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构建策略。方法以23名护士组建专科护理小组,负责敏感指标调查及设计,调查内容上包含PACU护士核心能力,并借助Delphi专家调研论证指标。结果PACU护士核心能力调查结果表明521名护士能力处在中上的水平,在理论知识及专科技术能力却较低。专家问卷调查显示敏感指标的判断、舒适及权威系数均较高。结论结合PACU护士现有能力,将专科护理技术及理论内容作为基础制定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提升PACU护理工作质量有重要帮助。

  • 标签: PACU 护理质量评价 敏感性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临床和环境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与分子流行特征。方法在2016年11月—2017年10月一年中,定期对三个监护室病人外围环境采样并分离出此菌;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3个监护室病人外围环境剔除重复菌株共采集标本3939份,共分离出此菌115株,其中呼吸科监护室分离率(5.4%)高于外科监护室(2.4%)和神外监护室(2.6%)(P<0.001)。多黏菌素抗生素敏感率(67%)相对较高,其余普遍较低。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药物敏感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为保证合理用药,研究在降脂治疗中,采用他汀类联合应用其他药物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方法回顾在我院实施他汀类降脂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进行疾病治疗的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抽取60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研究联合应用药物的种类以及不良反应的类型等情况。结果联合使用药物的60例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大多为肌肉毒性;另外患者服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种类不同,分析结果显示在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以及辛伐他汀等药物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概率最大的为辛伐他汀;除此之外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降脂药物如果联合应用降压药物,会出现最大概率的不良反应可能。结论在药物治疗中,应该根据药物种类以及患者身体情况,制定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以便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药物联合 不良反应 他汀类
  • 简介:摘要自噬是通过降解受损细胞器和老化蛋白质等而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命现象。细胞自噬水平异常与机体对疾病易感性增加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总结分析了细胞自噬及其在多种疾病易感性增加中的作用及分子信号通路,以期为自噬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自噬 疾病易感性 退行性疾病 衰老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在重症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12月我院重症科室的27名护理人员与收治的8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应用前后护理管理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应用后,身体约束率为18.75%,低于应用前的42.50%,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低于应用前,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应用前,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在重症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 重症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药物仍是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在既往的基础上对复苏药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现就心肺复苏药物的研究进展作出如下综述。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血管活性药物 心率失常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在医院信息系统(HIS)平台辅助下调查医院2018年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资料。结果全年出院使用抗菌药物人次共计6519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8.6%,联合使用率为50.9%,抗菌药物使用率前五名的科室,骨科79.39%、综合外科65.19%、神经外科48.52%、综合内一科42.9%、综合内二科38.84%,抗菌药物占药品总费用前五名的科室,综合外科26.91%、骨科25.89%、综合内一科14.53%、神经外科13.11%、神经内一科11.97%。结论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问题,制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制度,对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定期培训,抗菌药物点评、分析、整改等,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有效提高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回顾性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应用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患者80例临床资料,分析用药不良反应类型与临床症状表现、导致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的品种分布及药物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分布情况。结果用药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肌肉毒性、肝毒性以及消化系统不适,其中肌肉毒性占35.00%,相比其他不良反应类型更高(P<0.05);肌肉毒性不良反应中,横纹肌溶解症为主要症状表现,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它不良反应;导致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与氟伐他汀;他汀类药物联用降压药或抗心肌药的不良反应构成比最高,其次为联用降脂药、联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结论他汀类药物在与降压与抗心肌等药物联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临床应用过程中应注重调查患者病史与临床症状,科学合理用药,避免发生药物拮抗。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药物联用 不良反应 药物拮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应用于颅脑常见疾病出血灶中的诊断价值评价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间收入的颅脑常见疾病出血灶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35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应用扫描方式为T1加权、T2加权、弥散加权、T2FLAIR、SWI序列扫描。对比所有患者的不同加权成像敏感,评价其临床应用意义。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扫描方式均有不同的诊断结果,但总体来看SWI扫描的诊断敏感较其他几种方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颅脑常见疾病出血灶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能够有效明确患者的具体出血状况及发现一些隐匿性出血,但应用何种序列进行扫描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进行选择,必要时还需要选择多种诊断方案开展诊断,这样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磁敏感加权 颅脑 出血灶 应用价值 诊断方案
  • 简介:摘要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腔端出现持久异常扩张,且伴有肺泡壁损坏,肺泡壁弹性下降,细支气管发生不可逆损伤但没有明显纤维化。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病理表征之一,肺气肿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已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有效防治该病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对肺气肿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肺气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治疗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不良反应患者70例,并且对患者使用药物的种类以及与其他药物联用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统计。结果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为辛伐他丁、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其中,辛伐他丁药物造成患者不良反应占比较高,与其联用的药物为降压药、抗病毒药和抗凝药。结论辛伐他汀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不良反应占比较高,其中降压药药物联用发生不良反应占比较高。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其他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不良反应患者70例,并且对患者使用药物的种类以及与其他药物联用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统计。结果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为辛伐他丁、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其中,辛伐他丁药物造成患者不良反应占比较高,与其联用的药物为降压药、抗病毒药和抗凝药。结论辛伐他汀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不良反应占比较高,其中降压药药物联用发生不良反应占比较高。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其他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合理应用中品管圈活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94例患者,期间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实施前后不合理用药发生和无形成果情况。结果实施后给药方式不当、用法用量不合理及配伍不合理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人员品管圈手法、团队精神、脑力开发、沟通协调、活动信心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参与者管理能力及积极性,改善药物使用合理性。

  • 标签: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品管圈活动 不合理用药 无形成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见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方法收集我院2012—2018年医院相关医生医嘱,对常见药物之间配伍禁忌文献进行查阅,并收集和分析文献提及液配伍禁忌内容,对我院医生医嘱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中共收集医生医嘱1000份,其中不合理医嘱有100份,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结果发现12种复合维生素相关不合理医嘱最为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见药物进行联用时,需要仔细观察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情况,如果出现配伍禁忌,则需要注意采用隔开措施,以保证用药安全性。

  • 标签: 药物 微量元素 配伍禁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合理应用中品管圈活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94例患者,期间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实施前后不合理用药发生和无形成果情况。结果实施后给药方式不当、用法用量不合理及配伍不合理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人员品管圈手法、团队精神、脑力开发、沟通协调、活动信心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参与者管理能力及积极性,改善药物使用合理性。

  • 标签: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品管圈活动 不合理用药 无形成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三种药物治疗慢性乙肝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014年7月—2018年7月期间入住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乙肝病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上述三种药物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并记录患者转阴率。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肝功能治疗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三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A、B、C三组患者治疗后乙肝病毒转阴率分别为62.5%、57.5%、35.00%,C组显著低于A、B两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均能帮助改善患者肝功能,但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的疗效更好,转阴率更高。

  • 标签: 核苷类药物 慢性乙肝病 肝功能 转阴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内科抗菌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8月我院肾内科收治的12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服用抗菌药物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98.33%VS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对比(77.05±3.53VS62.35±3.1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内科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肾内科 抗菌药物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当前社会环境及医疗水平对药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药物制剂稳定性问题开始受到医药行业相关人员的重点关注。药物制剂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稳定性难以保障或维持,进而影响药物质量,严重情况下还可能会导致服用后出现不良反应或者药物中毒情况,因而加强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在此着重对药物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药物制剂稳定性提出几点措施。

  • 标签: 药物制剂 稳定性 影响因素 提升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某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情况,旨在进一步优化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的调配工作流程及管理。方法环境监测的生物标记物选择环磷酰胺(CP)和阿糖胞苷(CAR),监测项目包括不同工作环节中的环境擦拭样本及工作人员操作使用的手套和口罩,残留浓度测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结果PIVAS不同工作环节中的不同物体表面被环磷酰胺(CP)和阿糖胞苷(CAR)污染的程度不同,污染程度最重的是生物安全柜台面,CP平均污染浓度为3.303ng/cm2,CAR平均污染程度为0.838ng/cm2;其次是混合调配间门把手,CP平均污染浓度为1.629ng/cm2,CAR平均污染程度为0.108ng/cm2。结论PIVAS不同工作环节中的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肿瘤药物污染,这种污染同时可能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PIVAS应在现有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加强对抗肿瘤药物的管理,进一步优化抗肿瘤药物调配工作流程,最大程度降低PIVAS工作人员的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情况。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抗肿瘤药物 职业暴露 环境监测
  • 简介:摘要谵妄属于急性且波动性精神状态性改变,并且伴随注意力涣散与思维紊乱、意识变化等情况。危重疾病患者因为受到心理、环境、疾病与药物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极易诱发谵妄,并且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谵妄会对患者的预后、后期的认知功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对谵妄进行预防,能够有效降低谵妄的不良影响。本次主要是阐述ICU谵妄非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更科学且有效的预防ICU谵妄。

  • 标签: ICU 谵妄 非药物治疗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