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血肿术后6周MRI表现,分析评价其临床价值,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选择60例脑外伤与高血压内出血术后MRI资料,男性51例,女性9例,年龄在10至65岁,平均年龄48岁,这些病例先后在2天至6周进行四次以上磁共振检查,对这些术后MRI影像资料分析整理。结果21例血肿基本清除,37例血肿缩小,2例脑血肿变化不大,2例术区引流管浅或不在血肿,6例脑疝征象解除或减轻,术区残留血吸收消失一般要1-4周;术区周围脑组织肿胀、水肿减轻至消失需一周至一个月左右;手术创口处脑疝7例,迟发脑内出血2例,硬膜下积液9例,术后并发脑梗塞1例。结论除非病情有特殊变化,常规术后48小时复查,术后一周再复查一次,以后可根据病情2-3周复查一次。低场磁共振能准确显示血肿大小、术区残留血量和脑疝的变化情况、引流管的位置,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脑水肿程度及吸收消失过程,在判断残留血量的敏感性上优于CT,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颅内血肿 术后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态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脑室穿刺术后护理体会。方法手术中放置密闭的脑室外引流管,连接监护仪,持续观察记录ICP指数。结果63例患者行术后监测,根据ICP值的变化,合理使用脱水剂,其中56例症状改善,病情平稳,4例成功抢救,1例监测探头脱出,2例病情变化死亡。结论动态监测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通过ICP值波动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救治赢取时机,降低了术后死亡率及致残率。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护理 穿刺术 颅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外引流连续监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动态变化,分析外引流与压下降之间的时间量效相关性,明确监护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神经外科重度颅脑外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监护及常规监护组,监护组常规脑室穿刺监测;常规监护组平均24复查血常规、电解质、渗透及头部CT扫描来检查内情况变化。结果监护组给予脑室内置管监测,置管后外引流脑脊液患者26例。常规监护组30例,给予甘露醇18例,给予过度通气12例。监护组压低于15mmHg患者11例,常规监护组由于未监测,情况不详。监护组感染患者3例,常规监护组未见感染。监护组脑室扩大患者2例,常规监护组脑室扩大13例。监护组渗透压低于320mOsm/kg患者22例,常规监护组10例。两组患者均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监护组预后好转24例,预后差11例,常规监护组预后好转16例,预后差15例,监护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监护组。结论监护连续监测动态变化,并及时外引流脑脊液治疗升高,临床效果可靠。

  • 标签: 颅脑外伤 检测 颅脑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Intracranialpressure,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ICP监护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监护组采用硬膜下ICP监护法,对术后ICP持续动态监护,观察术后ICP变化规律和波动特点,根据ICP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指导脱水剂的应用;比较监测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及预后差异。结果监测组ICP越高,GCS评分越低,预后良好组的ICP值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ICP值,ICP越高,预后越差。ICP监测可作为预警及时阻止脑危象的发生,监测组术后早期发现再出血5例。监测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监测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术后动态ICP监测可反应脑水肿进程并有助于早期发现再出血、及时处理并控制病情和估计预后,有利于指导脱水剂的使用,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压 颅内压监测 脱水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监测在神经外科ICU的应用与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ICU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18例患者实施持续监测及相应的护理。结果经过积极的护理及预防,急躁的发现了病情的变化,及时给予处理,防止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持续监测在神经外科ICU中应用对判断内伤情及程度,给予指导性治疗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持续颅内压监测 神经外科ICU 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监测在开颅夹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62例行开颅夹闭动脉瘤患者病例,随机分两组,每组各31例。监测组(ICP组)于术中行脑实质监测,根据ICP的变化调整治疗计划,常规治疗组根据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常规治疗。结果ICP组预后好于常规治疗组(P<0.05);ICP组应用甘露醇的时间和剂量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持续监测能第一时间反映患者病情变化,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和积极妥当的护理,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颅内压监测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2年11月由我院收治且行开颅手术治疗的83例动脉瘤患者。结果出院时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者63例,轻度残疾9例,中度病残4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5例。结论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动脉瘤安全有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开颅 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院收治1例高原感染患者,入院查体初步诊断为外伤导致感染,重新将伤口清创及缝合,并于侧脑室穿刺置管,将头孢曲松钠加入生理盐水中配制成灌洗液,行侧脑室灌洗和腰池外引流,同时配合全身抗菌和对症支持治疗,1周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神志清楚,脑脊液检查结果正常。高原感染采用侧脑室置管连续灌洗加腰池引流法治疗效果满意、疗效确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颅内感染 侧脑室灌洗 治疗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肿微创清除术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50例进行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患者在术中密切配合,手术之后严密监察病情,加强头部引流管的监护和的监护,进行早期必要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结果50例进行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之后,其中42例痊愈,8例患者死亡,,治愈率达84%。结论通过对血肿患者在进行微创清除术治疗后再实施科学合理护理,具有促进病情的恢复,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致残率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

  • 标签: 颅内血肿 微创血肿清除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介入栓塞治疗技术对患有动脉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30例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本组30例动脉瘤患者经治后肿瘤100%栓塞19例(63.3%),90%~99%栓塞10例(33.3%),70%~89%栓塞1例(3.3%)。痊愈23例,显效5例,一般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患者术后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致不全偏瘫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4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25例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管栓塞术治疗。结果入选本组研究25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完成单纯致密填塞,4例患者经支架辅助完成致密填塞,3例患者经球囊辅助完成致密填塞,1例患者行动脉瘤大部填塞。治疗中1例患者出现术中出血现象,经继续填塞治疗获得止血,无死亡、并发症等病理发生。结论铂金圈的数量、大小以及手术操作者的技术是保证动脉瘤患者治疗的关键,可有效减低患者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效果 铂金圈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的手术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结果未有脑血管痉挛、脑缺血、动脉瘤再次破裂、穿刺部位血肿等任何并发症发生,全部治愈出院,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术前积极有效的准备、术后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血管夹闭手术期护理,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控制脑血管痉挛,给于健康教育。结果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共收治25例动脉瘤患者,恢复良好19例,轻残4例,死亡1例。1例术后再出血,4例发生脑血管痉挛经治疗后痊愈。结论动脉瘤血管夹闭围手术期间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是降低死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夹闭 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