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因用药发生肝脏损伤的原因,并研究其相应针对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以来收治的因药物性肝损伤而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研究造成其肝脏损伤的药物类型,以及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结果引起患者发生肝脏损伤的药物类型主要包括中成药、抗癌药物以及解热镇痛消炎药物等,其原因以中药的过量使用为主,其次为镇痛消炎类药物,由于患者及医护人员对药物机理了解不全面,导致药物的滥用,进而致使患者发生以恶心、疲惫、尿黄和黄疸为主要类型的肝脏损伤。绝大多数患者进行针对性孩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预后效果。结论在选取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药物,对症治疗,医护人员应增强能力,了解药物机理,及时防治患者在治疗中因种种原因发生的药物性肝损伤。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药剂科 病因分析 临床诊断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一例可能由尼美舒利引起药物性淤胆型肝损害,对国内外相关报道和文献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这将有利于临床医师在临床用药这些有类似副作用的药物时做出正确的思考和选择。

  • 标签: 尼美舒利 肝毒性 盘龙七片 草乌叶 淤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检测方法以及作用效果进行研究,并做出评价。方法取各种引起食物中毒的样本,将其做涂片处理,而后进行染色并做镜检,在显微镜下寻找出优势菌群,并将其接种至选择性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13起,占整体的94.2%,在所有筛选出来的优势菌群中,共有110起优势菌群被选入进行选择性培养,其中110起均检出,所涉及的检出率高达100%。结论该方法针对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而言,检测率较高,节省时间,同时减轻了检验人员的负担。

  • 标签: 微生物 食物中毒 检测方法 检出率 优势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0例药物性肝损伤(DILI)病人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基层对DILI的认识。方法对本院2009-2012年的40例DILI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史(追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及中药注射剂、抗生素类、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抗结核病药、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降血压类药物、医药保健品等。大多数DILI出现于用药后一周。结论中草药、抗菌药物仍是引起DILI的主要药物,保健品产生DILI有上升趋势。临床工作中,要提防DILI的可能性,及时停用肝损药物,采用甘草酸制剂为主的综合保肝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飞伟伦导致药物性皮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感染一科21例依飞韦伦所致药物性皮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药物性皮炎中剥脱性皮炎1例(4.8%),粟粒丘疹及红斑型20例(95.2%);第一型重症药疹伴有系统性损害。结论依飞韦伦药疹多为轻-中型药疹,及时、合理使用抗过敏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辅以支持疗法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依飞韦伦 副作用 药疹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并与西药致药物性肝伤进行比较,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对我院12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与统计。结果12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68例(研究组),占56.67%,西药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52例(对照组),占43.33%。研究组2例(1.67%)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对照组13例(10.83%)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P<0.05)。研究组肝细胞损伤型的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混合型肝损伤的发病比例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表现、性别、疾病分型上均与西药有所差异,其发生率较高不容忽视。

  • 标签: 中药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病率较高,中医对其有独特的认识,中药对其治疗疗效可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就现代医学、中医学对对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的认识,以及中药复方、中药活性成分、中成药对其防治的现状进行阐述。

  • 标签: 中医药 药物性肝损伤 复方 活性成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随机抽选2011年2月以来,在我院确诊的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异甘草酸镁组51例,给予异甘草酸镁1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B组复方甘草酸单胺组39例给予复方甘草酸单胺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并在其治疗7天和14天后对两组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移酶(r-G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7天异甘草酸镁组有效率56.10%,甘草酸单胺组30.77%(P<0.05),治疗后14天异甘草酸镁组有效率90.42%,甘草酸单胺组56.41%(P<0.01),各项肝功指标对比提示异甘草酸镁的降酶作用显著。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标签: 复方甘草酸胺 异甘草酸镁 药物性肝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熊去氧胆酸(优思弗)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汇总分析60例临床诊断药物性肝损的住院患者,按是否应用优思弗将患者分为两组优思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各项生化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无显著差异。二组在治疗前后ALT、AST、TBil对比均存在差异,两组间治疗后肝功能比较,ALT、AST、TBil存在差异。在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中治疗前后的TBil、GGT、ALP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中治疗前后ALT、AST存在统计学差异。优思弗组治疗后16例患者显效,12例患者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66.7%,两组疗效对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熊去氧胆酸可以改善各型药物性肝损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且其不良反应少,是目前治疗药物性肝损的重要选择。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药物性肝损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跃期应用非药物性脉冲镇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0例产妇,自愿原则分为两组A组(100例)为使用非药物性脉冲镇痛于活跃期(宫口开大3cm)开始镇痛、B组(100例)为空白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分析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并作比较。结果A组与B组比较,A组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活跃期时长为(139±45.27)min、第二产程为(49.63±20.38)min,均明显短于B组活跃期时长的(321.85±93.67)min和第二产程的(72.13±34.87)min(P<0.01)。结论非药物性脉冲镇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以加速产程,为一种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 标签: 非药物 分娩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门诊儿科输液室药物所致全身严重过敏反应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发生的86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过程。结果85抢救成功无后遗症,1例死亡。结论提高抢救成功率必须提高护士对全身严重过敏反应的认识和熟练掌握急救方法,出现后正确及时地执行医嘱,积极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其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门诊儿科输液室 全身严重过敏反应 抢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1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因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参与本次研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复方甘草酸苷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取异甘草酸镁进行临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对比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内膜功能紊乱是以血管舒张功能减弱、炎症状态及易促发血栓为特征,是冠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肾功能障碍等心血管疾病的关键致病因素。现在研究发现,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可以通过AMPK/Sirt1的方式抗炎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 标签: 血管内膜功能紊乱 炎症 AMPK Sir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