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在脑缺血再灌注中调控情况,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正常家兔2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为不全脑缺血组8只、全脑缺血组8只和再灌流组8只及正常对照组4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等实验技术,测定各组家兔血浆ACTH及皮质醇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全脑缺血组和再灌流组家兔血浆及脑匀浆中ACTH及皮质醇含量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全脑缺血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血流循环障碍、脑缺血、缺氧等特定条件下,动物机体内的神经体液等调控功能受到影响,ACTH及皮质醇指标的变化敏感,可以为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整体防治研究工作提供实验理论参考依据。

  • 标签: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脑缺血再灌注 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调神疏肝针法对慢性疼痛后抑郁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疼痛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刺组各30例,西药组采用口服帕氟西汀治疗,针刺组采用调神疏肝针法进行治疗。两组分别进行HAMD评分及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两组在治疗14天后,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即P>0.05.治疗第42天时,针化刺组焦虑/躯体化数值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血浆皮质醇和ACTH含量,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从HAMD评分可以观察,两种疗法的起效时间和整体疗效基本相似;在焦虑/躯体化治疗方面,针刺明显优于药物。从血浆皮质醇和ACTH含量测定可以观察,针刺对抑郁症患者HPA的影响也是状态依赖性的,即随着针刺疗效的出现,促使抑郁的恢复,患者的HPA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

  • 标签: 抑郁症 慢性疼痛 调神疏肝针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小量丘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病区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1例中小量丘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1例患者中基本治愈11例,约占21.57%,显著进步19例,约占37.25%,进步11例,约占21.57%,无变化5例,约占9.8%,死亡5例,约占9.8%。结论中小量丘脑出血的临床特征比较复杂,采用颅脑CT检查可快速确诊,在基层医院,采用保守治疗或钻孔穿刺血肿抽吸术依然是治疗中小量丘脑出血的主要方法。

  • 标签: 中小量丘脑出血 临床特征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侧脑室引流加尿激酶灌注并腰大池引流治疗丘脑出血所致脑室铸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9例患者,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并给与尿激酶灌注消融引流血凝块,术后4~5天行腰大池留置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结果术后3个月评价神经功能,根据GOS量表评定,I级患者9例约占病例总数的47%,II级患者8例约42%,IV级患者2例约11%。结论这种方法可以明显加快脑室内血肿清除速度、减少脑积水发生率、减轻脑血管痉挛、降低病死率及重残率。

  • 标签: 侧脑室 尿激酶 腰大池 丘脑出血 脑室铸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6例脑损伤并丘脑下部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脑损伤并丘脑下部损伤患者46例,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的采用手术方法与非手术方法治疗。结果经过治疗,46例患者中7例死亡,2例重残,6例中残,1例植物生存,19例语言表达与智力迟钝,无偏瘫,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11例患者恢复良好,可从事部分体力劳动。结论脑损伤并丘脑下部损伤应该及时采用有效的综合疗法,以减少死亡或者致残。

  • 标签: 脑损伤 丘脑下部损伤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垂体腺瘤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25例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16例发生尿崩症,3例脑脊液漏,4例电解质紊乱,2例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对垂体腺瘤术后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全程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垂体腺瘤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体危象的发病征象和合理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垂体危象患者临床资料,漏诊及误诊原因及其采取措施。结果13例均有不同程度肾上腺皮质功能、甲状腺功能、性腺功能减退表现,入院时1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低血压,低血钠、贫血、以及意识障碍;其中体温不升3例,高热5例,低血糖3例;13例垂体危象患者中9例出现误诊,误诊为脑梗塞3例,低血糖休克3例,病毒性脑炎1例,慢性胃炎2例。11例患者经积极抢救,神志清楚、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长期激素替代治疗;2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垂体危象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捉高各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尽早治疗,减少误诊率和病死率。

  • 标签: 垂体危象 误诊
  • 简介:摘要垂体转移癌在临床上十分少见,不易引起重视,对于患有乳腺癌、肺癌等多发转移的患者,一旦发现有垂体瘤的症状,应高度怀疑垂体转移癌,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垂体转移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垂体腺瘤患者的垂体组织在MRI上的影像学表现与其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100例的MRI资料,甄测垂体与瘤体的相对位置以及术后的影像学改变。结果无功能型腺瘤与垂体位置多为平侧关系,生长激素型腺瘤与垂体组织多为垂直上下关系,部分病例术后垂体组织恢复不够满意,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垂体腺瘤患者中,生长激素型腺瘤者垂体组织位于肿瘤上方者较多;无功能型垂体腺瘤者,垂体组织位于肿瘤侧方者较多。

  • 标签: 垂体腺瘤 垂体 磁共振成象
  • 简介:摘要垂体腺瘤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基因和多种病理因素控制。由于因素众多,各种调控机制复杂多变,所以尽管近年来医学界对垂体瘤分子机理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且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但其确切的机理还需要进一步阐明。随着分子生物及基因技术的发展,新的基因和蛋白还会被发现,这将会为垂体腺瘤的诊断及治疗开创新的天地。

  • 标签: 垂体瘤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对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的效果,通过对1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愈后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1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通过回顾病史、临床检查、辅助检查、手术方式、愈后情况综合评价其疗效。结果根据肿瘤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术式可收到不同的效果。

  • 标签: 思腺多形性腺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微浸润性腺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20例肺微浸润性腺癌患者,对其相关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以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20例肺微浸润性腺癌患者中有6例为男性患者(不吸烟者),14例为女性患者。通过观察发现肺微浸润性腺癌边缘界限清晰呈灰褐色以及灰白色结节,其直径范围为0.5至2.0cm。肿瘤细胞主要于肺泡壁处生长,浸润性的病灶最大直径为0.5cm,并且其病灶呈现多种形状,其中表现为微乳头状以及乳头状。结论肺微浸润性腺癌为孤立性小腺癌(<3cm),微浸润灶的直径最大在0.5cm,未出现血管、胸膜以及间质侵犯现象。

  • 标签: 肺微浸润性腺癌 病理特点 分析
  • 简介:摘要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是垂体瘤的一种,主要因分泌过多TSH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肿大,瘤体较大时可侵犯周围组织导致视野缺损、视力下降、头痛及垂体前叶其他激素分泌不足。阐明TSH腺瘤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对于其防治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就当前TSH腺瘤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体瘤手术后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于2015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32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例患者手术顺利,行全切治疗的27例,次全切除治疗者5例,无死亡和病残病例。部分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尿崩症3例、脑髓液鼻漏1例、高热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治疗及全面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垂体瘤虽然手术治疗成功率高,但术后患者容易发生并发症,全面的护理和治疗对患者术后的病情恢复尤其重要。

  • 标签: 垂体瘤 术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垂体Rathke囊肿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95例垂体Rathke囊肿患者予心理护理、术后病情观察与监测、伤口的护理、饮食指导、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等。结果术后患者均能康复出院。结论术后病情的观察与监测、伤口局部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 标签: 垂体Rathke囊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硬化性腺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针对我院自2008年至2014年收治诊断的34例乳腺硬化性腺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合文献,提高对乳腺硬化性腺病的的认识。

  • 标签: 乳腺硬化性腺病 临床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微浸润性腺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20例肺微浸润性腺癌患者,对其相关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以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20例肺微浸润性腺癌患者中有6例为男性患者(不吸烟者),14例为女性患者。通过观察发现肺微浸润性腺癌边缘界限清晰呈灰褐色以及灰白色结节,其直径范围为0.5至2.0cm。肿瘤细胞主要于肺泡壁处生长,浸润性的病灶最大直径为0.5cm,并且其病灶呈现多种形状,其中表现为微乳头状以及乳头状。结论肺微浸润性腺癌为孤立性小腺癌(<3cm),微浸润灶的直径最大在0.5cm,未出现血管、胸膜以及间质侵犯现象。

  • 标签: 肺微浸润性腺癌 病理特点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