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PI制作为一个被国内科学界广泛接受和采用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在促进学术热情,提升学术自由等优点以外,也有其自身局限性。我院建立了以PI制为主的新型研究,对实验室建设管理和教学方面进行革新,更有利于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

  • 标签: 医学免疫学 PI制 实验室建设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公司地区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防止水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广大职工家属的身体健康。方法于2008年-2011年分别于3月、6月、10月对所有水厂进行了卫生学调查和水质抽样监测,并对调查和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监测水样水源水58份,合格56份,合格率96.55%;生活饮用水79份,合格78份,合格率98.73%。2009年生活饮用水监测19份,合格18份,有1份硝酸盐超标,合格率为94.74%;2010、2011年都是监测水源水17份,合格16份,有1份水源水亚硝酸盐超标,合格率均为94.12%。所有水样六价铬、大肠菌群都在标准范围内。结论我公司集中式供水的管理是很规范的,但是在水源的防护,各项管理规定、操作规程的执行等方面还需要加强,以保证公司地区水质的安全。

  • 标签: 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
  • 简介:摘要现代前急救是采用先进的现代化装备、高超的抢救技术、迅速到达现场实施综合救治措施,它是急诊医学的首要环节,是急病获救,减少并发症的基本保证,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对重大伤害、疾病的应急能力以及每个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的品格水准。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与贫穷落后地区,前急救的模式及水平存在很大差别。及时有效的前急救为院内急救赢得了时间和条件,提高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是提高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与环节。

  • 标签: 院前急救 链式流程复苏 科学护理
  • 简介:摘要高处坠落伤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从高处坠落,受到高速及阻挡物(如地面)的冲击力,使人体组织和器官受到损伤,大多数为多发伤,伤情复杂,病势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前急救棘手。本文通过对108例高处坠落伤患者的前急救护理,总结出抢救高处坠落伤患者必须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给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维持正常血氧浓度及充足的血容量,积极止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做好抢救准备,遵守先救命再治伤的抢救原则,积极处理致命伤,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及恢复患者肢体的基本功能。从而体会到抢救者必须保持冷静,紧张而有序,操作准确精炼,以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积极配合抢救,取得更好的抢救效果。安全转运的同时及时与相关科室联系,做好抢救准备,及时准确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可能存在的潜在性损伤,让病人及家属一起承担潜在风险,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病人满意度。

  • 标签: 高处坠落伤 院前急救护理 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急救濒危病人应用喉罩建立人工气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急诊科在前急救濒危病人建立人工气道153例,随机分为AB两组。结果A组73例喉罩一次性盲插成功72例,成功率98.63%。B组80例经喉镜一次性盲插成功37例,成功率46.83%。两组比较P<0.05。结论喉罩对前濒危病人急救建立人工气道有明显效果和可靠的安全性。

  • 标签: 院前急救 濒危病人 喉罩 人工气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预防的管理办法对压疮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分组研究,分别将老年护理综合预防压疮前后的高危老人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压疮的传统预防管理;实验组采取压疮的综合预防管理,总结压疮的发生率及发生原因。结果实验组压疮的发生率3.2%,显著低于对照组压疮的发生率3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压疮综合预防的管理办法,可以有效预防老年护理压疮的发生。

  • 标签: 老年护理院 压疮 综合预防管理
  • 简介:摘要简述前急救护理目前所存在的护理风险情况,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找出高效、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对策,以期降低前急救风险的发生率,使急救中心前急救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最终使急诊患者的救治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风险 防范对策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前急救模式的标准化。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至我院进行急诊抢救的患者共计241例,根据既往前急救情况进行总结,制定前急救标准化流程。统计院内平均反应时间、到达现场平均时间、现场抢救的成功率、院内抢救的成功率。3个月后随访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对前急救的满意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对241例急诊患者前急救进行数据统计,院内平均反应时间为(2.54±1.83)min,到达现场平均时间为(22.41±10.55)min,现场抢救的成功212例,成功率87.97%,前病死16例,前病死率为6.64%。院内抢救成功220例,成功率为91.29%。3个月后对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进行随访,对120总体印象满意231例,满意率95.85%,对120人员服务态度满意208例,满意度86.31%,对医务人员急救技术满意222例,满意度92.12%,对急诊入院流程满意237例,满意度98.34%。结论前急救模式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院前急救模式 标准化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恶性心律失常的前急救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2016年4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治疗,观察其急救治疗结果,及抢救成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据统计,在选取的80例患者中有75例患者在3分钟之内抢救成功,占比93.75%,其中通过胸外按压、气管插管等常规急救措施复苏成功的有35例,心肺复苏失败后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治疗复苏成功的有30例,有10例患者在接受电除颤抢救治疗后复苏成功;在抢救成功的75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有7例,分别为2例伴有低血压、3例伴有心动过缓、2例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在常规急救治疗的基础上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药物联用电除颤,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院前急救 恶性心律失常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急救中应用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效果。方法采用PTC原则对95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在急救过程中向目击者询问情况及利用担架抬患者上救护车,到医院后,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强及简单有效的检查。结果27例表现为呼吸困难,经过应用PTC原则后,存活26例,死亡1例;54例昏迷,急救后,存活53例,死亡1例;14例出现休克症状,急救后存活12例,死亡2例。结论应用PTC原则可以有效发挥前急救的作用,可推广使用。

  • 标签: 院前急救 初级创伤救治 应用 原则 PTC
  • 简介:摘要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是急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挽救患者生命和医院处理赢得时间和治疗条件。前急救是短暂的,是应急性的,经过简单急救后,病人还要转送到医院急诊科继续救治。做好途中运送和救治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抢救时机,保证将病人运送到医院得到更好的救治;没有医院的继续救治,前急救的效果也是很难巩固的,甚至会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对前急救的认识应提高到社会对急救工作的需要上来,提高到评价一个城市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上来。本文分析前急救调度工作中存在问题,探讨相应对策,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呼吸护理对急性心衰患者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作用。方法随机选取48例急性心衰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采取呼吸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患者各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患者更加满意呼吸护理方法,能减少感染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衰患者 呼吸护理 预防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两区不同检测系统间血常规参数是否具有可比性,为检验结果互认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86份新鲜血标本,分别在医院本部(即参考系统)和板仓分院(即试验系统)的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比较两系统间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的差异及相关性,以行业标准(WS/T406--2012《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中的允许总误差(TEa)的1/2为标准,判断检验结果的可比性。结果两检测系统间WBC、RBC、HCT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5项参数在两检测系统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975),在医学决定水平处各参数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仅HCT在15%时,两系统的系统误差超过临床可接受标准。结论两区不同检测系统血常规结果具有可比性和互认性,但仍应加强检测系统间各项目,尤其是较低水平的HCT的比对及临床可接受性评价。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血常规 相关性 互认性
  • 简介:摘要文章旨在推动妇幼保健医院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提高职工的服务质量,促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全面发展,通过构建和谐的职工精神氛围,尽可能的完善医院管理机制,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提高职工的服务质量,加强全面持续性的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促进医院的大规模化发展。本文主要从职工工作精神氛围、人性化服务和满意度调查三个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

  • 标签: 妇幼保健院 医院文化 建设 创新
  • 简介:摘要前急救护理工作所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对病人的伤情进行迅速准确的评估、做出初步的诊断、处理致命的伤情或症状,并将伤员迅速安全地转运、快速而有效的治疗。良好的准备是急救单元快速出动先决条件,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护士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术是确保成功的基础。

  • 标签: 院前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急救的沟通技巧与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我院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前急救的沟通技巧问题。结果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方面得分高于医生,而在医患沟通技巧方面得分低于医生。在医护人员方面,最主要因素是工作繁忙(80.0%%),其次是缺乏沟通技巧(65.0%)。在患者方面,最主要因素是不信任医护人员(78.0%),其次是期望值过高(60.0%)。结论前急救医患沟通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救人员和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和技巧评价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加强防范与管理。

  • 标签: 院前急救 医患纠纷 医患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腹症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提高急腹症患者的急救效果以及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研究组患者给予急腹症系统性前急救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处理,之后将所有患者均送回医院进行抢救与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急救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患者经过正确及时的系统性前急救措施后,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5.15%、死亡率为6.0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前急救措施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39%、死亡率为21.21%;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接诊的医务人员自接诊至到达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急腹症患者进行系统性的前急救,可使患者得到较为及时正确的急救措施,从而提高急腹症患者的急救效果,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腹症 院前急救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前急救不同评价方法对前急救患者临床诊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前急救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主要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体征进行急救诊断,观察组则根据患者的脉搏、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意识、血糖和心电图这八项评估指标以及临床症状、病史、体征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急救诊断。比较两组前急救时明确诊断的例数、前急救死亡和成功的例数,转运死亡和成功的例数以及急诊科抢救死亡和成功的例数。结果观察组的明确诊断率为92.00%(23/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0%(13/25)(P<0.05);观察组的前急救成功率为84.00%(21/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0%(11/25)(P<0.05);观察组的转运成功率为95.23%(20/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11/11)(P<0.05);观察组的急诊科抢救成功率为95.00%(20/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7/9)(P<0.05)。结论通过将八项指标病情评估联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明确诊断率、前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以及急诊科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评价方法 院前急救患者 临床诊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经急诊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每组各50例。针对常规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救治,针对治疗组采用前急救护理路径救治。结果常规组呼救后到在前接受救治时间为23.49±12.27min,到医院接受救治的时间41.67±14.71min;治疗组呼救后到在前接受救治时间为17.61±6.14min,到医院接受救治的时间30.71±12.56min;常规组总死亡伤残比例为74%,治疗组总死亡伤残比例为50%。所有数据均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采用前急救护理路径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发生病情后至接受救治时的时间,降低死亡伤残率,提高救治效果。

  • 标签: 急救护理路径 脑卒中 院前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