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本次试验对象为2014年2月~2016年1月我院就诊的75例危重,按照编号单双数方法将患者分为肠外组和肠外+肠内组。肠外组给予完全肠外营养支持;肠外+肠内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评价(1)护理前后IgG、IgM、IgA、转铁蛋白、清蛋白、前白蛋白;(2)腹泻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护理前IgG、IgM、IgA、转铁蛋白、清蛋白、前白蛋白差异不显著,而肠外+肠内组患者护理后IgG、IgM、IgA、转铁蛋白、清蛋白、前白蛋白显著比肠外组好,P<0.05;(2)肠外+肠内组腹泻发生率显著比肠外组低,P<0.05。结论危重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状况和营养水平,且可预防腹泻发生,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危重病人 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神经外科危重人工气道的研究方法。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救治的危重60例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人工气道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处皮肤感染,口腔和鼻腔粘膜完好,未出现管道阻塞、脱落等情况。结论对人工气道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加温加湿、清除气道分泌物等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保障呼吸道通畅,降低医源性气道感染。

  • 标签: 神经外科 危重病人 人工气道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全麻在急危重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急危重腹部手术患者40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200例,给予常规盲探或是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改良组患者200例,给予快速诱导后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对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改良组患者成功救治比例、各项生命体征、完全清醒比例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而插管时间、死亡比例少于常规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插管喉水肿的比例显著高于改良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危重患者需要进行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应用可视喉镜下插管,能够明显的缩短插管时间、明显增加插管成功比例、有效降低插管喉水肿的比例,明显缩短术后清醒时间和平稳各项生命体征,安全性较高,适宜临床应用开展。

  • 标签: 静脉麻醉 急危重 腹部手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肠内营养输注法对减轻危重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ICU科2014年1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危重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持续不间断输注法,采用肠内营养泵按80ml/h~100ml/h的速度持续输入,直至营养液输完,每日的营养液总量为1000ml~1500ml;实验组采取改良肠内营养输注法,每输注4h,停止1h,回吸胃残余量<50ml时,进行下一次营养输入,其余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各种肠内营养并发症,并进行组间比较,评价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食物反流、胃管堵塞、应激性溃疡、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代谢方面的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肠内营养输注法能够有效的降低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危重病人 肠内营养并发症 改良肠内营养输注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危重患者院前急救的人性化护理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80例急诊危重患者,采用随机平均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急诊科院前急救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行人性化护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5.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50%(P<0.05);经院前急救后,观察组患者的负面情绪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在院前急救的运用中,可有效改善危重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危重病患者 院前急救 人性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相应护理以及与医生的配合要点。方法选取48名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急诊手术的护理配合,并对其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每位患者均在积极抗休克,并进行紧急手术救治,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严重挤压伤,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他47名患者均安全返回病房,经过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结论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争取时间做到快速有效的治疗,而护士与医师、病患及其家属与护士和医师之间的配合程度都非常重要,手术前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做好快速扩容;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并严密观察患者尿量的变化;对制度及各项技术操作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与手术医师精准的配合也能够缩短手术时间,这些是成功救治患者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急诊手术 护理 治疗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COPD病人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入急诊科救治的COPD病人88例,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44例,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发现问题,查阅文献,将证据与患者实际情况综合比较后筛选出最佳证据,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满意度。结果循证护理组的抢救成功率、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急诊护理COPD病人中,能促使护士去寻求具有科学依据的护理方法解决护理实际问题,为病人提供最有效、最合理的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循证护理 COPD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有效护理管理方式。方法将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危重4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4例患者在院内安全转运中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院内安全转运中采取SHEL护理模式,对两组不同护理方式下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SHEL护理模式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6.66%),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HEL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的避免以及减少在转运过程中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

  • 标签: 危重病人 护理质量 安全转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急诊抢救的危重患者212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12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6例),对照组(106例),对观察组使用全程护理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将对照组和观察组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86.79%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74.53%,两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程度89.62%高于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度79.25%,两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全程护理的方法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可以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并且患者家属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全程护理 急诊 危重患者 抢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改进急诊住院病人交接管理方法,改善急诊住院病人交接管理质量,提高院内、病人的满意度。方法采用最新的交接管理方法,改进住院病人交接单,提高交接工作质量,追踪分析交接单的问题,院内、病人反馈问题,院内、病人满意度。结果住院病人交接单遗失率、合格率、院内满意度、病人满意度得到显著改善,与改进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住院病人交接管理方法,解决急诊住院病人交接中存在的问题,使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更加完善,有利于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有效的提高院内及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急诊管理 交接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院前急诊急救与护理对急性心梗病人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救治于我本院的共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2例入院前接受急诊急救与护理的患者为实验组成员,18例人院前未接受急诊急救与护理的患者为对照组成员。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实验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梗病人进行急诊急救与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急性心梗病人的院前急诊护理应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普及。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诊护理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危重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各110例。观察组患者在院内转让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及优质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及护理,对比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及科室接收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4.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8%;观察组患者转运后接收科室满意率达到95.45%,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2.7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增加接收科室的满意程度,充分保证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护理风险管理 意外事件发生率 科室接收满意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ICU期间压疮形成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择了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危重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25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再辅以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实验数据。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ICU期间给予前瞻性护理干预,可充分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率,亦可帮助患者缓解痛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前瞻性护理 急诊危重 ICU 压疮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PCI术的护理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PCI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使用综合性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护理满意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PCI术时通过综合性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PCI术 综合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科间交接规范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我科收治的进行急诊-ICU转运的危重患者33例为改善前组,选择2015年1~12月我科收治的进行急诊-ICU转运危重患者33例改善后组。比较活动前后两组急诊危重患者科间交接规范率及品管手法、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责任心及积极性6个方面的评分。结果改善前组急诊危重患者科间交接规范率为57.6%,改善后组急诊危重患者科间交接规范率为89.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333,P<0.05)。活动后各项评分均较活动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可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科间交接规范率,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 标签: 品管圈 急诊危重患者 科间交接 规范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和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3例,对照组23例,分别接受风险针对性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2例,压疮1例,高血糖2例,死亡3例;对照组患者吸入性肺炎8例,压疮7例,高血糖9例,死亡9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护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差、缺乏法律意、沟通不当、强工作强度和患者病情等方面。

  • 标签: 急诊抢救室 留观老年危重患者 护理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对舒适护理在门诊急诊科输液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在2014-2015年收治的门诊急诊科输液病人共计200例作为临床研究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有10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患者不实施任何护理,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好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统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门诊急诊科输液患者中应用舒适护理是十分有效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舒适护理 医疗门诊 急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CRRT救治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内的40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护理经验和护理疗效。结果经CRRT治疗和精细的临床护理后,40例患者中26例痊愈转科或者出院,占65.0%;8例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尿素氮、血肌酐等指标逐渐下降并维持正常,占20.0%;6例因脏器衰竭而死亡,死亡率占15.0%。结论良好的护理对保障CRRT救治工作顺利进行,提高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危重症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