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比64与320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及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64(64CT组,20例共38枚支架)和320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320CT组,42例共64枚支架)资料,对比两组图像质量、患者心率、有效辐射剂量(ED),并以CAG为"金标准"评价64及320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能力。结果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心率、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4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5/5)、92.31%(24/26)、71.43%(5/7)、100%(24/24)及93.55%(29/31);320螺旋CT分别为100%(11/11)、95.65%(44/46)、84.62%(11/13)、100%(44/44)及96.49%(55/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64及320螺旋CT均可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320螺旋CT对患者心率的要求更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更少。

  • 标签: 冠状血管 支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来源于胚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存在于机体的骨髓、脾脏、脐带、羊水等不同组织中。近年来,人们对MSCs体外免疫特性方面的相关研究表明,MSCs具有较小的免疫原性,在免疫反应中可逃避免疫识别,主要通过细胞因子的分泌、直接接触和抑制T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反应等途径发挥作用。本文就MSCs的体外免疫学特性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脐带 免疫 分子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256螺旋CTA评价颈动脉溃疡斑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256螺旋CTA资料,观察斑块的分布情况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分析斑块的构成成分,重点分析其中溃疡斑块的相关情况,并分析溃疡斑块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136例患者中共发现颈动脉斑块452个,其中溃疡斑块78个,溃疡发生率为17.26%(78/452),位于颈总动脉14个,分叉部32个,颈内动脉13个,颈外动脉19个;纤维斑块7个,脂肪斑块49个,钙化斑块3个,混合性斑块19个;溃疡斑块导致管腔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为7、29、34和8个。溃疡斑块与脑缺血症状存在统计学关联(OR=3.433,P〈0.01)。结论256螺旋CTA可无创地评价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特征,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目的探讨64螺旋CT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ICC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血管内栓塞治疗成功的ICCF共16例,所有患者均经64螺旋CT及DSA检查。结果CT主要表现:所有患者患侧眼球突出、海绵窦扩大、眼上静脉扩张,部分患者眼下静脉、内眦静脉、面静脉、小脑半球上表面外侧脑膜静脉扩张,岩上、下窦扩张,眼外肌肿胀,眼球壁增厚。利用高级血管处理软件显示直接型瘘10例,间接型瘘6例。结论64螺旋CT克服了常规CT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直接征象的显示并不满意的弱点,可清楚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的位置和大小,同时可以有效地评价Willis环的功能,可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内栓塞
  • 简介:目的分析64螺旋CT泪囊造影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间进行CT泪囊造影检查的33例泪溢患者之影像资料。结果本组33例45眼泪囊造影均获得了成功,根据泪道阻塞的有无及阻塞部位的不同,CT表现可分为4型:Ⅰ型泪道无阻塞(9眼),泪小管、泪囊、鼻泪管及同侧鼻腔显影;Ⅱ型鼻泪管下段阻塞(11眼),泪小管、泪囊及部分鼻泪管显影;Ⅲ型鼻泪管上段阻塞(19眼),泪小管、泪囊显影;Ⅳ型泪囊及以上阻塞(6眼),仅泪小管显影。结论CT泪囊造影可直观显示泪道有无阻塞及阻塞部位,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

  • 标签: 泪囊阻塞 泪囊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建立新的转移性人肝细胞癌细胞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人肝细胞癌的腹腔转移灶取材,将标本分离成单细胞悬液,使用培养液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取名为HN-HC1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于裸小鼠腹腔接种第18代HN-HC1细胞2×106个,观察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检测AFP的表达。结果HN-HC1细胞体外连续传代至第18代,形态上具有典型的恶性上皮细胞的特征,裸小鼠腹腔HN-HC1细胞成瘤率100%,移植瘤细胞中AFP呈强阳性表达。结论HN-HC1细胞可能成为较稳定的来源于转移灶的人肝细胞癌细胞系,HN-HC1裸小鼠移植瘤是一种较理想的肝细胞癌动物模型,为肝细胞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实验平台。

  • 标签: 肝细胞 细胞转移 细胞系 小鼠
  • 简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ells,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同种异体移植后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因此逐渐成为再生医学和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同种异体BMSCs(Allogeneic,allo—BMSCs)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免疫调节等方向的应川研究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进入临床应用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同种异体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同种异体 再生医学 组织工程 免疫调节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回肠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1年为13例FAP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回肠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及回肠袋与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长度、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腹腔镜辅助下回肠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较回肠袋肛管吻合术后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减少,肛管静息压及最大收缩压明显增高。结论:与传统回肠袋肛管吻合术相比,回肠袋直肠肌管吻合手术保留了部分直肠肌管,不仅有效减少了盆底肌肉损伤的可能性,而且很好地保护了肛门括约肌,因而可更好地保留患者的控排便功能。

  • 标签: 息肉 家族性 腹腔镜检查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研究64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临床拟诊HIE行CT检查的新生儿200例,随机等分成2组,分别使用120kV,200mAs及120kV,75mAs各扫描100例。分别比较2组CT权重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总剂量(TDV)数值。两种扫描参数所得图像,由2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CT图像,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将优、良和合格归入符合诊断要求病例,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中,64螺旋CT低剂量组扫描的辐射剂量为常规组扫描辐射剂量的37.5%,两组符合诊断要求的影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kV,75mAs低剂量扫描适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检查,这也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倡导的将辐射照射减至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的原则。

  • 标签: 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病 64层螺旋CT 低剂量扫描 辐射防护最优化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在体外培养的衰老过程中细胞生物学特征及衰老相关基因的变化特点。体外分离培养UC-MSC,取第3代(对照组)和第15代(衰老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增殖检测、流式表型测定和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并选取重要基因进行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衰老组细胞形态变大,增殖速度减慢,但CD44和CD105等细胞表型阳性率无变化;衰老细胞组的核糖体小亚基组成相关基因显著上调,上调的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类固醇合成、半乳糖代谢、自身免疫病和退行性疾病;下调明显的是细胞骨架,DNA、mRNA结构的结合以及蛋白质功能等相关基因,与细胞黏附功能和细胞增殖周期等相关。结论:第15代的UC-MSC出现细胞代谢与增殖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细胞衰老。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 基因表达 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