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阐述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意义及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4年来通过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使平均住院日持续下降,出院人数持续上升。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医疗质量 缩短 平均住院日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临床路径管理对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5年4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112例,并11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56例,对分别应用常规护理管理和临床路径管理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就护理总满意度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参照组92.86%vs.73.21%;就平均住院日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短于参照组(8.77±3.56)dvs.(14.25±5.56)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管理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能够大大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临床路径管理 患者 平均住院日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缩短妇产科临床路径患者平均住院日。方法将我院妇产科科2014年538例临床路径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613例临床路径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运用品管圈活动进行干预,对比评价两组预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妇产科临床路径患者平均住院日由9.44天缩短到6.3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能够缩短妇产科临床路径患者平均住院日。

  • 标签: 临床路径 品管圈 平均住院日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电针疗法对卒中偏瘫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影响。方法以威海某医院神经内科新收入院的卒中偏瘫患者12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随机等分各60例。入院病人均按照卒中单元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早康训练和电针治疗。4周后,两组进行Fugl-Meyer评分、ADL及平均住院日的比较。结果治疗组Fugl-Meyer、ADL评分优于对照组、效果更加、平均住院日明显缩减。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治疗取得临床效果显著,决定后期的康复效果,缩减平均住院日,节省医疗资源,减轻家庭负担。

  • 标签: 早期康复训练 脑卒中偏瘫 电针 平均住院日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不同温度对色谱分析性能的影响,从而寻找一种有效又简便的改善色谱分析性能方法。方法以某中药注射剂含量测定时在不同温度下的分离性能为例,根据测定数值考察温度与分离性能的变化关系。结果该中药注射剂出峰时间随温度升高分离速度加快,同时理论塔板数也随之增大,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某一成分的分离度降低,因此,选择温度还需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仪 温度 分析性能 分离度 理论塔板数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我院财务分析的方法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住院日及人均医疗费用支出进行比较,为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疗效好且费用低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80例病人,以血糖值为健康效果测量指标,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评价口服降糖药三种给药方案(A组格列吡嗪十二甲双胍缓释片;B组格列吡嗪+阿卡波糖;C组格列吡嗪+罗格列酮)治疗Ⅱ型搪尿病的药物经济学效果.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3种方案的有效率分别为83.3%、86.7%、96.7%,C方案疗效要优于A、B方案。使平均血糖下降一个百分点,三方案费用分别为15.29元、27.29元、34.14元。结论3种治疗方案都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从药物经学的角度分析,格列吡嗪十二甲双胍方案为佳;格列吡嗪+罗格列酮疗效最好,但成本效果比最高。

  • 标签: 2型糖尿病 成本效果分析 费用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采集后的存放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非血液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标本617例,分离收集血浆后,部分血浆立即测定及室温(20~25℃)存放2、4、6、24h后,部分血浆分别于室温、-4℃、-20℃保存24h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4项指标。比较各组凝血4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放置2h检测的凝血功能4项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4h、8h及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室温(20~25℃)保存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20℃保存24h血液标本AP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保存24h血液标本各凝血指标及-20℃保存PT、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检测凝血功能各指标时,应注意对于凝血功能采集血液标本后及时送检。常温状态下,血浆标本应在2h内完成检测,如需保存,应选择-4℃的低温环境,切勿在过低的温度中保存,尤其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存放时间 存放温度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检验对诊断不同人群缺铁性贫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时间段在我院例行体检身体健康的8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进行血细胞分析,对比两组网织红细胞和红细胞相关及参数。结果实验组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CHr)、平均网织红细胞体积(MCVr)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在缺铁性贫血与正常人中含量差异明显,对诊断不同人群缺铁性贫血意义较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缺铁性贫血 不同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膀胱冲洗液的温度对前列腺电汽化术患者的影响。方法80例行前列腺电汽化术患者按照住院床号奇偶性分组,试验组(n=40)与对照组(n=40)。两组术后均实施持续性的膀胱冲洗,对照组冲洗液温度在(26.36±0.76)℃,试验组冲洗液的温度在(35.62±1.49)℃,对比术后出血量、膀胱冲洗液总量、膀胱痉挛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术后出血量、膀胱冲洗液总量、膀胱痉挛发生率比较,试验组较低(P<0.05)。结论前列腺电汽化术后冲洗液的温度控制在(35.62±1.49)℃左右,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膀胱冲洗液总量,避免膀胱痉挛,效果确切。

  • 标签: 膀胱冲洗液 温度 前列腺电汽化 术后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对全血标本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健康体检人员50例,每个体检人员需要进行三份外周静脉血,并将其放在4摄氏度、25摄氏度以及32摄氏度的水浴箱内,分析在不同时间内的测定结果。结果放置4个小时后,RDW在32摄氏度环境更高,在12小时后,MCHC在25摄氏度环境下较低,24小时后,HCT在25摄氏度环境下较高。结论在不同保存时间和温度下,发现全血标本会影响实际的监测效果,为了确保检测准确性,需要在2小时内给予有效检测。

  • 标签: 不同保存时间 温度 全血标本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原地区抗凝血标本离心后存放温度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门诊患者静脉全血抗凝血标本50例,无脂血、无溶血和无黄疸,立即以3000转/min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上机测得的结果分别与在室温(20~25℃)和4℃放置2小时、4小时和6小时的血浆样本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无论室温下还是4℃冰箱,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随血浆样本放置时间延长而延长。结论凝血标本采集后要及时离心并检测,2小时不能及时检测的标本离心后密闭保存于4℃冰箱。

  • 标签: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对全血标本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健康患者70例作为研究主体,全部患者均行相同的血液检查,并对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和温度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从而探究保存时间以及温度对学也标本的影响程度。结果在不同温度保存的情况下,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红细胞均会发生显著变化,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白细胞变化情况并不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标本保存时间越长,对患者的检验结果影响越明显。结论血液标本的存放时间和温度都能够对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造成影响,为了使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更加准确,采集血液标本后,应尽早完成相关检查。

  • 标签: 保存时间 温度 全血标本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心理痛苦体温计(DT)在临床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中应用效果。方法将21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6例,实验组使用改良DT进行调查,对照组采用中文版DT进行调查,对两组的有效问卷和使用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有效问卷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时间使用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改良后的DT,病人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花费时间更短,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改良心理痛苦温度计 肝硬化失代偿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的保存时间与温度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留取30份新鲜冰冻血浆,选取时间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融浆机37℃下20分钟融化后分为两份,一份在25℃温度下保存、一份在4℃温度下进行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72小时、48小时、24小时、4小时、0小时均进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同时进行试管法体外活化测定ACT、TMA。结果所有的检查样本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能得到血凝块特性的TMA、ACT等参数值,血浆融化后在保存72小时、48小时、24小时、4小时时间点ACT值与0小时的指标相比,显著升高(P<0.05),但TMA值差别无显著性。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72小时,虽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衰减,但是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如能正确利用能有效避免医院血液成分浪费。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不同的保存时间 温度 凝血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环境温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遵化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UAP患者,按照入院时气温分为两组在本地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3.1℃)入选的78例UAP患者为高温组,在本地最冷月份(12月,平均气温-2.8℃)入选的82例UAP患者为低温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CD62p、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表达水平,计算表达率(%)。结果与低温组相比,高温组的UAP患者的CD62p(9.8±1.4%比14.5±6.2%)和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表达率(16.2±2.1%比48.5±5.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环境温度对UAP患者血小板活化有明显影响,低温组明显高于高温组,因此,应注意环境温度变化,必要时可调整UAP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

  • 标签: 温度 不稳定型心绞痛 CD62p 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 血小板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