑞典北部每年的发病率预计为2.3‰。自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有文献报道,肥胖可并发哮喘,在西方国家,肥胖发生率的增高与哮喘发生率的增高是平行的。但是也有不同的意见。瑞典北部的阻塞肺部疾病中心(OLIN),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于引起成人哮喘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是将肥胖作为哮喘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 标签: 肥胖发生率 成人哮喘 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阻塞性肺部疾病 20世纪 危险因素
  • 简介:在美国肥胖症已经开始流行,并且已导致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etSyn)明显增加。该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其特征是影响内脏的肥胖(visceraladiposity)、胰岛素抵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水平下降,及全身促炎症状态(proinflammatorystate)。在美国,MetSyn影响大约25%20岁以上的年轻人,和45%的50岁以上成年人。美国国家成人胆固醇教育计划3(ATPⅢ)指南,阐述了该综合征的关键特征,提出了促进临床诊断和预防的意义。该病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心血管并发症 肥胖 血脂紊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危险的评价,以减少由拔牙引发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方法 将口腔科收治的89例要求拔牙的心血管病患者纳入研究,以心血管危险分层评价表针对患者开展拔牙危险评估评估结果为高风险者暂缓拔牙,低风险者于心电监护下拔牙。结果 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拔牙时心率及血压指标对比差异不显著;89例心血管病患者围拔牙期均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心血管病患者拔牙期间,心血管危险分层评价表可为医师提供可靠的危险分析结果,便于医师实施针对处理,进而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心血管患者 口腔科拔牙危险性 估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根据心血管危险对高血脂患者行分层处理,根据分层结果进行治疗,分析疗效。 方法 对高血脂患者进行研究,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就诊,经抽签法分组,各为4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以心血管危险分层为治疗依据,比较血脂水平和心血管危险分层。 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血脂指标对比有差异(P

  • 标签: 高血脂 心血管危险分层 血脂水平
  • 简介:摘要通过临床观察评估得出结论心率变异性可有效地预测AMI患者发生心脏猝死,延迟PCI使异常HRV增加,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发生。

  • 标签: 心率变异性 急性心肌梗死 猝死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身麻醉手术后的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 2016年 12月至 2019年 1月在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 6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状况以及筛查、分析与归纳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合专业知识,建立多因素 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对有意义变量进行分析。结果 618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中医院感染 49例,感染率为 7.93%,其中 569例全身麻醉手术医院未感染者与 49例感染者临床及手术资料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医院感染者和未感染者的 ASA分级 >II级构成比 (77.55%vs30.2%)、全凭静脉麻醉构成比 (69.39%vs35.85%)、麻醉通气时间≥ 2h构成比 (77.55%vs46.22%)、麻醉机过滤器重复使用构成比 (89.80%vs72.41%)、钠石灰使用 <1次 /d构成比 (51.02%vs25.66%)、七氟烷使用构成比 87.76%vs68.01%)比较,医院感染者均明显高于医院未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建立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ASA分级 >Ⅱ级、全麻方式、麻醉通气时间≥ 2h、麻醉机过滤器重复使用是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风险因素 (P<0.05),钠石灰使用是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保护因素 (P<0.05)。结论全身麻醉关于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加强其危险因素监测,针对高危人群进行麻醉风险管理,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以及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率。

  • 标签: 全身麻醉手术患者 医院感染 危险性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身麻醉手术后的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6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状况以及筛查、分析与归纳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合专业知识,建立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对有意义变量进行分析。结果618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中医院感染49例,感染率为7.93%,其中569例全身麻醉手术医院未感染者与49例感染者临床及手术资料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者和未感染者的ASA分级>II级构成比(77.55%vs30.2%)、全凭静脉麻醉构成比(69.39%vs35.85%)、麻醉通气时间≥2h构成比(77.55%vs46.22%)、麻醉机过滤器重复使用构成比(89.80%vs72.41%)、钠石灰使用<1次/d构成比(51.02%vs25.66%)、七氟烷使用构成比87.76%vs68.01%)比较,医院感染者均明显高于医院未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ASA分级>Ⅱ级、全麻方式、麻醉通气时间≥2h、麻醉机过滤器重复使用是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风险因素(P<0.05),钠石灰使用是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保护因素(P<0.05)。结论全身麻醉关于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加强其危险因素监测,针对高危人群进行麻醉风险管理,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以及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率。

  • 标签: 全身麻醉手术患者 医院感染 危险性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血液检验中HBV和HIV的危险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9月—2018年2月在职的30名血液检验科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对HIV与HBV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果进行对应的预防管理措施,将未实施预防管理措施前作为对照组,实施后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占比及检验人员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穿刺伤率12.05%、皮肤破损率14.46%、黏膜污染率2.41%、间接接触传播率1.20%,低于对照组(χ2=19.0542、6.6891、9.9600、4.2293,P<0.05);研究组职业暴露率16.87%低于对照组(χ2=55.9158,P<0.05);研究组满意度96.39%,高于对照组(χ2=11.1425,P<0.05)。结论强化分析与总结血液检验中HIV和HBV的危险因素,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对检验人员造成的伤害。

  • 标签: HIV HBV 血液检验 危险性 预防 职业暴露
  • 简介:摘要:难免压力损伤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利用干预护理可以预防大部分压力损伤,但部分不可控的内外因素会增大其风险,而积极评估是难免压力损伤管理的关键点,通过合理的干预来降低难免压力损伤危险因素,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难免性压力性损伤 危险因素 评估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方法:选择 2015年 5月 -2017年 5月来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后发生切口感染的 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围术期用药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以及围术期用药情况都是对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其中患者年龄越大、手术切口类型为Ⅲ型切口、手术时间越长引发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越大。而患者的手术类型则与手术切口感染关系不大。结论:在骨科手术进行过程以及术后的治疗中,会存在很多的因素导致切口发生感染。因此,相关医务人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以及控制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减轻对患者的伤害。

  • 标签: 骨科手术患者 切口感染 危险性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观察组的68例患者,先仔细询问其病史并进行体检,对其心血管的危险进行详细的分层,然后再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对照组的60例患者则直接进行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3个月之后进行复诊,分析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之后观察组低危组所占的百分比有所上升(P<0.05),高危组所占的百分比则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进行分层,对临床治疗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治疗的效果,同时明显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高血压 心血管危险性分层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普通外科手术过程中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从2014年5月—从2015年5月这一段时间内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对这100例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和分析,观察引起伤口感染的因素和临床的预防措施,采用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结果差异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0例患者中出现手术后切口感染者46例,占总观察对象人数的46%,进行回顾分析后,发现术后切口感染者与手术中的切口类型、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的长短、患者自身是否患有某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后,有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以上因素的探讨和分析之后,若术后切口发生感染之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给患者在生活上带来痛苦,应当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探讨,并对积极对临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和推广。

  • 标签: 普通外科手术 切口感染 危险性因素 临床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手术治疗所取得的美容效果,然后分析导致出现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选取2018年3月到2020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保乳手术治疗,术后评估对患者的美容效果,并对出现感染的患者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到引发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美容效果优秀146例(91.25%)、良好9例(5.63%),较差5例(3.13%)。出现院内感染的患者共5例,导致患者出现院内的感染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年龄、合并糖尿病以及引流天数。5例患者中,2例患者同时存在两项危险因素,3例患者存在3项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手术治疗的美容效果十分理想,导致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合并糖尿病以及引流天数,这就需要在患者术后,对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防止患者出现感染问题。

  • 标签: 乳腺癌 保乳手术 美容效果 院内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白塞病(B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静脉血栓形成间的关联。方法检索1950年1月至2014年10月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上所有关于BD合并动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文献,并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个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更普遍(比值比2.61,95%置信区间1.46~4.67,P=0.001),血栓组同型半胱氨酸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无血栓组(均数差=2.99,95%置信区间1.81~4.16,P<0.00001]。结论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增加BD患者的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白塞病 血栓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79例体健者进行身高、体重、血压、实验室检测及B超、心电图检查。结果检出脂肪肝101例(11.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以<49岁青年男性较多(39%),脂肪肝患者体重指数(BMI)>25占69.3%,血三酰甘油、胆固醇升高占71.3%,血压升高占27.7%。结论中青年男性、肥胖、高脂血脂、高血压、糖代谢紊乱等因素与脂肪肝密切相关。

  • 标签: 脂肪肝 相关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 探讨脂肪肝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 对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 879 例体健者进行身高、体重、血压、实验室检测及 B 超、心电图检查。结果 : 检出脂肪肝 101 例 (11.5%),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 以 <49 岁青年男性较多 (39%), 脂肪肝患者体重指数 (BMI)>25 占 69.3%, 血三酰甘油、胆固醇升高占 71.3%, 血压升高占 27.7% 。结论 : 中青年男性、肥胖、高脂血脂、高血压、糖代谢紊乱等因素与脂肪肝密切相关。

  • 标签: 脂肪肝 相关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