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诊断方法及临床特点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死亡1例,重残1例,完全恢复10例。结论针对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头部CT和MRI+MRV检查,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作为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治疗的有效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特点 抗凝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检过程中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静脉采血后皮下血肿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4~5月来我科进行健康体检的260名需静脉采血的体检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130名。对照组实行常规体检护理,在此基础上干预组加以综合性护理干预,将两组皮下血肿形成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采血后均有皮下血肿形成,干预组的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降低皮下血肿的形成率、提升护理质量以及体检者的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 标签: 体检 护理干预 皮下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血栓形成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53例急性脑血栓病患,分为对照组27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26例(常规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两组,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1(77%)显然要比观察组的25(96%)低许多,χ2=3.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20(74%)显然要比观察组的25(96%)低许多,χ2=3.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用于急性脑血栓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作用,能够有效提升病患的护理满意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有助于病患的身体快速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普及运用。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临床效果 急性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施。方法回顾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科37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积极的、规范化的护理,观察效果。结果经积极的、规范化的治疗护理后,病情好转,疗效满意。结论积极的、规范化的护理,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 标签: 重症监护室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脑血栓形成98例进行回顾分析,对照组49例进行刺五加注射液、低分子旋糖酐等西医对症治疗,研究组49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以中药血栓通脉汤治疗,依据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疗效。结果研究组治愈率32.7%明显高于对照组20.4%,总有效率89.8%明显高于对照组69.4%,无效率10.2%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6%(P<0.01)。结论血栓通脉汤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脑血栓形成较单纯西医治疗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脑血栓形成 血栓通脉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42例行THA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11比例分为参照组(n=71,采用常规护理)和干预组(n=71,采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参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可将其作为首选护理方案积极推广使用。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黄芪注射液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5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两组,每组各25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与D-二聚体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给予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降低D-二聚体水平,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 标签: 下肢骨折术 身痛逐瘀汤 深静脉血栓 黄芪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髓芯减压加钽棒植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临床随机分组,护理A组30例和护理B组50例。结果护理B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疼痛、下肢肿胀发生率均低于护理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