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PD)抑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Medline、VIP、万方等数据库关于rTMS对帕金森抑郁患者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9月。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包括350例患者。4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rTMS与SSRIs比较治疗PD患者2周后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23,95%CI(-2.74,0.28)。2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rTMS与SSRIs比较治疗PD患者2周后的UPDRSII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7.81,95%CI(-11.34,-4.28),rTMS优于SSRIs。2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增加rTMS与SSRIs常规抗PD药物比较治疗PD患者2周后的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59,5%CI(-5.63,-3.54),增加rTMS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状态。结论rTMS和SSRIs在改善帕金森抑郁的抑郁状态上短期疗效相当,但rTMS还具有改善运动功能的作用。在常规抗PD治疗基础上增加rTMS,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上述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的RCT来证实。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帕金森病 抑郁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刺激治疗抑郁症的心理护理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9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经颅刺激治疗,对照组于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程度变化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总分(92.34±3.5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5.17±4.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经颅刺激治疗过程中能有效减轻患者抑郁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心理护理 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刺激(rTMS)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药物合并rTMS治疗)40例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4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末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汉密尔顿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2周末两组汉密尔顿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经颅刺激联合药物治疗抑郁症短期疗效优于单纯抗抑郁药治疗。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诊断中核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收治的46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核检查与临床病理检查,将病理学诊断的结果与患者核检查的结果相比较。结果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共24例,所占比例为52.17%。其中10例患者肿瘤物低于2cm,14例患者肿瘤物高于2cm。MRI检查结果显示24例乳腺癌,检出率为100%。同时,11例患者肿瘤物低于2cm,13例患者肿瘤物高于2cm,符合率为91.67%。组间差异比较无明显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诊断中核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诊断检出率,有助于患者的早期疾病治疗,建议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癌 核磁检查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采用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样本为我院收治的4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为样本选择时段,分析予以核检查和X线检查,对两种诊断手段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100.00%)明显较高,漏诊率(20.00%)明显较低,两组比较存在P<0.05的差异,统计学形成意义。结论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采用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升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在临床诊断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 核磁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刺激治疗顽固性幻听疗效的对照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试验组给予经颅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经颅假刺激。比较两组患者PANSS评分、AHRS评分及TESS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试验组PASS评分下降,其也低于同期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试验组AHRS评分下降,其也低于同期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试验组TESS评分稍升高,其也稍高于同期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颅刺激治疗顽固性幻听患者效果佳,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及幻听症状,不良反应也轻,进而提高其生存质量及身心健康,值得临床选择。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顽固性幻听 疗效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静脉套管针在核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护理措施。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增强扫描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给予相应的应用护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前准备相关物品,正确应用套管针,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告知扫描前相关注意事项。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分别为(46.98±5.36)与(46.78±5.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为(35.22±4.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90±4.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中,均一次性造影成功,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静脉穿刺成功率为88.0%,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2例患者不满意,11例患者一般满意,十分满意患者为12例。可得,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度为8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套管针在核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造影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静脉套管针 核磁增强扫描 应用护理 临床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刺激治疗伴有失眠的焦虑症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焦虑症伴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真刺激线圈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对照组采用假刺激线圈联合文法拉辛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多导睡眠监测(PSG)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均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及PSG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复经颅刺激治疗焦虑症伴失眠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焦虑症 失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在急性脊髓炎检查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收录的急性脊髓炎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进行临床分析,在所有患者病情发作后的2周左右实施MRI平扫检查,同时有38例患者实施MRI增强扫描,统计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在T1加权像中,MRI信号表现无异常的患者为30例,其余20例患者均存在不规律低信号影像。在T2加权像中,所有患者病变位置内信号均呈上升现象,其中横轴位发生均质高信号的患者有17例,其余33例患者局部出现高信号。在38例者实施MRI增强扫描的患者中,病变位置中无强化现象的患者有17例,其余21例患者均存在轻微斑片状强化现象。观察分析矢状位加权像高信号的面积,其中有20例患者的病变位置长度达到四个椎体,有18例患者则更长。通过MRI技术复查的患者有18例。有7例患者在给予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有11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消退。结论对急性脊髓炎患者进行MRI检查,可准确判断其病变位置的病理和形态变化,在临床上有较高应用意义。

  • 标签: 核磁 急性脊髓炎 检查 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刺激加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颅脑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而为颅脑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脑外科2013年以来34例颅脑术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治疗,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脑外科只接受其他物理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二组疗效差异显著。结论经颅刺激加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颅脑术后患者疗效优于一般物理治疗。

  • 标签: 经颅磁 电刺激 小脑顶核 颅脑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rTM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SWM、VFT、PANSS等评分变化。结果在VSWM、VFT、PANSS等评分上,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且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各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且P<0.05。结论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非常显著,即可显著改善其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精神症状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之一,临床上很多患者对药物治疗疗效欠佳。重复经颅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技术以无创、无痛、安全被广泛应用精神、神经、康复领域,它通过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神经电生理活动。rTMS作为一项新型神经调控技术,在临床上已用于多种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主要对重复经颅刺激技术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相关参数、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阐述。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精神分裂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焦虑症伴失眠患者时使用重复经颅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焦虑症伴失眠患者共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联合重复经颅刺激治疗,将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评分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更低;在匹兹堡睡眠指数评分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焦虑症伴失眠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重复经颅刺激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并提高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焦虑症 失眠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刺激治疗联合盐酸舍曲林片对产后抑郁症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2例符合ICD-10产后抑郁诊断标准的首发患者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A组)给予重复经颅刺激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对照组(B组)仅给予盐酸舍曲林药物治疗,共4周为一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HAMD)表评定临床疗效,以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筛查认知功能状态。结果两组在治疗结束时HAMD量表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58,P>0.05),说明两组在抗抑郁疗效方面相当。但两组的MMSE评分从第三周末出现显著性的差异(P<0.05),说明A组较B组治疗方法对产后抑郁症的认知功能改善有积极疗效。结论盐酸舍曲林片合并经颅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 标签: 经颅磁刺激治疗 产后抑郁症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低频经颅刺激(ILF-TMS)联合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75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抑郁药治疗,治疗组在抗抑郁药的基础上联合超低频经颅刺激治疗,定位于全脑,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感应电流,刺激N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引起大脑产生兴奋或抑郁的效应。每周5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治疗4周后,应用哈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的HAMD评分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较组内治疗前,治疗组HAMD评分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的HAMD评分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进行对比,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8例、9例、11例、9例,治疗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21例、10例、5例、2例,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4.73%)显著高于对照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频经颅刺激联合药物对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且安全有效,有待于广泛应用临床。

  • 标签: 抑郁症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刺激仪在失眠症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取失眠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颅刺激仪治疗,采用PSQI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前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及睡眠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及睡眠效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采用经颅刺激仪治疗效果理想,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经颅磁刺激仪 失眠症 治疗效果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刺激治疗抑郁症伴发的睡眠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60例抑郁症伴发的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低频重复经颅刺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睡眠总时长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患者早醒延迟时间及觉醒次数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各HAMD睡眠障碍因子水平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经t检验得出P<0.05。结论抑郁症伴发的睡眠障碍患者采用低频重复经颅刺激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经颅磁刺激治疗仪 抑郁症 睡眠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复经颅刺激治疗精神障碍的应用与可行性。方法择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精神障碍伴顽固性头痛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信封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基础止痛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重复经颅刺激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56%与77.78%,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精神障碍伴发顽固性头痛患者采取重复经颅刺激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精神障碍 顽固性头痛 经颅磁刺激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应用常规MRI及MRA结合敏感加权成像技术的价值,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将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内40例脑血管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患者实施常规MRI及MRA结合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检查,检查后对比并分析其结果。结果本次入选的血管畸形患者包块脑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动静脉畸形等情况,SWI在本次研究中所用的多种方法中,清晰程度、准确程度均相对较好。结论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应用常规MRI及MRA结合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均具有一定价值,但SWI在准确度和清晰度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脑血管畸形 诊断 常规MRI MRA结合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TMS治疗老年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63例年龄大于60岁的抑郁症首发患者分为rTMS组和氟西汀组,两组均服用氟西汀20mg/d,rTMS组加用6周rTMS真性刺激,以10Hz、90%运动阈值刺激患者左前额叶背外侧,氟西汀组加用6周rTMS伪刺激治疗。治疗前后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际完成观察63例,其中rTMS组31例,氟西汀组32例。治疗第1周末,rTMS组的HAMD总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O.01),有效率及减分率均高于氟西汀组(P﹤O.05)。氟西汀组HAMD总分在治疗第2周末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O.01);治疗第1,2周末,rTMS组有效率高于氟西汀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第4,6周末,rTMS组治愈率高于氟西汀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两组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rTMS联合氟西汀治疗老年首发抑郁症患者起效较快、安全、疗效肯定,治愈率更高。

  • 标签: 抑郁症 老年人 氟西汀 重复经颅磁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