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近几年冠状动脉搭桥术数病例的增加,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的不良影响及相关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及ICU停留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而深受临床推广。下面本研究就针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7月我院本组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411例,其中合并瓣膜疾病26例,高血压80例,糖尿病121例,慢阻肺75例,心律失常21例,脑血管意外14例。411例全部采胸骨正中切口,使用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为桥血管,连续缝合桥血管共1623支,平均(3.9±0.8)支。结果400例患者于术后8~20小时顺利拔出气管插管,早期死亡(术后30天)13例,早期心梗1例,低心排综合征6例,脑血栓形成2例,2次开胸止血3例,房颤3例,消化道出血1例,刀口愈合不良2例。术后398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预后效果满意。但其影响因素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预后 影响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低心排血量 并发症 房颤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一种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由于围手术期手术疼痛易引发肺炎等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对术后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手术的疼痛护理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本文对冠装动脉搭桥术患者的疼痛管理和护理研究进行分析,对术后的疼痛进行分级护理,并且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观察了解到患者的恢复情况。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疼痛管理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方法选择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105例手术的手术配合。结果105例病人手术顺利,2例由于病人病情严重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两例术中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无一例死亡。结论护士了解病情,熟悉手术步骤,熟练配合手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非体外循环 护理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连续性护理方法对行心脏搭桥术患者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来我院行心脏搭桥术的患者64例,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进行传统护理方法护理的同时加以连续性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经护理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数据显示,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实验组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脏外科进行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采取连续性护理措施,可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并可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心脏外科 心脏搭桥术 连续护理小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冠心病患者实施体外循环不停搏下冠脉搭桥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13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实施冠脉搭桥手术治疗,按患者使用术式分为传统组(n=65)和干预组(n=65),对所有传统组患者实施传统冠脉搭桥手术,对所有患者实施体外循环不停搏下冠脉搭桥手术,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手术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与传统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高危冠心病患者实施体外循环不停搏下冠脉搭桥手术治疗效果优良。

  • 标签: 高危冠心病 体外循环不停搏 冠脉搭桥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将六十例非体外心脏搭桥手术(OPCAB)病例分为两组,其麻醉维持分别为右美托咪定(Dex)加舒芬太尼组、丙泊酚加舒芬太尼组,分别记录两组用药开始时T1,用药10分钟T2,切皮时T3,劈胸骨前后T4、T5,关胸骨前后T6、T7的收缩压(SB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值),通过统计比较,结果发现两组脑电双频指数(Bis)各时段均低于60,均有良好的镇静效果,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T3、T4、T5、T6、T7观察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均大于0.05),能够使OPCAB的术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恒定,对心脏保护和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右美托咪定加舒芬太尼更适用于非体外心脏搭桥手术的麻醉维持。

  • 标签: 非体外心脏搭桥手术 右美托咪定 舒芬太尼 丙泊酚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