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及癫痫复发的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卒中后癫痫患者104例,再发患者31例。回顾性分析其再发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发生特点。结果卒中后癫痫患者复发相关因素为先前卒中后癫痫病史、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额叶皮质病变以及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越高(P<0.05)。年龄小于74岁、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和以抽搐收治入院是其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发作类型主要为部分性发作24例(29%)。脑电图为局灶或单侧慢波表现最常见18例(30%)结论36例(33.6%)卒中后癫痫患者1年内有癫痫发作。迟发性癫痫比早发性癫痫更易复发,其复发的患者的预测因素与年龄年轻化、临床上抽搐症状的存在和德巴金的单药治疗有关。脑电图的主要形式为局灶或单侧慢波。

  • 标签: 卒中后癫痫发作及癫痫复发 临床特点 脑电图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理学较抽象,逻辑性强,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互联网+”背景下,数字资源呈爆炸式的增长,合理利用数字资源可教学生动、直观、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标签: 互联网+ 生理学 学习兴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手术室患者心理状态及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我院选取110例需要手术的患者并进行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实验组实施手术室综合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施不同的护理后,实验组的焦虑、压抑、恐惧、强迫症状、偏执等的得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与护理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其中实验组比对照组下降的更加显著(P<0.05)。结论在手术室采用心理护理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还有利于生理及心理功能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手术室 心理状态 生理功能
  • 简介:摘要在卫生检验工作中,卫生理化检验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体化得到迅速发展,加快了世贸发展速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卫生理化检验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国际形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势以及食品安全问题三个方面对卫生理化检验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其任务和作用进行阐述,以期为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卫生理化检验 疾病预防控制 作用
  • 简介:摘要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学生占据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关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交流、处理信息和问题的能力都较之前获得了显著提高,进而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根据重构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一定水平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专业素养才能促进翻转课堂的真正实现。生理学主要是正常生命机体功能进行研究并将其内在规律揭示出来的一门基础性的医学理论科学,其理论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是联系医学基础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学科。

  • 标签: 翻转课堂 高职生理 教学改新 思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应激前后心理生理学反应,并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本次研究以40例焦虑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应激前后心理生理学反应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对照组在应激状态下低频峰功率(LF)无明显变化,观察组焦虑症患者在应激前后低频峰功率(LF)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症患者与对照组健康自愿者在应激状态下心率(HR)指标变化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症患者应激前后心理生理指标的变化说明其存在神经亢奋等状,这些指标可用来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与疗效评价。

  • 标签: 焦虑症 应激 心理生理学反应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行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生理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例,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其中对常规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操作,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行为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实验组患者血压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心理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压水平,值得实践推广。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心理行为干预 心理状态 生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产妇生理条件下凝血4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96例健康非妊娠育龄女性为对照组,另同期选取行孕期体检的96例临产妇为观察组,检测两组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分析所得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TT、APTT及PT均值相比于对照组,均低于后者(P<0.05);观察组D-dimer、FIB均值较之对照组,均高于后者(P<0.05)。结论临产妇血液相比于健康非妊娠育龄女性,乃为高凝态,对其实施D-dimer及凝血4项检测,对防治临产妇异常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均具有十分突出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临产妇 凝血4项 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