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中医康复单元中失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诊治的102例脑卒中失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68例患者运用中医康复单元治疗,观察组的54例患者采用传统家庭式语言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whoqol评分,以此来观察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中,22例明显好转,24例为好转,16例改善,6例无效,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患者中,14例明显好转,16例好转,10例改善,14例无效,有效率为74.1%;两组患者有效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实施中医康复单元中失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中医康复单元 失语症 康复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弗洛伊德在1891年对失语的精辟论断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各种复杂的失语现象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弗洛伊德批评了早期失语理论的两种倾向:一种是完全用解剖学来解释失语,即“大脑定位学说”;另一种完全从心理学标准进行解释,将失语归为一种功能性常量的改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对失语的分类:纯粹的口头失语(purclyverbalaphasia),字符不能(asymbolicaphasia)和不可知的失语(agnosticaphasia)。这种考虑综合了解剖学和心理学的因素。

  • 标签: 失语症 解剖学 改变 早期 论断 大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失语患者言语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方法按照实验要求选出符合标准的患者100名,所有患者均来自2017年3月—2018年3月入院的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50名,对照组患者接受简单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模式下的语言功能、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卒中失语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的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具有临床意义,值得在全院进行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失语症患者 言语功能恢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言语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患者49例,随机抽取25例作为治疗组,康复治疗中加入言语治疗,另24例作为对照组,仅给予康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治疗后命名、阅读、书写评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复述、理解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言语治疗后,可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促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 标签: 言语治疗 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 康复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风后失语患者采取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中风后失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语言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P<0.0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对于中风后失语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针刺 语言训练 中风 失语症
  • 简介:摘要中风后遗失语状是大脑皮层语言中枢受损所致,临床表现以听力、会话、阅读等功能障碍为主。失语患者丧失正常言语交流后,可导致生活质量、社会交往等遭受重大打击。中医将中风后遗失语状称作“风懿”“不语”等,并在中医治疗方面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方法。

  • 标签: 中风 失语 中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失语患者的康复效果和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诊治的16名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结果通过两组护理结果的比较分析,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失语患者恢复语言功能非常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脑卒中 失语症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脑卒中并发脑栓塞病患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病患,并进行分析研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60例,对对照组病患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给予实验组病患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病患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比较两组病患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病患满意度,实验组病患均明显比对照组病患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并发脑栓塞病患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提升病患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病患的生活质量,增加病患的满意度,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广泛进行推广。

  • 标签: 脑中卒 综合护理措施 运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脑卒中鼻饲患者并发的影响。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诊治的45例脑卒中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实施常规护理的45例脑卒中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鼻饲并发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误吸、腹泻、便秘、鼻饲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鼻饲并发的发生。

  • 标签: 优质护理 脑卒中 鼻饲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抑郁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6例,对照组26例,分别接受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MSE简易智能量表、TESS副反应量表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14.2±1.3分,MMSE评分25.5±1.5分,TESS评分4.5±0.3分,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16.1±1.5分,MMSE评分23.6±1.3分,TESS评分7.3±0.4分,不良反应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抑郁效果优于阿米替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西酞普兰 脑卒中抑郁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低蛋白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明确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均热量摄入与日均血清白蛋白下降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是否感染、高血糖、C反应蛋白、肌酐、尿素氮、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类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两连续变量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日均血清白蛋白下降为因变量,以上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感染患者较未感染患者血清白蛋白下降更明显;单因素线性相关显示日均热量摄入、血清前白蛋白呈负相关,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日均下降量与感染呈正相关,与血清前白蛋白和日均热量摄入呈负相关。结论低热量摄入、感染导致血清白蛋白快速下降。

  • 标签: 脑卒中 低蛋白血症 热量摄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我院22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110例,观察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氟西汀口服治疗,30d后对两组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0d后2组患者抑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抑郁状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氟西汀可明显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氟西汀 脑卒中后抑郁症 抑郁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总结脑卒中病人合并肠内营养并发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我院48例脑卒中合并肠内营养并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针对48例脑卒中合并肠内营养并发患者护理后,腹泻、吸人性肺炎等并发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控制。结论对脑卒中合并肠内营养并发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和控制并发,有利于病情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脑卒中 营养支持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情绪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将其中出现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介入心理干预治疗4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SDS及生存质量(QOL)测评。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OL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QOL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心理治疗能使PSD患者生存质量有明最改善,可提高康复治疗的总体疗效。

  • 标签: 心理治疗 脑卒中 抑郁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肢功能锻炼对脑卒中偏瘫并焦虑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按照入院先后时间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肢功能锻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和HAMD评分、SDS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在上田敏偏瘫上肢和上田敏偏瘫下肢的运动评分中,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对比分析,组间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在HAMD和SDS评分对比中,相比于对照组来说,研究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并焦虑患者实施早期肢功能锻炼能够显著改善肢体运动情况和焦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早期肢功能锻炼 脑卒中偏瘫 焦虑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并发抑郁(PSD)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康复效果的关系。方法对98例PSD患者随机分成心理护理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心理护理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在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一次SDS和功能独立检查(FIM)评分。结果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DS标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SDS标准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经4w康复治疗后,心理护理组及对照组患者FIM评分均提高,以心理护理组更优,心理护理组与对照组康复治疗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以改善脑卒中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康复疗效。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心理护理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自动思维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7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研究,住院1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对伴有抑郁的患者在住院2周、4周和10周时再次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抑郁组(43例)和非抑郁组(24例)。应用自动思维问卷(ATQ)、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抑郁组患者ATQ评分明显高于非抑郁组患者(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自动思维发生的影响因素为社会支持、MMSE(简易将神状态检查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病灶数目、消极应对。结论消极性自动思维在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自动思维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包括病灶数目、ADL、消极应对、MMSE和社会支持,这些因素可预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症 自动思维 影响因素 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心理护理在缓解脑卒中后遗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后遗患者中选择45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护理手段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服务和延续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A评分、HAMD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护理服务前心理状态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HAMA评分为(12.5±0.8)分,HAMD评分为(13.2±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2±2.1)分和(17.6±1.8)分,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6);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存在统计学层面的数据差异(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后遗患者延续心理护理,可在缓解患者负性同时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值得展开更为广泛的应用。

  • 标签: 延续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遗症 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