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青光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取34青光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控制眼压,防止或延缓视功能进一步损害。治疗后视力17有所提高,眼压下降5例,视野和视杯无继续扩大和加深。结论药物治疗为主,局部滴用缩瞳剂、肾上腺素或β-受体阻滞剂。全身可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当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或虽能控制眼压而视神经和视野继续发生损害时,可行滤过性手术。

  • 标签: 开角型青光眼 临床特点 药物治疗 滤过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曲伏前列素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青光患者,给予患者曲伏前列素液治疗,每晚一次,30例患者均接受4周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脉搏以及眼部症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接受曲伏前列素液治疗后,29例(31)患者眼压下降值在7-8mmHg,眼压下降值在5-7mmHg患者1例(1),30例(42)患者在接受曲伏前列素液治疗后,患者脉搏、视力以及血压等相对于用药之前无明显改善。30例患者在接受4周曲伏前列素液滴治后,出现结膜充血患者12例(16),占38.1%,对患者继续治疗未造成任何影响,出现睫毛增长和增粗情况患者共3例。结论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控制原发性青光眼压是有效安全的。

  • 标签: 曲伏前列素眼液 眼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34例青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江34例(45)患者分成两组,非穿透组(23)与小梁切除组(22),每组17例,非穿透组采取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采取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非穿透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与小梁切除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手术成功率相当,但穿透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优先选择。

  • 标签: 非穿透小梁手术 小梁切除手术 开角型青光眼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临床中对急性闭青光患者所实施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本院近年来共收治急性闭青光患者122例,并以此为临床资料,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同以往实施常规护理的122例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之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为95.9%,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为82.8%,其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运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恢复速度以及程度,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护理措施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闭青光的疗效。方法A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青光36例(36),B组小梁切除术治疗闭青光22。对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房角形态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随访3~6月,A组36中32视力较前有明显提高。36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前房深度(1.7±0.354)mm,术后前房深度(3.0±0.243)mm。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前眼压18.35~39.25mmHg,术后眼压(13.52±3.24)mmHg。房角镜检查术后1月和3月随访房角均开放,未发现房角再粘连。术后6月复查视野无缩小。B组22术前眼压24.65~51.65mmHg,术后眼压(13.22±2.14)mmHg,术后发生浅前房4例,均为浅II度,脉络膜脱离1例,术后6月复查2例发生白内障,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治疗闭青光患者。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 房角粘连分离术 小梁切除术 闭角型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性护理干预在急性闭类型青光围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110例急性闭类型青光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分成两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而观察组予围手术期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眼压高于观察组;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的意义(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9.09%,比对照组27.27%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围术期急性闭类型青光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并发症比较低。

  • 标签: 护理干预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围术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应用超声乳化吸除术对原发性闭青光结合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60例原发性闭青光结合白内障患者,随机的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选择常规手术方式实施治疗,而观察组则选择超声乳化吸除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对其视力、房角粘连与眼压等进行对比分析,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对其视力、房角粘连与眼压等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观察组患者的视力与眼压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的房角粘连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结论就原发性闭青光结合白内障患者来说,应用超声乳化吸除术实施治疗,具备着显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超声乳化吸除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附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青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闭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31例,均行超声乳化吸附治疗,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和房角的变化情况。术后随访12~24个月。结果术后所有术眼压都下降,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17.1±3.9)mmHg,术后(11.1±1.7)mmHg,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术后前房均加深,平均中央前房深度(ACD)由术前的(2.1±0.5)mm,增加到术后的(3.9±0.4)mm,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青光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除 人工晶状体
  • 简介:摘要外伤性青光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一般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类型的外伤引起继发性青光的发病机制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较大差异,分析外伤性青光发病机制,总结其治疗方法,有助于控制眼压、挽救视力,为此类青光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 标签: 青光眼 继发性 眼外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外伤继发性青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前的平均眼压为(39.81±5.34)mmHg,治疗后为平均眼压为(15.97±2.21)mmHg,治疗前后的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治疗后视力≥0.25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视力0.06-0.25、≤0.05者所占比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无光感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外伤继发性青光,首先应认真分析病因,然后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保证治疗效果。

  • 标签: 继发性青光眼 眼外伤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闭青光进行治疗和护理,研究治疗以及护理效果。方法对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4例闭青光患者的手术和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4例患者的手术均获得成功,同时视力情况较术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总结在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青光的过程中,护理方法以及治疗是重要的环节。

  • 标签: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吸除
  • 简介:摘要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疗效。随机将122例白内障患者分为观察组(65例患者,70只患)与对照组(57例患者,63只患),观察组患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接受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的疗效。(1)两组手术过程中后膜囊破裂发生率、术后瞳孔变形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患术后均存在角膜水肿,但7~10d后均完全消退,两组术后角膜水肿消退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7d,观察组患视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散光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最好矫正视力、术后散光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近期疗效较好,但是两种术式的远期疗效相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闭青光并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7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5例闭青光并白内障患者,用控制眼压药物可在1-2d内迅速控制眼压正常后,单用缩瞳剂维持眼压平稳者;房角镜检查房角粘连<1800者;晶状体混浊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者。比较治疗前后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宽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患者治疗后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宽度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出现角膜轻度水肿10,瞳孔散大3;未出现视网膜脱落。结论选择适当的适应证治疗闭青光并白内障疾病可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疗效显著。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上,原发性闭青光经常会出现一定的程度的晶体混浊,因此导致瞳孔阻滞的发生。对于混浊的晶体在原发性闭青光疾病中的致病机理,相关医学界都非常重视,认为混浊的晶体是导致闭青光发病的重要原因。不过在原发性闭青光的手术治疗上存在不少方法。由于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乳化晶体状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原发性闭青光的临床治疗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此,本文将进行有关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青光疗效的综述。

  • 标签: 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 人工晶体植入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青光白内障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本次选取30例(30只)闭青光白内障患者,探讨术后房角形态改变情况。结果本组选取30例患者,房角增宽23例,占76.7%;未增宽7例,占23.3%。房角术前粘连23例,占76.7%,其中术后粘连范围不变者11例,范围减少者12例。中央前房深度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在对闭青光白内障治疗时,需依据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病变对手术方案进行选择,通过监测房角形态变化,为治疗方案的选用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术后房角形态 改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青光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青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原发性青光发生率在不同临床因素中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青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原发性青光发生率为14.3%,其发生率在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病史和家族史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吸烟史、有酗酒史、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史、有心血管病史和有家族史均为原发性青光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发生率与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病史和家族史密切相关,有吸烟史、有酗酒史、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史、有心血管病史和有家族史均为原发性青光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原发性青光眼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青光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2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86例青光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教育,观察组采取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将抗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的优良率为9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8%。结论临床路径在青光患者健康教育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显著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掌握度,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大量推广使用。

  • 标签: 青光眼 临床路径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青光术后浅前房恢复的影响效果。方法将60例(76)青光术后浅前房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36)和对照组30例(40),对照组患者均给予用药护理和眼部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方法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增加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结果护理后前房深度均明显加大(P<0.01),研究组患者护理后前房深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于青光术后浅前房恢复具有较好效果,护士还应注意随访和远期效果。

  • 标签: 护理干预 青光眼 浅前房
  • 简介:摘要青光和白内障均为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致盲眼病,而且两种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光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加重白内障的病情,白内障在膨胀期和熟期又可继发青光,因此治疗中经常将青光和白内障共同治疗。本文中将针对近年来临床关于老年白内障续发青光的诊疗进展进展综述。

  • 标签: 青光眼 白内障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科住院患者中同时患有青光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番禺区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同时患有青光的患者45例,对这些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没有因为青光药物使用对呼吸科疾病产生影响。结论呼吸科患者同时患有青光的情况下,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需扩展知识面,并予以细心、优质的护理,以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