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流动人口传染肺结核治疗管理干预措施,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间笔者所在单位治疗管理的300传染肺结核患者,根据综合干预时间分为干预前(对照组)(2015.6~2016.6)与干预后(分析组)(2016.7~2017.7)各150例,总结分析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提前告知率、代管率、到位率、治疗完成率等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涂阳、涂阴、初治、复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提前告知率、代管率、到位率、治疗完成率等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跨区域治疗管理措施应用于流动人口传染肺结核患者中效果确切,建议政府方面应支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管理力度,以此保障人群的健康。

  • 标签: 流动人口 传染性肺结核 治疗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痛心肌缺血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160例无痛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组采取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无痛心肌缺血检出率为95.00%,对照组为61.25%,观察组无痛心肌缺血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ST段压低次数共计发生634次,其中6点~12点心肌缺血发生数明显多于其他时间段。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无痛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无痛性心肌缺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将动态心电图应用于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中,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入的6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归于此文实验对象,6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分组方法是检查方式不同,予以常规心电图诊断的30例患者归于参照组,予以动态心电图诊断的30例患者归于实验组,统计60例患者的检出合计值、满意评分数值。结果参照组患者检出合计值对比实验组患者更低,统计学明显数值差异性存在,参照组患者满意评分数值对比实验组患者更低,统计学明显数值差异性存在。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呈现应用价值。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我县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的现状并以此制定针对的管理措施。方法以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县注册的单胎妊娠孕产妇1200例为研究对象,对本组产妇的保健管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对比我县户籍孕产妇以及外来流动孕产妇的保健差异,同时分别抽取200例我县户籍孕产妇与外来孕产妇,对其进行保健管理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我县户籍孕产妇的建册率(98.1)、早键率(95.0%)、系统管理率(95.8%)、产后访视率(96.2%),与外来流动孕产妇对比上述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我县户籍产妇的活产率(99.3%)、剖宫产率(50.2%)、围产儿死亡率(3.6%)、孕产妇死亡率(1.2%),对外来流动产妇相比未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我县户籍孕产妇保健管理满意度调查中不满意者26例(2.9%),集中在收费过高12例、服务质量2例、服务态度12例;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不满意者33例(11.2%),上述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县流动人口中孕产妇保健管理与户籍内孕产妇的保健管理存在明显差距,针对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保健管理有待加强。

  • 标签: 孕产妇 保健管理 满意程度 管理措施
  • 简介:摘要在计划免疫工作中,流动儿童管理可以说是重难点的工作内容,为了更好的使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接受免疫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免疫空白的情况,降低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的发病机率,维护儿童的身心健康,需要积极进入社区进行排查,多个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在工作中认真细致,强化流动儿童的管理,保证流动儿童接种工作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主要就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社区管理情况进行论述与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流动儿童 计划免疫 社区 管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心电图(DCG)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之间来我院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治疗的患者88例,用动态心电图(DCG)对其进行24h监测,记录结果,并对其临床特点和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生规律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88例患者中有82例(93.2%)出现ST-T段缺血性改变,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62例(75.6%),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共20例(24.4%)。患者共出现心肌缺血472阵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出现320阵次(67.8%),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出现152阵次(32.2%)。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ST段下移阵次及发生情况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在不同时间段发生的情况为0600~1200期间发生165阵次(51..6%),是高峰时期;2400~0600期间发生24阵次(7.5%),是低谷时期;1200~1800和1800~2400则分别为86阵次(26.9%)和45阵次(14.1%),处在中间状态。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平均心率和SI段下降位移情况均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且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DCG)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患者的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情况,包括发病时间、心率等特点,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有症状性心肌缺血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孤立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 2016年 3月到 2017年 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孤立肺结节患者共 5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同层动态 CT增强扫描,对患者的 CT灌注参数和强化指标进行记录分析,同时对患者血流量( BF)、血容量( BV)、表面渗透系数( PS)以及平均通过时间( MTT)进行记录分析,分析患者的时间 -密度曲线特征。结果:结核瘤患者的 BF、 BV以及 PS明显低于炎结节和原发性肺癌患者( P<0.05);进行增强扫描后,炎结节和原发性肺癌患者的 CT值明显高于结核瘤患者( P<0.05);进行增强扫描后,炎结节患者 CT值逐渐上升,结核瘤患者 CT值没有明显变化,原发性肺癌患者 CT值表现为动态平衡。结论:使用 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对孤立肺结节患者进行鉴别诊断,能够改善诊断的正确率。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CT灌注成像 动态增强
  • 简介:摘要较以往而言,我国流动人口比例显著增高。大量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涌进省市。因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当前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不甚乐观,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人群的免疫屏障,导致相关疾病发生率上升。由此可见,做好流动儿童接种管理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实际情况,本文现就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展开全面分析,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流动儿童 免疫接种 影响因素 对策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流动人口结核病预防控制现状,然后指出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 标签: 流动人口 结核病 预防控制 问题 对策
  • 简介:为加强和推动全科医学发展,国务院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科医生培养培训、执业方式、使用激励等机制。浙江省近年来在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签约服务、分级诊疗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工作,截止2016年上半年,浙江省全科医生超过了1.7万人,按照全省人口5500万计算,达到了每万人口配备3.1名全科医生,率先完成国家预定2020年每万人口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

  • 标签: 培养培训 全科医学 探索工作 原因调查 人才培养 收支两条线
  • 简介: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间质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患者的诊断及症状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1例IC/BP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9例,年龄20~76岁,平均(43±14)岁;病程6~240个月,平均(62±37)个月。所有患者先采用O'Leary-Sant调查表进行症状评估,再行尿动力学检查,最后在麻醉下行膀胱镜检和水扩张。分析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与症状严重程度(ICSI、ICPI评分)、膀胱镜下黏膜改变、麻醉下最大膀胱容量之间的关系。结果ICSI、ICPI评分高的患者膀胱初感觉容量、初始尿意容量、强烈尿意容量和尿流量较ICSI、ICPI评分低的患者小(P〈0.05);膀胱镜下黏膜改变不同分级患者间膀胱初感觉容量、初始尿意容量、强烈尿意容量和尿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初感觉容量、初始尿意容量、强烈尿意容量、尿流量和最大尿流率与麻醉下膀胱最大容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2、0.391、0.414、0.616、0.237,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够为IC/BPS患者的诊断和症状严重程度评估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间质性膀胱炎 尿动力学 诊断 症状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流动人口结核病知识需求和健康教育现况,探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方法选取我市100例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访谈,通过小组讨论,了解流动人口结核病知识需求和健康教育现况。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的常见症状了解不多,只知结核病为传染病,不知具体的传播渠道。大多数对于结核病的防范意识较差,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结核病知识较为贫乏,对结核病的具体防治措施或者药物并不了解,结核病的相关免费政策也是从未听说。咳嗽以及咳痰大于3周的患者大多并未想到可能患有结核病,耽误就诊,等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和救治。结论流动人口结核病健康教育力度仍需不断加强,结核病健康教育主要目标人群为流动人口。

  • 标签: 流动人口 结核病 知识需求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的心率变异性分析的结果与相关。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年龄≥ 45岁患者 92例,进行心率变异分析,采用郭继鸿主编《动态心电图学》,对心率变异性的判断标准。 结果 女性 43例,男性 49例,男、女患者间心率变异性( HRV)的主要指标:平均 NN间期( SDANN)、相邻 NN间期差的均方根( rMSSD)、高频成分与低频成分比例( LF/HF)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率变异性降低,为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的结果,与许多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神经内分泌疾病的病理机制相关,可以用来判断自主神经功能,评估病情和预后及指导治疗、监护等方面。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率变异性分析 自主神经张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城市社区对流动儿童提供更为健全的保健服务的对策。方法对本社区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并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对流动儿童提供保健服务已经成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种种原因造成流动儿童保健意识淡薄,主动差,传统的儿童保健服务己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结论相关政府部门应关注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一切从服务出发,加强部门资源整合和联动,做到信息共享,切实保障流动儿童权益。以6岁以下流动儿童为重点,实现流动人口儿童保健服务的立体化管理。社区相关部门必须通过改变流程、提高质量、转变服务模式等方法提供更加便捷、优质及高效的儿童保健服务。相关部门积极营造关心流动人口的和谐氛围,也是做好流动儿童保健服务的必要外部条件。

  • 标签: 公共服务 流动儿童 儿童保健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脉造影联合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确诊为冠心病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联合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结果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中,以冠脉造影结果判定为冠心病,共67例患者监测结果显示为阳性,13例监测结果为阴性;以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为冠心病,共62例监测结果显示为阳性,18例监测结果为阴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ST压低阳性率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冠脉造影与动态心电图联合应用可以促使冠心病的诊断率有效提高,因而值得推广。

  • 标签: 冠脉造影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对32例有ST-T段改变的患者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结果32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真阳性15例,假阳性4例,假阴性5例,阴性8例;常规心电图真阳性14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6例,阴性9例。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非创伤的检查方法,具有简便、普及、易掌握且费用低的特点,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动态CT(DCT)扫描技术,评价其对肾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3例B超或体检中怀疑为肾脏占位的患者运用DCT扫描技术进行研究,将其结果与手术病理、脱落细胞学、影像综合诊断、临床随访结果对照比较。结果手术病理证实17例,穿刺活检及脱落细胞学检查证实2例,超声、血管造影、MRI等综合诊断及临床随访14例。DCT对肾脏占位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95.24%,准确为94.29%,阳性预测值为92.86%,阴性预测值为95.24%,约登指数为0.881,与病理对照Kappa值为0.88。不同的肾脏肿瘤DCT的表现特征如CT值、强化模式、钙化、肿瘤血管等各不相同。结论DCT扫描对肾脏占位性病变准确高,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动态CT 肾脏占位病变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在流动人口艾滋病在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我市流动人口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观察在接受健康教育前后所有研究对象对艾滋病病因、传播方式以及预防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健康教育前对艾滋病的病因掌握程度(75.67%)、传播方式掌握程度(78.33%)、预防方式掌握程度(72.67%)以及平均知晓率(75.56%)均明显低于健康教育后对艾滋病的病因掌握程度(94.33%)、传播方式掌握程度(91.67%)、预防方式掌握程度(96.33)以及平均知晓率(9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健康教育应用于流动人口中能够有效预防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发生,增加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同时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健康教育 流动人口 艾滋病 预防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