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蛇疮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蛇疮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采用阿昔洛韦软膏外涂治疗,同时给予中医护理措施。对照组30例单纯用西药阿昔洛韦软膏外涂受累部位。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有效率为80%,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蛇疮疗效显著,见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

  • 标签: 中医综合疗法 蛇串疮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中药塌渍阿是穴治疗蛇疮与护理经验。方法对88例蛇疮患者采取中药塌渍、TDP照射治疗和精心护理。结果88例患者用中药塌渍配合TDP照射阿是穴治疗,有效率为92%。结论中药塌渍配合护理对蛇治疗和康复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蛇串疮 中药塌渍 护理 健康指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血拔罐加叩刺肝经五输穴治疗肝经郁热型蛇疮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和住院部,观察组给予放血拔罐加梅花针叩刺肝经五输穴,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0天后,经t检验,P<0.05,10天后病情评分存在明显差异;且观察组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疱疹止疱、结痂、止痛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结论放血拔罐加叩刺肝经五输穴治疗蛇疮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既提高疗效,减轻病人痛苦,又能缩短疗程。

  • 标签: 放血拔罐 叩刺肝经五输穴 肝经郁热型蛇串疮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经导管介入封堵与经胸小切口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全面收集ASD患者治疗中两种治疗方式对照研究,并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收集19篇符合纳入标准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导管介入封堵组手术时间WMD=-18.50,95%CI(-30.82,-6.19),P=0.003和住院时间WMD=-2.24,95%CI(-2.81,-1.67),P<0.00001更短,手术并发症更低RR=0.33,95%CI(0.22,0.49),P<0.00001;两种治疗方法均能获得较高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RR=0.99,95%CI(0.97,1.02),P=0.6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治疗ASD。但导管介入封堵手术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创伤小,有着更好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微创封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了解PICC管再通护理,为PICC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PICC”“堵塞”“管”为关键词,从万方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进行PICC导管堵塞后再通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663篇,针对管原因多为血栓性和非血栓性;最常使用再通药物依次为尿激酶配置液(73.15%)、肝素钠溶液(21.41%)、碳酸氢钠(5.4%);引起PICC原因不同,选取再通药物不同。结论最易发生PICC原因为血栓性和非血栓性,尿激酶配置液、肝素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是PICC管再通常用药物,不同原因引起PICC管应该选择不同再通药物。

  • 标签: PICC堵管 再通 数据挖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VSD)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165例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患者中并发症共发生19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19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术后1月内(撤出输送系统后)、术后1月后(出院后随访2.5年)。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8.79%(163/16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51%(19/165)。术中发生并发症7.27%(12/165),包括心律失常3.63%(6/16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3.63%(6/165)。术后1月内并发症7.27%(12/165),术后残余分流3.63%(6/165),其中术后发生溶血2.42%(4/165);术后1-3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8%(3/165);股动静脉瘘1.2%(2/165);肾动脉瘘0.6%(1/165)。术后1月后并发症1.2%(2/165),残余分流0.6%(1/165);感染性心内膜炎0.6%(1/165)。我院自开展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以来,未发生主动脉瓣返流、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SD。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发生并发症后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胸微创封堵新型体化护理及普通护理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总结新型体化护理经胸微创封堵术中应用优点。方法2010年10月至2014年6月,对经胸微创封堵术患者采用新型体化护理及普通护理共40例,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A组和B组,对比不同组患者依从性、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A组21例,B组19例,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患者依从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优于B组(P<0.05)。结论通过采取新型体化护理,能够提升经胸微创封堵术患者依从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镶嵌治疗 微创封堵 一体化护理 普通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因果关联图降低膀胱冲洗管率中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接受膀胱冲洗患者4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40例,观察组膀胱冲洗过程中应用因果关联图质量管理工具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冲洗治疗,观察两组膀胱冲洗效果以及管率情况。结果对患者进行膀胱冲洗之后,观察组患者膀胱冲洗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膀胱冲洗患者应用因果关联图质量管理工具进行分析,通过针对主要因素制定了详细整改方案与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膀胱冲洗管率,效果显著。

  • 标签: 因果关联图 膀胱冲洗堵管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封堵取石导管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5年-2016年65例使用封堵取石导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患者次性碎石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0例患者次性封堵碎石成功,3例患者放置封堵取石导管时结石整体上移至肾脏,另2例患者未能完全封堵,部分结石飘移至肾脏。次性封堵碎石成功率为92.3%,平均手术时间45分钟,未出现输尿管穿孔、撕脱、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封堵取石导管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输尿管硬镜 输尿管上段结石 封堵取石导管 钬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100例小儿房间隔缺损患者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100例患儿均封堵成功,术后1d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现象。尿常规检查无血尿、无溶血现象。随访1~12个月,无封堵器移位发生,术后患儿肺动脉压正常,右房不同程度缩小,患儿左房不同程度增大。心电图复查,无例异位心律失常者。T波降低有10例患儿,无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房间隔缺损实施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Amplatzer封堵器 介入治疗 小儿房间隔缺损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时心电监测室间隔缺损闭术中临床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间72例通过左室造影确定给予闭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并在术前心电图检查显示为基本正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闭手术中以及手术后3至5天实时进行心电监测,观察患者有没有发生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对此做出相应治疗或者停止手术,并跟踪随访患者心电情况年。结果所有患者闭术中及术后共16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2.22%。其中8例出现在股动静脉轨道建立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2例患者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2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评估闭术后患者发生较严重并发症风险可能性后选择是否放弃闭手术。另外8例中,6例手术中发生完全性右束支阻滞,释放闭器后均无处理自行恢复正常;2例手术后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及时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后2至3天心律恢复正常。随后跟踪随访中未出现异常。结论闭术治疗室间隔缺损中,发生心律失常几率较高,利用实时心电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患者术后或术中有无发生心律失常,引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堵闭术 实时心电监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围术期护理。方法抽取48例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4例,采用综合护理,观察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患有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封堵治疗过程中,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护理 经胸微创食道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心电图变化,研究其对心脏传导系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112例膜周部VSD行介入封堵患者资料,连续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患者术前心电图均窦性心律,术后共出现房室传导阻滞34例,发生率30.4%。经治疗,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4例恢复正常,5例出院时未恢复正常;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7例,2例恢复正常,3例转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仍有2例出院时未恢复;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2例恢复2例未恢复。I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经治疗6例恢复窦性心律,1例出院时未恢复;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全部转窦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2例恢复窦律,1例转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反复发作阿斯综合征,于第6天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1个月未能恢复改永久起搏器。结论房室传导阻滞是膜周部VSD封堵常见并发症,多在术后早期发生,也应警惕迟发性传导阻滞发生,经治疗多能恢复,不可逆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应及时安装心脏起搏器。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心电描记术 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时效果和反应,实际病例来证明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时优势。方法在手术前对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行介入封堵术前进行身体检查、心理教育、手术中检测还有和医生之间密切配合,手术后为能使患者尽快康复,应及时观察穿刺口、下肢循环情况、尿量情况。结果本组32例患儿封堵术后除3例出现过性I~II房室传导阻滞,3例出现过性体温升高外,余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无需胸背部切口,仅在腹股沟部留下个毫不起眼针眼(3毫米左右)。由于创伤小,痛苦小,不留疤痕;治疗时无需实施全身体外循环及深低温麻醉,避免体外循环和麻醉意外发生;不需要输血,从而避免输血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1-3天即可出院。综上所述,介入封堵治疗新天型心脏病上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封堵术治疗 疗效分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