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8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无创通气,观察组联合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干预后24h时,两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并统计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O2和pH值基本正常,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PCO2值基本正常,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出现的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的有效药物。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通气 新生儿 呼吸窘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接触式培养皿和棉拭子进行手套表面细菌的检测效果。方法选择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配置人员在配置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手套表面进行采样、培养、技术,并将医护人员分为两组,观察组实施接触式培养皿、对照组棉拭子进行手套表面细菌的检测,将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暴露时间10分钟细菌阳性率25.00%低于对照组、20分钟、30分钟细菌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时间段菌落数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手部细菌较少情况下,实施接触式培养皿进行手套表面细菌检测具有显著效果,值得研究。

  • 标签: 接触式培养皿 棉拭子 手套表面细菌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对于婴幼儿预防乙型肝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11月辖区内180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婴幼儿接种疫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阳性情况。比较接种后不良反应、不同时机(首次接种后4、12、24周)接种表面抗体的阳转率、接种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后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有4名,占2.22%,不良反应在发生之后24内均自行消失;婴幼儿首次接种后4、12、24周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8.89%、40.56%、93.89%,24周、12周明显大于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后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婴幼儿接种后第1年的平均乙型肝炎抗体滴度(117.1±10.6)mU/ml,第2年的为(92.7±-8.7)mU/ml,第3年的为(49.5±6.2)mU/ml。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了乙型肝炎在婴幼儿中的感染率。

  • 标签: 乙肝疫苗 婴幼儿 接种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8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无创通气,观察组联合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干预后24h时,两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并统计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O2和pH值基本正常,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PCO2值基本正常,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出现的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的有效药物。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通气 新生儿 呼吸窘迫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分析我镇8~15岁年龄组的771名中小学生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情况,找出中小学生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维持状况及规律,提出需要再次接种疫苗的指导性意见。方法采集指尖末梢血,用乳胶法(艾博生物医药杭州有限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被检测的771名中小学生中,只有24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其余747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均为阴性,阳性率3.11%。结论我镇所属的县第三中学三至九年级中小学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较低,及时有效地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佳途径。

  • 标签: 中小学生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塞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5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经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每次100~200mg/kg。然后拔管,予NCPAP呼吸支持治疗。结果47例患儿缺氧症状很快改善,12时内血氧饱和度上升到0.90以上,治愈出院;5例好转后自动出院;其余4例患儿仍有缺氧症状改为机械通气。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及能有效地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正确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NCPAP 肺透明膜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5例(365只眼)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对其均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十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本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126秒、平均手术时间为15.3min、术中有22例患者有疼痛感,在给予相应的处理后完成手术,患者均较满意。结论临床上治疗白内障患者时,可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不但能够减少手术时间、改善患者的视力,还能够减少散光,效果显著。

  • 标签: 表面麻醉 白内障超声乳化 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散光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婴儿呼吸机(CPAP)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h的炎症因子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IL-8及IL-10指标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24h后IL-8及IL-10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对照组的为18.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患儿采用CPAP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减弱患儿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呼吸机 肺表面 活性物质 新生儿 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酶促化学发光法(CLIA)与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低浓度值的灵敏度。方法收集不同年龄段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门诊与住院患者CLIA法乙肝检测中HBsAg结果≥0.05IU/ml(判断为阳性)的标本1018例,同时用ELISA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并记录S/CO值,以S/CO值≥1判断为阳性。结果各年龄组HBsAg在CLIA法检测低浓度值(0.05-0.20IU/ml)时总例数为135例,约占总阳性例数的13.3%。这135例用ELISA法检测S/CO值≥1(即判断为阳性)例数仅为44例。显示CLIA法和ELISA法两者的检测灵敏度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IA法灵敏度高于ELISA法,HBsAg作为术前和献血、输血前检查应将CLIA作为首选方法;但由于ELISA法方便操作,适用于大量筛查,因此在大量体检时,HBsAg将ELISA作为首选方法。CLIA法和ELISA法只是HBsAg筛查方法,若要确诊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还应做乙肝DNA或中和试验来确诊。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酶促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剂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比较两组使用呼吸机治疗、吸氧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使用呼吸机治疗、吸氧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肺出血、脑出血及气胸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联合使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可缩短使用呼吸机治疗时间和吸氧时间,促进患儿早期出院,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标签: 肺表面活性剂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联合小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无痛胃镜检查患者,以随机化原则分组,分为对照组(50例,单纯丙泊酚麻醉)、研究组(50例,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联合小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比较麻醉优良率。结果研究组麻醉优良率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联合小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可有效提高老年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麻醉优良率,有助于检查顺利进行,值得借鉴。

  • 标签: 利多卡因胶浆 表面麻醉 小剂量丙泊酚 静脉麻醉 无痛胃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其炎症反应及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住院新生儿100例,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50例。参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和呼吸机辅助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进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炎症反应及氧合功能。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12h、24h新生儿OI值降低、a/APO2值升高,且实验组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呼吸机辅助时间相比实验组少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其炎症反应及氧合功能的影响,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肺氧化功能。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炎症 氧合功能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肺透明膜病新生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双鼻塞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比较干预后两组血气分析结果,统计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血气分析结果中动脉血氧分压及pH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发生的呼吸暂停、低氧血症及高二氧化碳血症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行双鼻塞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联合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经鼻塞 同步间歇指令 无创通气 新生儿 肺透明膜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外伤性听骨链及相关解剖结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39耳)颞骨骨折患者行MSCT容积扫描及重建。结果36例39耳中,听骨链中断28耳,相关听力传导通路骨折30耳,伴发损伤12耳,内耳损伤5耳。结论颞骨MSCT可以确诊听骨链及相关结构损伤的部位及病变程度,帮助术者制定手术方案。

  • 标签: 颞骨骨折 听骨链损伤 X线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技术探讨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脑部微结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54例作为研究组,将研究组按照患者昏迷时间再分为>30d组和<30d组,同时选取在我院接收健康体检的人员54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研究。应用磁共振技术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脑干组织进行检查,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磁共振波普检测值(MRS)以及>30d组和<30d组MRS值。结果研究组MR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昏迷时间>30d组MRS值低于<30d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进行诊断过程当中应用利用磁共振技术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有效地分析研究患者脑部微结构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技术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 MRS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构式麻醉门诊评估模式对日间手术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方法围绕日间手术流程和管理的信息化改造,在麻醉门诊实施结构化的术前评估模式。结果围手术期实现病人评估信息全过程、无缝呈现。结论结构式麻醉门诊评估模式在日间手术信息化管理中的运用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运作效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麻醉门诊 术前评估 信息化 日间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诊抢救时运用结构化团队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具体抢救时效性的影响以及抢救质量。方法随机选取最近半年在我院进行急诊抢救的78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I组和Ⅱ组,每组39名。I组患者由没有结构化团队护理经验的人员进行护理,Ⅱ组患者由具有结构化团队护理经验的人员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急诊抢救患者的抢救时间以及用药时间差异和抢救成功率。结果I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79%,Ⅱ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5%(P<0.05);I组患者的用药时间以及抢救时间均要长于Ⅱ组的患者(P<0.05)。结论在急诊抢救时运用结构化团对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结构化团对护理 急诊抢救 抢救时效性 抢救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MA)使用障碍者其大脑脑灰质结构改变与精神症状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0例MA使用障碍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精神状态,并用核磁共振成像(MRI)采集脑结构影像学数据,测定脑灰质体积,比较两组SCL-90评分与脑灰质体积。结果SCL-90量表比较上,两组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灰质体积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使用障碍者精神症状与健康体检者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和大脑灰质结构改变有关,但还需进一步探讨。

  • 标签: 甲基苯丙胺 使用障碍 大脑灰质结构改变 精神症状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totalocclusion,CTO)是指正向TIMI血流0级,且冠状动脉闭塞≥3个月的病变,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中仍未被攻破的最后“阵地”。CTO病理解剖结构包括近端纤维帽、远端纤维帽、微通道、坚硬的粥样斑块及钙化区域、坏死区域,深入了解CTO病理解剖是介入成功的基础。knuckle导丝技术既经济又可快速、高效的开通CTO病变已是当前常用技术,尤其是pilot200导丝行knuckle技术成功率较高,本文结合CTO组织病理结构探讨pilot200导丝运用于knuckle导丝技术如何快速高效开通CTO病变。

  • 标签: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pilot knuckle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