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据CullyM2015年10月9日(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2015,14:678-679.)报道,科学家通过一种可以特异性与大肠中的发炎部位结合的水凝胶进行抗炎症药物的靶向性缓释治疗,可有效治疗骨盆炎症疾病。在小鼠肠炎模型中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骨盆炎症疾病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都是极难治愈的疾病。

  • 标签: 炎症部位 灌肠剂 抗炎药物 克罗恩病 炎症疾病 缓释技术
  • 简介:制备纳米级双相磷酸钙(BCP)生物陶瓷粉体。采用溶胶-凝胶法,以(CH3O)3P和Ca(NO3)2·4H2O为主要原料,通过钙XRD、SEM、TEM等检测方法,探索煅烧温度及原料初始Ca/P比对产物组成以及粉体粒径的影响。煅烧温度对产物钙磷比、颗粒尺寸均有一定影响,调节反应物初始Ca/P可控制产物两相组成比例,进而调节产物生物活性、降解速度等特性。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粒径为50~100纳米、粒径和组成可控的双相磷酸钙粉体。

  • 标签: 双相磷酸钙 溶胶-凝胶法 纳米 钙磷比 生物陶瓷
  • 简介:合成了一种新的原位凝胶化的温度敏感型聚合物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聚(NIP-co-BMA)),通过改变两种单体的投料比,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相变温度的可原位凝胶化的聚合物。用FTIR和1H-NMR对单体及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NIP的合成及其提纯的影响因素;讨论了聚合条件对聚合物的特性粘数和分子量及相转变温度LCST和相变时间的影响;研究了外加盐浓度对聚合物的相变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提高,聚合物的相变温度逐渐降低。利用聚合物的温度响应性,应用微导管介入技术,控制聚合物溶液在肿瘤部位沉淀,堵塞血管,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而枯死,达到栓塞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 标签: 原位凝胶化 温度敏感型聚合物 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 N-异丙基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酸丁酯
  • 简介: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中异丙醇残留量的方法。选用DB-624毛细管柱(30mm×0.535mm,3.0μm),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载气为氮气,流速为2.0ml/min,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50℃,保持2min,以10℃/min升温至160℃,后运行温度:50℃,保持1min。异丙醇在浓度0.01083-0.8664mg/ml的范围内,峰面积和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90;平均回收率为9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该方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简单、准确。

  • 标签: 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 顶空气相色谱法 异丙醇残留量 交联 检测
  • 简介:美国加州纳米系统研究院、加州大学大卫·格芬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院,采用分子工程技术,研制出细胞内最大粒子穹隆体结构模型。利用这种结构,可研制出一种灵活的、靶向纳米胶囊作为药物治疗的运输载体。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

  • 标签: 纳米胶囊 细胞内 载体 运输 穹隆 体模型
  • 简介: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于水凝胶中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EPCs)增殖、分化、成熟,以及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制备分别含有bFGF/VEGF和不含bFGF/VEGF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水凝胶,分为A、B2组。同时包埋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7d后的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EPCs的生长及长入水凝胶的情况并计数,分析bFGF、VEGF对EPCs存活率的影响。培养7d后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总RNA量,并检测PECAM1、CD34、KDR、Angiopoietin-2、pcdh12基因的表达。然后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2组去水凝胶的培养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并用荧光法检测水凝胶的降解速度,bFGF、VEGF对EPCs释放MMP的影响。最后以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技术检测含有bFGF、VEGF的水凝胶体外诱导血管新生的作用。结果A组水凝胶,消化7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39.43%的EPCs尚存,B组4.1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凝胶表面种植EPCs可观察到的细胞数A组为378.3333,B组为302.3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2组中MMP-2、MMP-9的表达,发现水凝胶中MMP-2和MMP-9随时间推移在72h内持续释放,A组较B组释放浓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法检测水凝胶的降解发现,从第1天开始,A组水凝胶降解百分比急速升高,之后增长速度减缓,而B组呈继续增长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量RT-PCR检测发现A组较B组基因Ct值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M技术检测发现A组(空白组)、B组(不含bFGF、VEGF组)、C组(含bFGF、VEGF组)的新生血管总数分别为9、25、3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研究证实,缓释的bFGF、VEGF不仅能促进水凝胶中EPCs增殖、分�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EPCs)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技术 血管新生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可吸收螺钉联合髋人字石膏治疗婴幼儿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2年2月笔者采用可吸收螺钉联合髋人字石膏治疗12例婴幼儿股骨骨折,平均年龄3岁,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12.6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1.2天。无感染,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无菌性炎症反应及再骨折等并发症,随访结果均为优,优良率100%。结论采用可吸收螺钉联合髋人字石膏治疗婴幼儿股骨干骨折,方法简单,创伤小,可早活动,疗效满意。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髋人字石膏 婴幼儿 股骨干骨折
  • 简介:目的通过将不同比例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与盐酸川芎嗪联合用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观察不同比例对其体外增殖及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住院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已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静脉血50mL,分别二次离心法制备PRP,进行血小板计数分析。根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是否加入药物为分组依据,分成A、B、C、D四组,A组为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入药物,其余三组分别将体积分数为15%、30%、50%的PRP与80%盐酸川芎嗪按照1∶1.5混合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液中,检测细胞的增殖状况,细胞达到80%融合,消化收集细胞;计数确定各组细胞培养情况,确定加入PRP和盐酸川芎嗪组对细胞培养的影响。对加入PRP和盐酸川芎嗪组培养的细胞进行成骨诱导,确定其成骨分化特性。结果各组PRP+盐酸川芎嗪促进MSCs增殖优于对照组。达到80%融合时间更短。随着PRP浓度增加细胞增殖效率显著增加。结论PRP与盐酸川芎嗪对BMSCs的体外增殖有促进作用,与PRP体积分数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 盐酸川芎嗪 体外增殖 实验研究